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夠好?奧黛麗赫本告訴你,這樣做能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奧黛麗.赫本無疑是優雅時尚的代名詞。她的容顏被世人堪稱經典的美,她的衣裝被時尚界屢屢模仿。然而,這在一切光鮮的背後,卻少有人知道她的憂傷與無奈。

原生家庭不夠好?奧黛麗赫本告訴你,這樣做能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有人說,人的一生,都在彌補童年的缺失。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難道原生家庭的影響只能一代代繼續下去嗎?赫本會告訴我們答案。

01憂傷的家庭生活

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貴族後裔家庭,她在荷蘭長大,小時候正好趕上二戰。在二戰期間,赫本絕大多數時間在荷蘭小城阿納姆度過,她一直清楚地記得德國軍隊佔領阿納姆的情景,對戰爭的恐懼籠罩著她的整個童年。

原生家庭不夠好?奧黛麗赫本告訴你,這樣做能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在戰爭中,飢餓是常態,鬱金香的鱗莖都成了主要的食物來源。據說,為了忘記飢餓,赫本常躺在床上看書。她令人羨慕的苗條身材,不過是戰時營養不良留下的痕跡。

比惡劣的社會環境更可怕的是家庭的鉅變。赫本六歲時,她的父親離開家,拋棄妻子(他們再相見是20年後)。對父親的思念與渴望充滿了她整個童年。父親離開家之後,赫本一度變得內向封閉,她的母親期待集體生活可以讓赫本活潑一點,就送她學習芭蕾。

單親家庭中的母親對赫本非常嚴格,母親的強勢讓赫本感受到深深的束縛,在她內心深處非常渴望情感的自然表達,她希望一切自然地發生,無法做到主動去要求什麼。比如,她內心渴望收到鮮花,卻從來不主動說出來。親情的缺失、被動的態度、不安的感覺,是原生家庭給她留下的深深烙印。

成年後,赫本事業上的成功並不能彌補她童年的遺憾,原生家庭的烙印也難免影響到她的婚姻。赫本在處理私人情感上比較被動,她渴望愛卻不願意去表達,加之她兩任丈夫也受到各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處理感情的能力也並不高明。種種因素下,兩次婚姻均以離婚告終,赫本扶養兩次婚姻中的兩個兒子。

02打破套路

如果按照常規套路,這種原生家庭的不圓滿很容易繼續下去,作為單親母親的赫本很可能複製她母親的行為:對前任充滿抱怨,對孩子嚴格要求,然後把情感的不安傳遞給下一代。但赫本告訴我們,複製不是唯一的選擇。

情感的匱乏雖然帶來一些問題,但也提醒人愛的重要。與很多充滿抱怨、控制慾強的單身母親不同,赫本在離婚後,她雖與第一任丈夫聯繫不多,但從沒有向孩子傳達過負面信息,大兒子回憶起童年生活時,記憶中充滿溫馨。她與第二任丈夫一直保持朋友關係,共同照顧他們的孩子。

雖然她不能給予孩子完滿的家庭,但她盡最大努力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

赫本的大兒子肖恩在赫本回憶錄《天使在人間》一書中,描述了他與母親的幸福生活,也描述了赫本對待家庭的態度。

當兒子讀書與她拍戲衝突時,她毅然放下事業,對她來說,在電影與孩子之間做出選擇是很容易的事。赫本在接受採訪時說“當我的大兒子讀書時,我不能夠再像往常拍戲時那樣把他帶到身邊,對我來說這是非常苦惱的事,因此我決定暫停接拍電影,我願意回到家裡和我的孩子在一起,這讓我非常幸福……”他還描述種種細節,比如母親帶他買書買鞋時他的幸福,他形容母親是他最好的朋友,肖恩說“她讓我體會到自己對她是多麼的重要。”

在赫本的努力下,兩個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兒子並沒有複製原生家庭的軌跡。大兒子肖恩是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的創辦者,兄弟二人一直為公益事業努力。

03自我救贖

不少人將赫本的選擇歸結於大明星的經濟實力。寬裕的物質生活確實可以解決諸多複雜瑣碎,但最關鍵的,是那顆自省與自救的心。

自省:明確弱點

人性本身有諸多無法克服的因素,對赫本而言,她很難從根本上擺脫那種內心深處的不安。可這並不意味著“破罐子破摔”。赫本明白自己的心理弱點,綜合她原生家庭的生活,她非常清楚這種弱點會指引人怎樣行為。她可以大致判斷自己任意而為的發展軌跡:這些弱點會讓她不斷抱怨、控制慾強,而如果她這樣做,她的孩子可能成為下一個她。明確了行為方向後,她便有意識地糾正行為。赫本還是那個不安的她,但當她想抱怨時,她會告訴自己,抱怨會讓孩子很難受;當她要強勢時,她會暗示自己這樣做結果有多糟糕。自省雖然很難改變原本的那個自己,卻可以強硬地修正心理弱點帶來的隱患。

原生家庭不夠好?奧黛麗赫本告訴你,這樣做能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知道這樣的人有哪些行為特徵,知道這些行為特徵有什麼選擇,知道這些選擇的後果有多麼可怕以後,強制自己把本來的行為A調整為行為B,不做性格弱點的奴隸,最大限度地止損。

自救:用愛救贖

自省雖然可以減輕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卻難以修復童年受傷的心。與營養學上“缺什麼補什麼”道理相似,愛是最好的治癒良藥。奧黛麗赫本堅信:愛可以療傷,讓生命變得更美好。

愛有雙重形式:“索求愛”與“付出愛”,無法掌控對他人給予,卻可以把握自己的付出。

年輕的赫本對兒子的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童年的遺憾,兒子童年的幸福滿足帶給她深深的快樂。晚年的赫本用對非洲兒童的愛,完成了自救。

1987年10月,58歲的赫本應邀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象徵性領取了一美元的薪水。戰亂中的非洲讓她震驚,在她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目光開始關注非洲問題,越來越多的資金援助非洲。

赫本不僅為非洲的兒童事業奔走,她還以一個女性的身份給予兒童母親般的溫暖。在非洲索馬里期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赫本給飢餓的孩子分發食物,當時索馬里的情況非常惡劣,孩子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期待著食物。有個小女孩顯得很特別,當她的目光看到赫本的時候,這個小女孩似乎驚呆了,赫本身上所散發出的溫柔和母性深深吸引著這個女孩。這個小女孩扔下手中的盤子,突然跑過去緊緊地抱住了赫本,赫本也緊緊地抱住了這個孩子。在那一刻,感情的需要超過了生存本能,赫本的溫暖比食物更重要。當時連攝影師都放下相機,不忍心打擾這兩個人的世界。在不可挽回的疾病面前,很多兒童在她的懷抱中,帶著溫暖的記憶安詳地離開人世。

赫本臨終時,兒子問她,有沒有什麼遺憾的事。她說“我沒有遺憾,我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兒童在經受痛苦。”這是赫本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赫本把晚年生活奉獻給非洲的孩子。而愛的付出,最終也拯救了赫本。這些愛,趕走了二戰帶給她的恐懼憤怒,也趕走了原生家庭帶給她的被動不安,讓她不再是那個充滿恐懼無助的小女孩。

原生家庭的遺憾從來都不是人拒絕成長的萬能藉口,沒有思考與成長的過程不足以談人生。用自省修正行為,用自救關愛內心,帶著原生家庭的枷鎖也可以優雅地跳舞。

帶話題#頭條心理情感學院#

(林雙,看書看劇,在朝九晚五中浪跡天涯。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