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的呼吸 为啥成为修仙佛的必备法门


对于人类而言,呼吸是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人可以几天不吃不喝,但却不能一刻不呼吸。平常的时候,人并不会关注自己的呼吸。然而,对于以锻炼生命机能为本的道家和佛家却把呼吸当成修行的必修课。

例如,被称为道家经典也是中医公认的最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中黄帝就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黄帝内经》认为的呼吸,并不仅限于口鼻的出入息,而是全身每个器官都能呼吸所谓的“气”。“四气调神大论篇”则从春、夏、秋、冬四气对于内脏的影响来论如何适应四时而调整身体的呼吸来保证“阴阳之气”的平衡。

但论起对真人的描述,庄子有更为详细的表达:“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大宗师》)

庄子说“真人”的呼吸和我们这些普通的“假人”不一样,我们的呼吸只能到喉咙,真人的呼吸到脚底板。庄子的文章后来被修道者命名为《南华经》,其中关于呼吸的标准就是一口气到脚底板。

不过,呼吸到脚底板这个现象毕竟只是一个单纯的现象,并不能完全作为修道的成就,也不能证明呼吸对于修道的重要性。

老子《道德经》则给予了原理般的解释:“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也在呼吸,如同一个大的风箱,功率还不小。

又说,呼吸的技巧是轻柔:“专气致柔,其如婴儿乎!”心专注于呼吸上,轻柔不用力,不去控制,像婴儿一样,自然呼吸,不用思考。

可是老子的另外一句话却把呼吸法门被误认为神秘学的境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总之,最高真理是恍恍惚惚,似有似无,好像有那么回事,好像没那么回事。一种模模糊糊,自己也搞不清楚的状态,被很多现代人抓住,把一知半解当成微妙,玄玄乎乎似乎才是悟了道。

嗯。很多人读《金刚经》就是这种感觉。可惜,《金刚经》像物理学一样实在,玄乎是因为你还没有搞清楚。

后代所谓修道、学道的弟子更是把恍恍惚惚当成真理,有时候过分到指鹿为马的境地。说指鹿为马并不恰当,是指石头为神仙要合适些。例如,你看后代的道学书籍,无论是借吕纯阳、还是铁拐李的名义,你看序言就觉得是胡说八道。一会玉皇大帝、一会如来佛祖、一会关羽圣帝君等等各路神仙为由的序,完全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交汇,一点都不像正儿八经的学术文章。但是作序的弟子还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传的大道,不能轻易外传。说实话,搞不清他老师东拼西凑的所谓修行法门,是如何成为大道的。

说起来,宋朝的女真人曹文逸的《灵源大道歌》还要靠谱些,虽然都是些感悟。曹真人开篇就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也就是,告诉你修行的真正秘诀,就是在真息。又说:“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这并不是抄袭老子的《道德经》,是她自己的感悟,唯有真正不去控制呼吸了,真息才会自然而然地往来不绝了。

要说,呼吸法门讲得最详细的还是佛学。

南怀瑾多年前讲佛学,其中关于修行的部分,主要是呼吸法门和白骨观。呼吸法门就是讲“出入息”,还有个比较洋盘的名字叫“安那般那”,梵语是 Ānāpānasati。

安息国的太子安世高于公元147年来到东汉的洛阳,开始为翻译佛经努力。他翻译的《大安般守意经》中首次用汉语,“安”和“般”来翻译“入息”和“出息”。“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守意者,欲得止意。(CBETA, T15, no. 602, p. 165a5-7)”但在这部经里,“安般”的意思比较广。

直接使用“安那般那”来说出入息的佛经比较多。如求那跋陀罗所翻译的《杂阿经》中就有多处出现“安那般那”:

如746经中说:“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CBETA, T02, no. 99, p. 198a5-10)”

《杂阿含经》中801经、802经、803经、804经、805经,佛都讲了修习“安那般那”的好处。

《中阿含经》第98经《中阿含因品念处经第二》则详细讲解了修习“出入息”的法门:

“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CBETA, T01, no. 26, p. 582c12-17)

另外一个著名佛学翻译大师鸠摩罗什翻译地很多经典都提到“安那般那”或“出入息”。如《坐禅三昧经》 《思惟略要法》、《大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等。

可以说,佛学著作关于呼吸法门的论述太多了,后来修道者,甚至儒家都从中借鉴。

中国大乘佛学流传很广的是智者大师整理的“六妙门”。六妙门包含:数息、随息、止息、观、还、净。但是这个方法比较繁琐,能够修成的不多。

南怀瑾曾经批评六妙门的问题,说不够有效,最好的修行法门是十六特胜:1.知息入、2.知息出、3.知息止、4.知息遍身、5.除诸神行、6.受喜、7.受乐、8.受诸心行、9.心作喜、10.心作摄、11.心作解脱、12.观无常、13.观出散、14.观离欲、15.观灭尽、16、观弃舍。

这更复杂。看起来都觉得麻烦。

今天,最流行的还是南传佛学根据南传阿含而整理的呼吸法门,如斯里兰卡著名禅修大师德宝法师的畅销书《观呼吸》中所介绍的呼吸法门。德宝法师的讲解简单、易学,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上班族学习。

这类呼吸法门还有个非常流行的名字叫:内观禅修,或叫正念的呼吸。

国内都有好几个纯粹的“内观中心”,基本上和宗教相对独立。成都的都江堰也有一个内观中心,据说每次都提前几个月报名。报名者多为年轻白领或大学生。

闲话说了这么多。要看正宗呼吸法门,得你亲自去看书去。

2020.3.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