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胡说之十一——玄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老子》第六章说到了玄牝的三个特点谷神不死,接着,用三章的篇幅,即第七八九章,主要是讲怎样在生活中去把握玄牝。其中第七章天长地久,讲要先人后己,甚至是像天地一样无己无私,你才能像天地一样长久不死;第八章上善若水,你只有像水那样低下不争利他无为,你就把握了玄牝的神;第九章功成身退,你做到了就既神又不死,真的得玄牝了。第十章和前面三章不一样,是从修心的角度,层层深入的讲了如何得心之玄牝——玄牝之最高境界。那这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胡说之十一——玄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先看第一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营,形声字。从宫,荧( yíng)省声。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这里指住所,有集中的意思。魄是散乱的,营魄,就是把散乱的魄集中起来,就是聚精会神的意思。载是承载,魄存在于身体之中,身体承载着魄。至于"一",是指道始所生的太和精气,就是像无和有一样都指道,指道的不同形态。如果我们能让这个"一"常不离身,充沛而萦绕周身,自能长命百岁。所以,《道德经》第39章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贞"。所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一句大致可以这样理解:肉体、精神、灵魂,能和大道在一起,永远不分离吗?

关于魂魄,很多人误以为是迷信,其实不然,中医及道家对此有专门的论述,又各不相同,比较常见的说法是,魂魄指人的精神灵气。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也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也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魂魄(阴阳)协调则人体健康。人死魂(阳气)归于天,精神与魄(形体)脱离,形体骨肉(阴气)则归于地下。道教有"三魂七魄"之说,认为魂魄由"三魂七魄"组成,《云笈七签》卷五十四有云:三魂:1.道家谓人有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灵,三曰幽精。七魄:1.道家谓人有七魄,各有名目。第一魄名尸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阴,第四魄名吞贼,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秽,第七魄名臭肺。每一个魂、魄,它们的功能都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喜怒无常,就会失魂;倘若突然受到惊吓,就会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虽然其味无穷,但腐人肝肺,也就伤人魂魄。

老子是修行得道的高人,内观工夫自是非同一般,对于实修的困难了如指掌。抱一往往只能短时间,很快就分开了。要不断的修炼,才能不断地延长抱一的时间,最高境界是无离,分秒不离,真正的天人合一浑然一体。要做到这样,何其难也!你得忍受各种各样的诱惑:美酒美食,腐人肝肺,你要拒之,不能放任;美色机巧,乱人心志,你要稳住,不能纵欲;喜怒哀乐,有伤魂魄,你要节之,不能恣情;意淫妄念,扰你虚静,你要守之,不能稍殆……汝能持否?有没有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啊。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指的是持之以恒的养丹田之气;"致柔"指的是导致身体柔韧。这句话的意思是:专守精气使之不乱,形体就会变得柔顺,能像婴儿那样,内无思虑,外无政事,那么,精神和肉体就不会分开,灵魂与大道也能抱在一起了。结聚精气以致柔和,这就是在讲养气,养气是为了修心。而小孩子没有执着,所以气是柔顺的,身体的棉软的,等到有了执着,身体就开始僵硬了,死的时候就更硬了,变成僵尸了。但是,大修行人,死了之后,身体也是柔软的,因为他没有执着。这个谈何容易,我们实难为之啊。因为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之中,我们的心常常不在我们的管辖之内:有时候他跟着领导的脸色走;有时候也跟着同事的成败走,有时候还跟着孩子的表现走;有时候又跟着妻子或丈夫的要求走;更有跟着美女或帅哥走,跟着山珍海味走,跟着房子车子走,跟着官阶职位走……我们想管也管不了啊。古人早就知道我们会这样,专门为我们这样的表现造了一个词——心不在焉。是啊,我们的心基本不在我们身上。我们咋办?其实还是有办法的,只要你有心,办法一定比困难多嘛。让我们来练气收心吧。


《老子》胡说之十一——玄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跟大家泄一点密,学《老子》就要善于利他嘛。秘而不传的道家宝典《太清元道真经》养气行气的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鼻引口吐,可以去呼寒热,及可排积元气";学到呼吸的方法了吗?用鼻子吸气用口吐气。这样可以驱寒散热,什么冷啊热的不在话下,冬天一件单衣不冷,夏天穿上棉袄不热。达到这个状态,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下呼吸的方式而已。我们再看:

"闭气,可以救饿劣,通百关,治万病,非养气复元也"难怪人家不生病,学会闭气就好了,而且还不会饿,可以辟谷了。

"咽气可以救虚弱,非自然充满也"

"行气可以润肌肤,非常道也"

吸气、呼气、闭气、咽气、行气,你看看,真有学问,深奥!不像我们普通人只会自然呼吸。

我们再看看《太清元道真经》讲怎么复元气:

"复元气之道,别无他法,但降心湛寂而已矣。人常能虚心湛寂,则自然元气复也。复元气之法,当以减息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减。减半息增半寿也。"这里强调的是"降心湛寂,"虚静寡欲,就能降心,能降心,就能静,静到一定程度,就是寂,寂静了,心就明亮了,我们在第四章学过嘛"湛兮似或存"。你看,这境界不就来了吗?再继续:

"从减息至无息,则复元归本矣,故可住世永劫而不坏也"这不就返老还童状如婴儿了吗?

练气从而祛病延年长生不老,早已成为东方人文的专长,有中国的道家的有印度的瑜伽术,其实我们的儒家也是练气的。孟子就"善养吾浩然之气",而且也讲层次递进。他的《尽心篇》是这样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就说明白了养气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修炼有收获发现它的好,这就叫善;自己有善,已经有善得气了,叫作信,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气充满全身叫作美;第四个层次是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容天下人感化叫作圣,这就进入第五个层次了,最高层次是第六层,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

要达到专气致柔,得有耐心,慢慢练;得有恒心,坚持练。会成功的。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什么是涤除?就是清除我们心里的各种妄念杂念,各种意淫机心,各种小算盘小九九。使我们的心平静下来。什么是玄览?览,就是镜子,这里指心境。玄览,就是指静心而观,达到虚静之态的时候,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明亮起来,就开悟了,就生大智慧了。智慧一生,万事万物就了然于心。这就是玄览,也是见道啊,那就了不得了。难怪那些神一般的人物,什么都知晓,原来他们是有绝活的。这个绝活,老子又泄露给我们了。现在,好多名家都讲静坐冥想,静能生慧嘛,而且还有一套一套的方法,另外还配有相关的音乐,让人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虚静冥想之态,然后与道合一,生出大智慧来。其实,也不是想入静就能入静的,我试了一下,就效果不佳。当然,这不是人家的方法不好,而是我自己心不静啊,杂念太多要清除。涤除才能玄览嘛。

那什么是无疵呢?有个成语叫吹毛求疵,就是说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疵,就是疤痕就是小毛病。"不淫邪,净能无疵病。"讲的是,没有杂念,才没有瑕疵。无疵,就是心镜上面没有一点不干净的东西,当然,心镜就会很明亮。涤除之后,才能见玄览,不断涤除,才会无疵,心镜才会一尘不染。这个涤除,让我想到了"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反思,不断涤除杂念,才能到达虚静之境。

那么,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意思就是:清除杂念以使内心灵明,能使他没有一点瑕疵吗?是啊,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有一个修炼的过程,就像佛教的开悟一样,修行过程是很漫长的。我想到了《六祖坛经》里的一个故事:五祖自知时日不多,想确定接班人好传衣钵于他,于是就要大家都写偈子,大弟子神秀写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不就是涤除玄览而至无疵的过程吗?这神秀是不是化用老子的这句话呢?虽然这个偈子五祖认为没有进到门内,只在门外,就是说没有开悟,但是他把修行的过程做法还是表述得蛮明晰的。

《老子》胡说之十一——玄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河上公说:"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也。"我认为,河上公说得太好了!你要修身,你就得爱气,爱气最重要的是心无杂念,不分心,周遭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才能虚空明净;才能很好地养气,行气,闭气,咽气。才能让气能自如周行于身,什么小周天大周天的,什么任脉督脉的,一通百通,气能周身运行,身体柔软如婴。你要治国,就要像修身爱气那样爱民,就要从老百姓需求入手,广施惠德,并且不要让老百姓知道你在向老百姓施恩。不然呢,不是沽名钓誉,就是哗众取宠。怎么广施惠德呢?这就是佛家的不住相布施,不住色身香味触法布施,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要使人民自由发展,不要左一个政策右一道命令,搞得老百姓疲于奔命,少苛捐杂税,少骚扰,也就是老子在第二章所说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样,对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大的恩惠。能做到这样就是爱民治国,就是无为了。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这一句,老子将养生治国进行对比,说爱民治国只有一个中心,就是爱民,方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无为。那你是做得到还是做不到呢?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耳为声之门,目为色之门,口为语言饮食之门,鼻为嗅之门,而皆天所附,故曰天门。所以,天门,就是指感官。开阖,即开合,就是破迷得悟。天门开阖,就是指人体感官与外界融为一体,即是明心见性。雌,指安静柔弱的。为雌,雌柔守静。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的意思是:感官和外界融为一体,明心见性了,还能够做到雌柔守静吗?这个境界就厉害了,我们以眼为例,来说明天门开阖能为雌的境界,老子说的与佛家的是差不多的。我们借用佛家的五眼来说明:

肉眼,指一般的眼睛。所见非常有限,而且无法看穿一切有形物质,只能看非常短的距离,可以说是非常受到局限的"观看"工具。但是如果经过用功的修行,肉眼也能穿越有形的物质而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物,可见人的潜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即使肉眼这个感官,也只是使用到很少的能力,足见修行是每一个人其实都应该作的事情,因为如果感官有限,往往就会落入有限的思考,也继而作出"有限"的行为,而对于这浩瀚的宇宙而言,不啻是坐井观天,故人人宜修行,最起码,可以扩展自己的"视界",何乐而不为呢?

天眼,是天人拥有的视力。能够看得相当广泛,能够看穿有形的物质,而且能随心所欲的观看自己想观看的任何人事物,但天人由于天界的境界不同,所看的能力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异,例如四禅天的天人和初禅天天人所看的范围,当然就是四禅天天人看得更清晰、更广泛,故天眼绝对与修证功夫有关,修得越好,看得就广泛。欲界的人类,一样可以修得天眼,因为肉身虽然处欲界,可是还有天色身也与肉身并存,经过修行,天色身就会慢慢的醒觉,醒觉以后就会睁开天色身的眼睛──天眼,故修行得力之人,天眼会慢慢张开,就会看到一切欲界众生看不到的人事物。但是天眼的证得与一个人的开悟与否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很可能一个有天眼能力的人,完全不懂空性,也很可能一个天眼尚未打开的人,已经澈见诸法实相,故一切的神通现象,切莫执着,因为因缘甚深,每一个人透过修行而证得的神通并非次第完全相同,相反的,每一个人证得的神通能力都是不太一样,除非已经证得佛眼,才是究竟证得,否则都是千差万别,故修行人切忌与别人比较进度,尤其是神通证得的进度。

慧眼,是开悟之眼。只要开悟者,就是拥有慧眼之人,也可以说,有慧眼,则必定是开悟者;这是一体两面之事。对于诸法实相已经完全明白,这就是慧眼,已经不再受到外相的干扰与朿縳,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也就是拥有空性知见与证量的人,修行人有没有天眼倒还不是最重要,因为如果没有空性作为依凭,看到越多,烦恼也就越多;而一个修行人拥有慧眼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见性了、悟空了,才有办法称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才有办法离开一切的执着,也才有办法解脱生死轮回,因为一切的执着都会感召障碍,都会感召更多的业力,那么修行人了业都来不及了,那能再造业呢?故慧眼是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努力证得的证量,因为所谓的法眼、佛眼也是植根于慧眼而继续证得的。

法眼,是善辨众生根器以及八万四千种佛法之眼。佛法是珍贵无比的,但其实佛法并不是佛所发明,而是宇宙间迎向光明的方法,只要修证到法眼,便能知悉这一切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八万四千种佛法。所以法眼修得越好,就自然而然知道越多的佛法,相对的,也越明白众生学习佛法的根器与因缘,故法眼是大乘菩萨道行者宜努力证得的证量,因为法布施是无上布施,而唯有法眼开展了,才能作此无上布施,自利利他。

佛眼,是佛圆满澈见一切之眼。佛眼是五眼中的最后一眼,也是最圆满之眼,佛眼能够悉知悉见一切,也能对治一切,故佛眼即是最究竟的证量,一切圆满,一切具足。

天门开阖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至少达到了慧眼境界,有的修行的道人会达到更高的层次,像老子无疑达到了佛眼境界。其实不管是道家、佛家、儒家,他们达到的至高境界都是一样的,都到了山顶上,我们还在山脚下。他们看我们像高分辨率的卫星看地球一样,想看哪儿误差在几毫米,我们看他们,山太高什么也看不到。这就是天门开阖而无雌与普通人的差别。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明"是洞透的意思,"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四达"是道、天、地、人无所不达。知,同智慧的智。就是庄子所说的"机心",即巧诈之心,机巧功利之心。无知,就是不用智巧,不靠手段权谋,就是无为,处无为之事。所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的意思是:天地人道无所不通,宇宙万物尽在心中,能够不用智巧吗?到了这个境界,已非人哉。那就不仅神,而且神乎其神了,就像老子那样。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事是他不知道的,也没有事能够难倒他了。


《老子》胡说之十一——玄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赞同台湾学者陈鼓应的观点,他认为:这几句重见于51章,以为重简。所以,51章再讲。

这一章,老子养生治国一起说,告诉我们很多不传之秘,养生也好治国也罢,载营魄抱一,要浑然一体,不能须臾离也;专气致柔,要能内外皆无,才能状如婴儿;涤除玄览,要做到耳目无染,才能没有瑕疵;爱民治国,无相布施惠德,才能自然无为;天门开阖,做到明心见性,才是雌柔守静;明白四达,只有摒除机心,才能无知无为。达到这种境界,你就真的神了,你就真的灵了,你就真的是神灵了。也就是说,这第十章讲的是玄牝的最高境界。

各位,你同意我这种说法吗?期待交流。


文:胡老师说道

图:来自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