明成祖朱棣,死在征伐的路上,皇帝守邊關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珠峰玉鶴


首先朱棣的一生總結起來就是生於軍中,死於軍中,其一生征戰,波瀾壯闊。

明立後被封燕王,鎮守北京,朱元璋就是要用他得軍事才能,抵禦北邊部族,保護南部腹地。

奪位自立後,有人說朱棣是為了避開擁護朱建文的勢力而定都北京,可是事實是朱棣是在很多年後才遷都的,更何況朱棣生於軍中,長與北方部族征戰的北境,其軍事才能朱元璋後當世不做第二人想,若想壓制反對派,更應把軍事中心放到南京而不是北方。

既然朱元璋把軍事才能卓越的他放到北京,自然是為了北境的安寧,更是一代軍事家對於北境的軍事判斷,朱棣經過北境的多年征戰,更是深有體會。北境的安寧是國家安靜平和的保障,這應該是當世軍事家共同的判斷。

無數次歷史證明,北境一旦被突破北京一線,必丟半壁江山,從軍事角度極其重要。明朝的歷史也證明了這點。

回到朱棣個人身上,也許戰場的號角才是其一生的歸宿,他遵從自己的軍事眼光,也樂於自己的人生歸宿。天子守國門,鑄就一道鐵血防線,北擊匈奴,遙追秦皇漢武,一保家國安寧,二展人生抱負!不負此生!


宮廷大鍋菜


明朝素以”作風硬朗、骨風剛強“著稱,因此也被人們稱為“剛明”。正所謂“不割地,不賠償,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們每次看到這句話,內心多少都對故明產生一絲由衷的敬意!

的確,大明立國276年,“無漢唐之和親 無兩宋之歲幣”,這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尤其是明朝的皇帝,更是以”天子守國門“著稱。當然,大明十六位皇帝,也並非個個都有御駕親征、禦敵守國之舉。實際上,終明一代也就只有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和明武宗五位皇帝有御駕親征過。

明太祖朱元璋自不必說,作為大明的開國皇帝,是一名典型的馬上皇帝。朱元璋戎馬一生,以一無所有的貧僧身份,通過個人的努力奮鬥,先是消滅割據南方的漢族群雄,繼而又”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開創了偉大的大明王朝。

明成祖朱棣也是一名馬上皇帝,他通過發動靖難之役,從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取皇位。繼位後,朱棣勵精圖治二十餘年,開創了著名的永樂盛世。而朱棣在位期間,還曾五次御駕親征,率軍討伐蒙古,有效的維護了大明北境之和平。

接下來的明宣宗朱瞻基,他是繼洪武、永樂之後,明朝的又一位英主。朱瞻基早年就曾跟隨祖父朱棣北征蒙古,理論上也算是半個馬上皇帝。因此,對於戰場殺伐、行軍打仗,朱瞻基也並不陌生。所以,他在位期間也曾親自精選鐵騎兵三千飛奔北境,一舉擊退兀良哈進犯的軍隊。

如果光從這三位英明神武的大明皇帝的事蹟來看,明朝這種”天子守國門“的硬朗作風,似乎還真對抵禦外敵,樹立軍威有極大的作用。

可問題就在於後世那些皇帝,歷朝歷代都不可能經久不衰,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之君都是久居深宮,過著深居簡出的宅男生活,不論體魄還是膽識都無法與王朝前期那幾位盛世明君相提並論的。因此,過去洪武、永樂、宣德三代皇帝的御駕親征是”宣揚國威,震懾外敵“的偉大舉動,但到了正統和正德這兩位”正“字頭的明朝皇帝那,結果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一個成了恥辱,而另一個則成了笑話!

因此,可以說,大明的”天子守國門“實際上只適用於其強盛時期。到了明朝中後期,平常也就是一句吹牛皮的空話,如果真要付諸行動,那便很可能成為一項不靠譜的舉動,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我認可朱棣是明朝傑出的皇帝、政治家、軍事家。但是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明粉經常稱讚的話語,說實話我其實是不太認可的。在封建時代皇帝作為國家政治活動最重要的一環,為何要至於如此危險的環境中去,其實說白了,就是國家實力弱罷了。有明一代,蒙古也沒有真正的被征服。朱棣遷都北京未嘗沒有逼迫後代子孫勵精圖治的心理,如果不是朱高熾登基沒多久就駕崩了,早就跑回南京了。他老爹敢這麼搞,朱高熾可沒有天天直面蒙古刀鋒的想法。

為什麼這麼說朱棣守國門是無奈之舉,大家看完明初到朱棣北征時候蒙古諸部寇邊情況就知道了。

明初建國時,朱元璋派出處於巔峰狀態的明軍八徵蒙古,雖然取得了一定戰果,但是由於遊牧民族特性始終難以消滅蒙元。等到朱棣奪權成功後,蒙古實力開始出現恢復的現象,入侵次數明顯增多。一方面朱棣作為篡逆奪取皇位之人,他急需功績證明自己得國之正。同時,北京作為他的龍起之地可以說是經營最完善的,遷都北京可以對南京固有官僚階級進行洗牌。因此,兩個原因一拍即合,遷都北征也是一氣呵成。

縱觀朱棣一生親率大軍五徵漠北,共計動用兵員幾十萬。但是,出征的效果並沒有朱元璋時取得戰果大,沒有大規模對蒙古有生力量進行殲滅。等完成遷都後,明朝陸續在北方開始設立邊鎮,最後形成了九邊拱衛京師的局面,戰爭的形式也由主動出擊變成了被動防守。明朝最後一次大規模出擊,那就得是超級敗家子明英宗了,一次土木堡把明朝上三代皇帝積攢的家底敗個精光不說,自己被俘虜不要緊,還把整個武勳集團死個精光,致此文官集團徹底得到釋放,皇帝唯有依靠宦官才能進行制衡,明朝的畸形政治制度也由此確立。等英宗之後嘉靖在位時,俺答汗南下,九邊吃空響的各位邊將竟然無人敢戰,最後靠仇鸞的再三賄賂,俺答汗一頓縱兵劫掠後才退了兵,仇鸞竟然因此獲封大將軍、太子太保。

這和明粉說的不和親、不納貢可對不上號了。

我讀研究生時,有一位老師是專門研究明史的,是當時中國明史研究協會副秘書長,他老人家自己都說越研究明朝歷史越生氣,還請各位明粉不要過於誇張粉飾了。

為啥天子守國門,無他,唯實力不夠也!能像漢武帝把匈奴打的西遷,才叫真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