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6,亞洲現役第二強戰機

7月30日的沙場閱兵,殲-16緊緊跟隨在殲-20後面出場,完成了其首次公開亮相。他僅比殲-20略小的編號以及在戰鬥機梯隊中的位置似乎也是一個對其目前地位的一種隱喻——它應該是目前空軍現役戰鬥機中的第二強。如果將這個推論擴展開來大概也是成立的——他是亞洲各國現役自研戰鬥機中的第二強。在世界各國的第三代戰鬥機的各種改進型中,殲-16也絕對是處於第一梯隊的。

殲-16,亞洲現役第二強戰機

網上流傳的殲-16試飛時的照片

從殲-10開始,中國空軍戰鬥機的同型雙座機就不再以“殲教”開頭,而是以編號尾部加S(雙座的漢語拼音首字母)表示,例如殲-10S。更繁瑣的則是殲-11BS,這看上去像是英文字母與漢語拼音混搭。由於殲-11的雙座機編號已被殲-11BS佔用,殲-16啟用了一個全新的編號,而沒有再在殲-11BS這個編號上做文章,也說明它是一種改動非常大的重型戰鬥機。它也是中國戰鬥機中,第一種被賦予單獨編號的雙座型戰鬥機。當然,殲轟-7也是雙座型,但它主要承擔的是縱深遮斷的轟炸任務,“殲”字恐怕有些徒有其名。

中國選擇一種雙座型作為其對殲-11系列戰鬥機的高端改進型,而不是像俄羅斯的蘇-35那樣選擇一種單座型也頗有意味。畢竟,蘇-27家族的雙座型在氣動外形上的改動稍大,機動性有所損失。這說明了中國對雙發重型戰鬥機的認識——與機動性降低的劣勢相比,多一名飛行員對於飛機的操控,特別是對地打擊時的操控所帶來的優勢顯然更重要。

殲-16,亞洲現役第二強戰機

中國空軍裝備的蘇-30戰鬥機,注意其平尾頂部是平直的,而蘇-27以及中國相關機型是尖的

坊間一直有傳言稱殲-16是“國產化的蘇-30”。這大概是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它仿製了蘇-30MKK戰鬥機,包括機體和航電。另一層是說它在空軍中扮演了蘇-30MKK的角色地位——既可以對空攔截,也能對地打擊。

其實,“國產化的蘇-30”是對殲-16的誤解,就如同說紅旗-9仿製S-300一樣。蘇-30MKK本身是對共青城飛機制造廠對蘇-27UB的有限改進,加強機體結構,提高掛載能力;增設空中加油,進一步延長航程;改進航電,增加發射對地打擊武器的能力。即便是它誕生的年代,其平臺和航電均已經落後於世界了,中國沒有必要再重複這樣一種已經落後時代的型號。從外觀來看,蘇-30MKK區別於蘇-27UB的最大特點便是補平了原來被切尖的垂尾,當然,還包括右移光電雷達、增設空中加油等等。而殲-16同樣採用了切尖的垂尾,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該機系在殲-11BS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非仿製的蘇-30MKK。

沈飛通過發展殲-11B和殲-11BS,對蘇-27的機體結構有了充分和深入的瞭解,中國沒必要放棄殲-11B和殲-11BS取得的成果,再專門去測繪仿製蘇-30MKK的機體。中國完全可以通過對殲-11BS的進一步深度改進——從結構到航電——以發展一種頂級的雙座戰鬥機。

《中國航空工業三十年》一書的《我國第三代重型戰鬥機發展記》一文記錄了沈飛研製第三代重型戰鬥機一些數據。從上下文,特別是文中提到“對座艙設計和改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改進後的座艙佈局採用先進戰鬥機座艙顯示控制技術方案,切實保證了設計質量和進度”來判斷,這種重型戰鬥機便是殲-11B戰鬥機。

殲-16,亞洲現役第二強戰機

網上關於中國使用3D打印技術製造的飛機框架圖片

文章透露,該機採用了數字化設計手段,實現了飛機設計100%並行產品數字化定義、100%虛擬裝配和100%電子樣機。另外一項重大改進是機體和材料。沈飛用4年時間完成了與三代機相關的500多項機體材料、600多項標準件、300多項機載設備材料的研製工作。該機廣泛採用複合材料,其中包括採用了複合材料外翼。沈飛通過殲-11B型號研製,攻克了三代機進氣道複合材料調節板的製造難關。沈飛公司自行設計製造了排布機,完成了熱壓罐技術改造,按照複合材料接工要求進行了環境改造。這也使其在複合材料的運用方面在國內比較領先。此外,殲-11B廣泛採用了鈦合金材料,如飛機中央翼下壁板、極為整流罩、發動機防護格欄等鈦合金用量達到全機重量的15%。

顯然,殲-11B的結構改進是非常大的,取得的成效也非常顯著,殲-16的機體結構改動量之大不孫色於殲-11B。《中國航空報》關於“新機結構部分有80%的更改或重新設計、90%的系統改進”的報道被廣泛視為指殲-16。根據近些年中國在增材製造技術領域的發展,殲-16完全可能採用激光增材製造技術來製造隔框,進一步減小結構質量。這種改進包括進一步補強結構,以便提高載荷,彌補原有設計缺陷。

對結構的加強,將滿足其攜帶大型空對地彈藥的需求,從而至少達到蘇-30MKK戰鬥機8噸的載彈量。另外,蘇-27系列超過9噸的燃油容積往往不能充分利用,因為裝滿燃油後,受制於飛機結構強度,不能進行大過載機動,補強結構後,很可能將放寬限制。

另外,通過殲-11BS、殲-15的鍛鍊,中國對蘇-27系列飛機飛控系統的認識逐步深入,有理由相信,通過飛控系統的數字化工作以及控制律的改進,充分實現減重帶來的優勢。而殲-11B據稱由於未對控制律進行修改,不得不對飛機添加配重。另外,從目前公開的圖片看,殲-16的座艙疑似進行了鍍膜處理,以降低RCS。如果這一判斷最終得到證實,那麼它很可能採用了更多的降低RCS的手段,因為僅僅降低座艙RCS,對於一架重型戰鬥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殲-16,亞洲現役第二強戰機

網上流傳的殲-16照片,從發動機尾噴口可判斷是採用國產發動機

從外形判斷殲-16仍使用了“太行”發動機。“太行”發動機的最新型號已經從12噸的推力增加到14噸,但殲-16是否使用了增推的型號尚不得而知。

在航電方面,更沒必要參考蘇-30MKK。殲-16被廣泛視為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如今已經是各國高端飛機的標準配備。它可靠性高、波束靈敏度高,系統損耗小,有利於增加探測距離。更重要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電子戰性能強大。

目前,除了殲-16,亞洲“自行研製”且服役的三代機包括中國臺灣的IDF戰鬥機,印度的LCA戰鬥機,日本的F-2戰鬥機,韓國F/A-50也具備了一些三代機的特點,也算入這個行列。國內的三代機則包括FC-1、殲-10特別是進行了大改的殲-10B和殲-10C以及殲-11系列和殲-15艦載機等。這其中,殲-16是有資格傲視群雄的。在已服役的戰機中,他的性能僅次於國產的殲-20,堪稱亞洲第二強自研戰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