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認知,是放棄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接受兒女的平庸

世界上最愛,最渴望孩子成功的是父母

沒有一個深愛孩子的父母不想自己的兒女出人頭地。

只要想想哪一天自己的孩子成功了,有名利了,光宗耀祖了,試問哪個為人父母者不為之驕傲呢!

合抱之樹,生於豪末;九層之合,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從孩子的十月懷胎,到嗷嗷待哺到蹣跚學步,直至成年,孩子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凝聚了父母多少心血,多少期盼。

父母最大的認知,是放棄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接受兒女的平庸
父母最大的認知,是放棄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接受兒女的平庸

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不想兒女成才的父母也不是好的父母吧。

01 為了兒女不輸在起跑線上,不惜折騰的父母

幾年前有部很火的電視劇《虎媽貓爸》,當中趙微扮演的虎媽畢勝男為了女兒的成長可謂竭盡所能,折騰到底。

從小城市的普通家庭考到北京上大學的畢勝男深知教育改變命運,為了女兒茜茜從小不輸在起跑線上,她四處借錢,並花光家裡的積蓄買學區房。

對於獨生女兒的教育和管制她又相當專橫丶嚴厲,最後又因為教育理念上的衝突和丈夫有了間隙,導致原本幸福的家庭硝煙四起,矛盾頓生,讓活潑可愛的茜茜得了自閉症。

而畢勝男之所以如此,又與她的原生家庭有關,因為她有一個自幼嚴格管教她的父親。她的父親有句名言是:最好的投資就是人

父母最大的認知,是放棄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接受兒女的平庸
父母最大的認知,是放棄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接受兒女的平庸

而把兒女當成一件高回報,值得投資的好物件又並非畢勝男父親一個人的認知。

事實上為了未來這份值得期望的高回報投資,許多父母陷入誤區,把兒女當成自己可以壟斷丶控制的機器,主觀而霸道。

02 兒女的平庸是父母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為人父母想兒女成器,有非凡的事業,有滾滾而來的名利,以獲得更多人的羨慕和尊重等等,這些美好願望都可以理解。

但非凡優秀的人才畢竟少數,而成名成家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如學習鋼琴的,全國有數千萬的琴童,但能達到郎朗丶李雲迪的成就的又有幾個?

而說到郎朗,郎爸應該算是個不折不扣的“狼爸”吧。

當年在瀋陽做警察的郎爸為了兒子學習鋼琴能有更好發展的空間,他辭去公職帶著郎朗漂泊到北京,從此和郎媽做起了牛郎織女,全家僅靠郎媽的工資維持一家生活開支。

租住在北京簡陋的民居里,忍受著精神和經濟的雙重壓力,郎爸抱著郎朗必須次次得第一名,必須成功,不許失敗,不許拿第二的豪強必勝的目標給他們在北京的生活增加許多悲涼。

郎朗十歲時,因為新的老師拒絕教郎朗,還否定郎朗在此方面的天賦。有一天郎朗因為在學校參加合唱團的排練而晚回家,郎父誤以為郎朗偷懶,不想練琴。

氣急敗壞下,所有鬱積的焦慮和壓力爆發了,他瘋狂地吼兒子,讓郎朗從十一層樓上跳下去。

一個頑強好勝,性格堅毅的父親會做岀這樣喪失理智的行為可以想象到當時他不堪承受之重負。

父母最大的認知,是放棄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接受兒女的平庸

03 以愛的名義,被父母綁架的童年

為了讓兒女取得成功,父母不惜付出最大的財力丶物力丶心力,舉全家之力託舉起一個孩子燦爛的未來。

古有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兒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把家從墓地旁搬到集市,再搬到肉鋪附近,最後搬到文化氛圍濃厚的學宮邊上。

而今天的虎媽丶狼爸丶鷹爸們在為了孩子的教育和未來的投資方面與古時的孟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完全承繼了孟母的做派且更加發揚光大了。

我的女友彤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彤和丈夫都是普通的工薪一族,夫妻兩人的工資也只夠這個城市基本的生活開支。為了讓女兒讀小學去省一級重點學校讀書,她和《虎媽貓爸》中的畢勝男一樣,到處借錢,不遺餘力去買學區房。

從女兒三歲起,彤送她學跳舞,五歲,彤給女兒報了古箏和跆拳道,學了古箏後的女兒每年要去北京丶香港等大都市參加比賽,增加演出經驗,擴大眼界。而這個眼界完全建立在金錢轟炸之上,一次上萬元或數萬元不等,半年的工資不見了。

而女兒上小學後,彤為此又為女兒報了語數英補習班,然後又是奧數丶奧英丶作文培訓營,還有普通話小主持人訓練班等等,每逢休息日她和女兒不是在各種強化培訓班裡就是在去培訓上課的路上。

她曾經和我們說,她和丈夫工資的大半付給了女兒的各種教育投資,其目的只有一個,身為普通職員的他們希望未來的女兒在某些方面能出人頭地,如果達不到成名成家至少她將來讀書多點,將來起點高點,選擇機會多點,生活更好點。

父母最大的認知,是放棄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接受兒女的平庸

在城市,和彤一樣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父母比比皆是,他們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強加在兒女身上,打著愛,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壟斷丶控制了他們的童年生活。

他們不會問孩子喜不喜歡,願不願意,只是強令孩子按照他們的意願學習這個,訓練那個,朝著大人既定的目標進發,讓小小年紀的小孩疲於奔命,完全失去了童年應有的天真和快樂。

04 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孩子的平庸

但希望總是美好而豐滿,現實卻是殘酷又骨感。

英國生物學家高爾頓曾經做過研究:就是如果父母有較高成就的,他們的孩子未來能維持這種高成就嗎?

結果非常遺憾,即便父母成就高,孩子高成就的概率卻只有36%。而那些普通父母的孩子,未來他們成功的機率更低。

也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絕大多數孩子長大後都會是普通的平凡人。

這是個殘酷的,但卻又必須讓父母認知並接受的事實。

當你的孩子在學琴,請讓孩子盡情享受音樂的陶冶和優美,而不是逼著他一鳴驚人,務必朝成為郎朗第二那條路上走,因為世上為鋼琴而生的郎朗只有一個,你的孩子註定成為不了郎朗。

每個人的天賦和能力有大小,功成名就丶熠熠生輝的人生固然讓人豔羨和崇拜,但普通的勞動者也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父母最大的認知,是放棄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接受兒女的平庸

不要光讚美高聳的東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樣不朽。

05 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尊重每個生命是為人父母起碼的修行

2007年,網上有個視頻傷痛了父母的心。

一個僅僅四歲的男童在雪中只穿一條短褲在裸跑,男童一邊跑一邊哭著向父親求助:抱我!抱抱我!而攝像機後的父親只是回聲:加油!加油!

我們在譴責這個父親的狠心丶絕情時,不禁要問一句,父母把孩子帶到世上,難道他們就有權力借愛之名,完全綁架了孩子的童年和人生嗎?

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尊重生命是父母起碼的修行,我們不能因為自己賦予了孩子的生命就以為擁有操縱丶控制他們的資格和資本。

曾在網絡引起爭議的10歲上大學的天才少女張易文的父親,在女兒很小時張父就為她做好了人生規劃:10歲上大學,20歲博士畢業,最好搞科研工作,以後進入“上流社會"。

一句讓孩子進入上流社會道出一些父母的共同願景。社會的浮躁,人性的虛榮,對財富丶名利的趨之若鶩,讓有些為人父母的價值觀發生了偏差,把生養孩子當成了工具,一個試圖改變社會階層的敲門磚。

在小區的花園裡,每天見到一群老太太在健身,她們嘰嘰喳喳,聊天的內容無外乎是張家的兒子在哪個好單位,掙多少錢;李家的女兒讀了多少書,又遠嫁了哪個發達國家享福;再不就是王家的孫子讀了重點大學的博士,現在又去了哪個大城市發展。

什麼時候兒孫的優秀已成了父母老人喜歡炫耀的談資,而那些子女平庸的老人只有沉默地坐在一邊,唯有仰慕丶觀望的份。

父母最大的認知,是放棄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接受兒女的平庸

小結: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過一首詩《孩子》,當中寫到:

你的孩子 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藉助你們而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兒女不是私有財產,他們只是借用了我們的精子和卵子,還有陰道來到這個世界,從來世界報道的那天起,孩子已不屬於我們,他們是完全獨立的生命個體,只屬於自己,屬於日月天地和世界!

明白了這個道理,為人父母者才能真正放下所有的偏執和虛榮,承認並接受我們兒女最終的平庸。

父母最大的認知,是放棄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接受兒女的平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