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古装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这是一部可以被称为“宋仁宗朝时代编年史”的大剧,不仅详尽展现了仁宗朝的时代大事,剧中精致的服装道具和场景也做到高度还原,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宋代宫廷画卷,也因此引发了热议。

有人感叹:“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大宋风范。”

沉醉在这股大宋之风中的你,是否也想亲自去感受一番“宋朝的味道”?

那么在成都,品味两宋遗韵的正确打开方式有哪些呢?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视频加载中...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罨画池始建于唐,成园林于宋。罨画,意味色彩斑斓的画。

“罨画池”之名,最早见于宋仁宗(对,就是《清平乐》里王凯饰演的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江原(今崇州)县令赵抃的诗句:“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赵抃对罨画池进行了最初的开凿,引江水入园,作起居观游之用。北宋苏元老继续对罨画池进行营建,使得园林初具规模。而南宋蜀州通判陆游,进一步丰富了罨画池的游玩赏景功能。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罨画池是一个椭圆形的水池,面积约10亩,池边有一座石碑,上书“罨画池”三字,此碑立于清朝咸丰年间。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池中锦鲤游弋,在一汪碧水的映衬之下,完美诠释了“罨画”之名。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池边小路环绕,杉树夹道,鸟鸣声声,显得十分幽静。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整个园子具有江南园林风格,亭台、回廊、假山,点景成趣。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赏游罨画池,坠入唐宋画境中。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楼桥亭阁古朴典雅,山石墙曲径通幽。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水光菱在鉴,岸色锦舒帷。风碎花千动,烟团柳四垂。”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陆游出任蜀州通判时,曾居住在罨画池南岸的怡斋。他写下30余首与罨画池有关的诗,讲述了许多在这里生活游玩的场景。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罨画池边小钓矶,垂竿几度到斜晖。”

“鸟纱白葛一枝筇,罨画池边溯晚风。”

……

罨画池也逐渐成为具有较强人文气息的衙署园林。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罨画池博物馆内建有陆游祠,游园之后再来吟一吟陆诗,感受一下这位南宋大诗人对成都的喜爱之情,也是极好的。

值得一提的是,罨画池博物馆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除了罨画池、陆游祠,还包括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庙——崇州文庙。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文庙建筑精美,银杏枝叶繁茂,到了秋天黄叶满地时,更是值得来此一赏。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特别提醒:罨画池博物馆闭馆整修已接近尾声,计划将于五一期间重新开放迎接游客。具体开放信息请关注博物馆官方公告。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宋词里出现得最多的成都园林大致有这些:西园、东园、张园、碧鸡坊、合江园。如今想要故地重游,大部分园子已经难觅踪迹,不过合江园倒是例外,因为那就是如今的合江亭所在。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唐朝时期所建合江园,园中有合江亭、芳华楼,前后蜀时,这里曾为皇家别院,经乱渐废。宋朝时期重新修葺,后来就成为官民宴饮、市井游玩的热闹场所。

陆游曾写下《自合江亭涉江至赵园》,抒发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怀。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如今的合江亭依然延续了市民公园的功能,你可以在这里登高眺望两河汇合之景,也可以坐上游船“夜游锦江”,感受古人涉江远行的心境。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元代费著所编著的《岁华纪丽谱》写道:“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文章详细记述了宋朝时期的每个月、每个节成都人都是怎么玩的,而其中“出镜率”最高的一个地方就是大慈寺。

正月二日,出东郊,早宴移忠寺,晚宴大慈寺。

上元节放灯三夜,皆早宴于大慈寺。

寒食节,出大东门,早宴移忠院,晚宴大慈寺。

五月五日,宴大慈寺设厅。

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

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

……

不管大节小节,反正去大慈寺那边吃一顿准没错了!

吃什么不重要,要的是那份“仪式感”。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其实,当时的大慈寺的规模远超现在,周围不仅商业繁荣,还形成了季节性市场,如花市、灯市、蚕市等。千年过去,大慈寺商圈依旧繁荣,重温宋朝成都人的日常玩乐“仪式感”就再容易不过了。

找个天气不错的节假日,邀约亲朋好友,来到静谧古韵的大慈寺喝上一碗茶,再去时尚繁华的太古里逛一逛街,也算是“复刻”了宋时成都人闲而有趣的生活。

耍郊 | 一曲清平乐 蓉城何处闻

要想知道北宋时期有什么特色菜,那就必须要请出一代文(吃)豪(货)苏东坡先生了。

他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能写出:“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喜爱甜食,自述:“予少嗜甘,日食蜜五合,尝谓以蜜煎糖而食之可也。”这其实也是当时川菜的一种代表味型——甜香味。

东坡先生不仅好吃,也善于“研发”。以其命名的东坡肉结合了苏东坡喜爱的甜味与江南浓油赤酱的做法,光是看着红亮多汁的外表就已经让人胃口大开。

选择肥瘦相间的上等五花肉,“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慢炖几小时出锅后,完美地呈现出焦糖色,红亮的酱汁包裹住整块肉。一筷子下去,连皮带肥肉便如果冻一般轻轻破开,酱汁便顺势深入缝隙。夹一块放在饭上,又像是即刻要融化,融入米粒。最妙的一种做法是用稻草将肉捆扎起来一起炖煮,起锅后便有股奇特的香味,入口之后回味更香。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策划 单正华 何大江 何齐铁

文字/编辑 王鹃 摄影 王鹃 视频 曹劲松 制图 曹劲松 校对 代立宁 部分图片来源 成都日报锦观 歪0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