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霄羽
1949年10月5日,當林彪聽說135師已楔入到衡寶公路以南的沙坪、靈官殿地區時,他的反應和兩年前蔣介石聽到74師上了孟良崮的反應一樣——又驚又喜。
當初張靈甫在孟良崮陷入重圍後,他與遠在南京的蔣校長心有靈犀,把身陷絕地當做險中求勝的良機。蔣介石決心來個「中心開花」——拿74師當誘餌,把一路避戰的共軍主力粘在孟良崮的山腳下,再集中周邊十幾個整編師向心突擊,徹底消滅山東共軍。
轉眼兩年零五個月過去了,相似的歷史大戲再次上演。林彪決心用孤軍深入的135師作誘餌,把且戰且退的白崇禧牢牢粘住,再集中第四野戰軍主力兩翼包抄,也來個「中心開花」。這一次攻守之勢易位,135師扮演了當初74師的角色,而張靈甫的角色,則換成了有「丁大膽」之稱的丁盛。
相同的戰局,一樣的戰術,張靈甫兵敗身死,丁盛一戰成名。
破譯情報,林彪將計就計
當李宗仁堅持要把總統職權的「代行」修改為「繼任」時,蔣介石的親信吳忠信以老朋友的名義「勸」李代總統,說蔣先生的為人你清楚,南京特務橫行,你還爭什麼呢?弄不好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證。
李宗仁聲稱吳忠信的話嚇不住他。之所以嚇不住,自然是手裡有槍心裡不慌。桂軍裝備一般,但繼承了太平軍的狡黠剽悍,在抗戰中英勇善戰,有口皆碑。解放戰爭中桂軍有意保存實力,解放軍也有意避開桂軍不打,因此桂系軍隊損失不大。
長沙解放後,林彪的眼睛盯上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後的一支勁旅——白崇禧集團。當初闖關東的時候,勢單力薄的林彪幹不過白崇禧。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眼下的林彪手中握有4個兵團12個軍,用黃永勝的話說,「光靠咱四野都足以和蔣介石爭天下了」。
面對兵力雄厚且戰力強勁的四野主力,白崇禧思忖再三,決心避其鋒芒,將其麾下5個兵團12個軍共20萬人馬撤至以衡陽、寶慶(今邵陽)為中心的湘南地區。
林彪最希望的當然是和白部在湘南決戰,一勞永逸解決問題。如果放任白部撤到廣西、雲貴、海南的任何一處,都將後患無窮。為此,林彪向負責情報工作的四野二局局長彭富九下令:採取一切手段,摸清白崇禧下一步的決心,並且要快。
彭富九手下有十分厲害的電報密碼破譯專家,幾天內就破譯了幾百份敵方電報,最終篩選出3份最有價值的電報:一是白崇禧電令集團以上單位發五萬分之一的廣西地圖;二是白崇禧電告廣西省政府速報各地存糧數;三是電告廣西省政府上報各地橋樑分佈及承重情況。
林彪依據以上情報判斷,白崇禧是想回廣西作長期經營。這是林彪最不想看到的,他決定採取各種手段,最大可能地穩住白崇禧,給他部署湘南防線的時間。為此,他下令四野各部放緩行軍速度。
恰在這時,白崇禧在長沙佈置的秘密電臺被破獲,報警暗號沒來得及發出,也就是說白崇禧並不知道該電臺已被破獲。
林彪決定將計就計。
四野參謀長劉亞樓親自擬了電文發給白崇禧,大意為:共軍四野士兵多系東北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正處於休整狀態,未發現有重大行動跡象。
白崇禧收到電報後信以為真,非常自信地斷定林彪部不會很快向其發起進攻,於是便制定了先圖固守, 尋機再戰的方針,將主力集結於湘南。這正是林彪所希望的。
孤軍深入,「小諸葛」尋得戰機
白崇禧的部下曾多次建議他退回老家廣西,實在不行去廣東也行,呆在湘南凶多吉少。不過白崇禧認為此舉會「影響國際觀瞻,影響美援」,所以「必須暫緩後撤」。
白對自己的軍事才華向來自負,不久前青樹坪的勝利更是讓他平添了幾分自信,決心在衡陽、寶慶一帶尋機打一仗,再創造一個「青樹坪大捷」,得手後再向長沙反攻。白崇禧尋找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10月5日,白崇禧開會討論打還是撤的問題,會開到凌晨兩點也沒個結論。就在此時,正在前線的7軍軍長李本一突然打電話報告,說該部發現共軍一部在黃昏時通過衡寶公路南進!
白崇禧聞訊大喜過望,力排眾議,下令集中5個師向這支孤軍深入的四野部隊發起進攻,力圖合圍並殲滅。如果連送上門來的戰機都抓不住,那他「小諸葛」的名號也就不要叫了。
這支竄入白軍縱深的四野部隊是45軍135師,一支年輕而富有朝氣的部隊。當初林彪覺察到白崇禧有在衡寶一線反擊的企圖後,下令各部隊停止待命,並特別強調「正面部隊須等待迂迴部隊到達,而不可進得太快」。
求戰心切的135師連日強行軍,一直沒有架設電臺,所以沒接到待命的命令.他們以急行軍速度突進80公里,楔入衡寶公路以南白崇禧集團防禦的縱深處。當他們5日拂曉打開電臺,把部隊位置電告四野司令部時,林彪吃了一驚。
林彪對135師的處境有些擔憂,但經過對戰局反覆思量後卻轉憂為喜,意識到這一意外帶來了巨大戰機,於是立即電令135師「採取機動靈活的獨立行動,襲殲小敵,截擊退敵。」從這一時刻起,135師歸林彪直接指揮,這也是他一貫的指揮風格。
在命令135師堅決阻擊敵軍的同時,林彪急令已經停止前進的3路大軍火速進發,分頭撲向敵軍。
於是,一場自四野進軍中南以來前所未有的大戰就此打響,全軍上下都在關注著陷入重圍的135師,他們的生死成敗,將決定整個戰役的成敗
進退自如,腰斬7軍
135師的師長,是時年36歲的丁盛。丁盛原名丁三,後改丁勝,繼改丁盛,1930年17歲時參加紅軍,當過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通信員,因聰明伶俐、膽大心細而被組織重點培養,在黃公略學校畢業後越級升任紅三軍團衛生隊指導員,後來成為軍事主官。
丁盛作戰善打穿插,並聲稱打穿插的部隊死也要記住「四不要」,
即不要怕四面包圍、不要怕切斷歸路、不要戀戰、不要戀財。這一回,他的部隊一不小心穿插到敵軍的心窩裡,周圍有白崇禧部7軍171師、172師及48軍138師、176師,另有樂昌方向調來的獨立師。一個師同時迎戰5個師,而且脫離大部隊80公里以上,局面之險惡是丁盛從軍以來所未有的。
「丁大膽」不慌不忙,於靈官殿設指揮部,指揮各團搶佔制高點,於敵重圍中四面開花。135師在戰鬥中表現的機動靈活,到處堵截和側擊,時而被圍,時而跳出,在敵軍圍攻下進退自如。
白崇禧見135師插入其後,而四野西路大軍也已經迂迴至其側後,才意識到林彪胃口不小,便急令猛攻135師陣地,儘快解決戰鬥,打開向南的通路,同時令衡寶線各部隊迅速後撤。
白部5個師面對135師的死纏爛打無計可施,死活拿不下陣地。更要命的是,9日這一天,四野46軍、41軍、45軍、49軍已經殺了過來。白崇禧看出勢頭不妙,下令長官部向廣西撤退,並把自己的命根子第7軍留下來斷後。
9日中午,135師各團營在察看地形時,發現黃土鋪有敵南撤。該師405團當機立斷組織部隊截擊,這一突然打擊正巧把7軍部及直屬部隊的行軍序列攔腰截成數段。
10日清晨,四野第12兵團組織11個師的兵力,對被圍之敵發起總攻。經過一晝夜激戰,至11日上午,新桂系軍閥賴以起家的兩個王牌軍第7軍、第48軍4個師以及138師的一個團共約4萬人全軍覆沒。
隨著桂軍主力的灰飛煙滅,李宗仁在政治上賴以生存的條件消失了。白崇禧正在籌劃的「蔣李妥協方案」,己不再是支持李向蔣爭權奪位,而是要把李拉下代總統寶座,作為投靠蔣的進身之階。
李白至此分裂,叱吒風雲近半個世紀的「新桂系」到此完成了歷史使命。
執行力決定成敗
丁盛在靈官殿遇到的戰場態勢和當初張靈甫在孟良崮如出一轍,林彪對135師的命令和蔣介石對74師的期望也異曲同工,可為何結局卻大相徑庭?要知道,白崇禧的排兵佈陣並沒有什麼不妥,小諸葛也絕非浪得虛名。
發號施令者即便是料事如神的活神仙,也要靠下面的人去執行自己認為正確的決策。比較國共兩軍,其高下並不在林彪與白崇禧誰強誰弱,而在於兩軍執行力的差異。
當初籌劃孟良崮戰役時,粟裕的重要依據就是年輕氣盛的張靈甫造成了74師與其他國民黨軍芥蒂很深,在華野堅決阻援下,友鄰未必會拼死援救。
事實也確實如此,張靈甫在臨死前發給蔣介石的電文中痛斥了國民黨軍「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勝則爭功,敗不相救」的現象,也對蔣介石賞罰不明表示嚴重不滿。國民黨軍低下的執行力讓蔣介石「中心開花」的妙計化為泡影,眼看著華野吃下魚餌揚長而去卻無可奈何。
相反,四野各部在衡寶戰役中的表現可謂同仇敵愾,執行命令堅決徹底。135師身處險地臨危不亂,友鄰部隊日夜兼程猛打猛衝,將司令部的圖上作業完美實現在具體的戰場上。白崇禧非但沒有吃掉魚餌,反而被魚餌噎死。兩軍執行力的高下可謂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