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相李德裕指揮若定,平定叛亂卻功成北闕,骨葬南溟

前言

會昌三年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死,其侄劉稹欲仿效河朔三鎮慣例,要求襲任節度使職務。當時反擊回鶻侵擾的戰事剛剛結束,在武宗與宰相討論此事時,宰相多認為回鶻餘燼未盡,邊境還要加強警備,再討伐澤、潞,恐怕國力難以支持,主張同意劉稹的請求。諫官和群臣也都表示贊成。武宗聽了,高興地說:

"吾與德裕同之,保無後悔。"

於是決定對昭義鎮用兵。李德裕便開始了他的輝煌人生。

一、指揮若定,聽部下諫言

李德裕總結了貞元、太和年間朝廷伐叛的經驗教訓,一是各藩鎮出兵才離開邊境,軍餉便由國家負擔,則藩帥遷延不再進軍;或是取得一縣或一柵寨,都以為勝捷,也逗留不前,因此多是出兵無功。二是監軍干預軍政,束縛了將帥的手腳,指揮不力。李德裕又和樞密使楊欽義、劉行深商定,監軍不得干預軍事,只取少數兵自衛,賞罰與將帥一視同仁,這樣號令既簡,將帥得以施其謀略。

石雄代替李彥佐後第二天即進擊烏嶺,連破五寨,俘殺叛軍數以千計。王元逵立了戰功,李德裕則立即奏請武宗,加授元逵同平章事,大力表彰他的功勞,以激勵他將。這一做法,有利於分化瓦解叛軍。

一代明相李德裕指揮若定,平定叛亂卻功成北闕,骨葬南溟

這時,朝廷中又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有人建議兩地都要停止進兵。楊弁的兵變失敗了,從而也堅定了百官對討伐昭義鎮的信心。在討伐昭義鎮的過程中,李德裕還善於聽從部下的正確建議。

李德裕贊助唐武宗反擊回鶻和討伐叛鎮都取得了成功,但他又擔心武宗會由此窮兵贖武,不能戢止。因此他上奏武宗,援引了曹操於官渡,願以兵為戒,乃可保成功。武宗聽了,嘉納其言。

一代明相李德裕指揮若定,平定叛亂卻功成北闕,骨葬南溟

十二月,武宗曾與宰相議論選舉,武宗認為抑制公卿子弟不宜過分,李德裕也主張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弟,因為他們從小熟悉朝廷儀範、班行準則,而寒士本不熟悉。李德裕看到進士和考官關係密切,恐怕由此會導致進士只考慮考官的私惠,忘記了國家教化的恩德,又可能"樹黨背公",朋比勾結。因此他奏請武宗,進士及第後只允許一次參見有司,以後不得聚集參謁,不許去私第設宴,並請求罷去耗費很大的曲江大會。

二、君臣協力 禁斷佛教

唐武宗崇道反佛,道士趙歸真很受武宗親信。諫官擔心他干擾朝政,紛紛上疏規諫。在延英殿議事時,李德裕也勸諫武宗禁止趙歸真出入禁中,武宗不以為然。李德裕進一步指出說:"小人見勢利所在,則競相奔投真門,如夜蛾之投燭。聽說近日以來,投入真門的人,車馬輻湊。願陛下深戒之!"在對待道士的問題上,君臣意見不合,但在對待佛教的問題上,君臣的態度卻是一致的。

李德裕一貫反對佛教的蠹政害民。自憲宗元和以來,已敕禁度人為僧尼,此禁一開,人們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江、淮地區來的人最多,只要交二千錢,即可落髮為僧尼。其實王智興以為天子求福為名,自己從中牟取厚利是實。他進一步指出,"

若不特行禁止,比至誕節,計江、淮以南失六十萬丁"。

狀奏朝廷,敬宗下詔禁止。此後不久,僧人又謠傳毫州出現了"聖水",說病人喝了即病癒。李德裕一面在關津設卡,勸阻制止去取"聖水"的人群,一面奏狀朝廷,並向朝廷建議下令填塞所謂的聖水。時裴度任輔相,聞狀後下令填塞所謂聖水,從而打擊了"妖僧"的不法行為。到了會昌年間,李德裕位居宰輔,倍受武宗親重,因此,君臣協力,大力禁斷佛教。

一代明相李德裕指揮若定,平定叛亂卻功成北闕,骨葬南溟

李德裕輔政不久,就逐漸開始了禁佛,大張旗鼓地禁斷佛教則是在會昌五年。

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私置莊田,並下令調查天下寺院奴婢和財產的佔有情況。從四月起,下令凡50歲以下的僧尼不論有無官照,都勒令還俗,並遣送原籍。

七月,下令並省天下佛寺,大力沙汰僧尼。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毀佛運動。李德裕先是奏請武宗大力拆除過多的寺廟,又奏請將所廢佛寺銅佛像、鐘磬交付鹽鐵使鑄錢,鐵佛像則交付本州用以製造農具,另將金、銀、玉石佛像銷燬後交付度支。

另外還下令,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佛像,自敕令頒佈之日起,限一月之內交付官府,如違抗不交,將依禁銅法處分。武宗一一準奏。毀佛的詔令下達之後,李德裕奉制力行,並派出御史乘驛去各地督促檢查。

在會昌禁佛中,李德裕的態度堅定而嚴厲。有的官員認為毀佛太過火,指責非難。八月,武宗頒發詔書,陳述了佛教的弊病,並高度評價了李德裕及中書門下的奏議。

三、功成北闕,骨葬南溟

為了儲備物資,加強邊防,會昌五年九月,經李德裕建議而設置了"備邊庫",要戶部每年從賦稅中儲入錢帛十二萬緡匹,度支從鹽鐵稅中儲入錢帛十二萬緡匹,第二年減少三分之一;凡是各道進奉的助軍財貨也一概儲入,並以度支郎中主管此事。

一代明相李德裕指揮若定,平定叛亂卻功成北闕,骨葬南溟

武宗曾與李德裕論及朋黨一事,李德裕列舉了太宗與房玄齡、杜如晦合計國家大事,是"同心圖國,不為黨也"等事指出:"如今所謂的黨,誣善蔽忠,附下罔上,以趨權勢,晝夜合謀,爭當美差,同流的則給予支持,道不同的則給予壓抑。"李德裕性情孤峭,不肯與勢門相來往,一向厭惡朋黨,在他執政期間斷絕附會,門無賓客。

一代明相李德裕指揮若定,平定叛亂卻功成北闕,骨葬南溟

不久仇士良謝病去職。在他死的第二年,便被追奪官爵、籍沒財產。宦官們對此大為不滿,在武宗面前一再詆譭李德裕,誣衊他專權。牛黨之中的白敏中之徒也乘機唆使韋弘質上疏,說中書權重,三司錢穀不應由相府兼領。宰相論奏說,大臣是國家的股肱,錢穀是國家的根本,應由宰相兼領,並說韋弘質上疏,與朋黨有關。韋弘質遂被貶官。

宣宗也以李德裕勳業素高,權重而專。在即位之日,李德裕在太極殿奉冊。事後,宣宗對左右說:"剛才在我身邊的難道不是太尉嗎?當他每次看我時,都使我毛髮灑淅。"四月,在宣宗聽政的第二天,李德裕被貶出朝,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充荊南節度使。李德裕執政多年,位重功高,眾官見他被罷斥如此之快,莫不驚駭。五月,翰林學士白敏中為宰相,他做了宰相之後,牛僧孺、李宗閔等五人同日升遷。

一代明相李德裕指揮若定,平定叛亂卻功成北闕,骨葬南溟

原來在會昌五年正月,淮南節度使李紳奏說江都令吳湘盜用程糧錢,又強取顏悅女為妻,據此奏為死罪。有人認為冤枉,朝廷派監察御史崔元藻等人複審,結果是盜程糧錢屬實,娶婦一事與前案不同。李德裕以為不當,貶崔元藻為端州司戶,依李紳議處死吳湘。李德裕失勢了,吳汝納乘機訴冤。宣宗令複審此案,白敏中以李德裕謬斷刑獄,翌年冬,把他貶為潮州司戶。

大中三年,李德裕自洛陽由水路南行,趕赴潮州。當船行至淚水時,想到屈原對楚懷王赤膽忠心,卻因讒言被流放,懷恨投汨水而死,他弔古懷今,無限傷感,當即賦詩一首,其詩云:"遠謫南荒一病身,停舟暫吊汨羅人?"以寄情懷。當年九月,到達潮州不久,又貶為崖州司戶。

大中四年正月,李德裕抵達崖州。他心情憂鬱,獨自一人登上崖州城樓,舉目四望,只見青山環繞,一片荒涼,不由得觸目神傷。於是感而有作:"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青山所欲留人在,百匝千遭繞郡城。"同年十二月,李德裕鬱郁而死。時年64歲。

當知道李德裕以吳湘獄貶死崖州時,懿宗說:"像這樣大的功勞,一點小罪怎麼夠得上殺頭呢!"右拾遺劉鄴又上表盛讚李德裕的功績,於是懿宗下詔恢復李德裕原太子少保、衛國公的官爵,並贈官左僕射

結語

李德裕歷仕憲、穆、敬、文、武、宣宗六朝,他興利除弊,銳意進取,多所建樹。可惜一代名相卻因朋黨傾軋而"功成北闕,骨葬南溟"。

參考文獻:

《歷仕六朝的晚唐政治家李德裕》

《唐朝後期李德裕傳》

《唐朝最後的賢相——李德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