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9迪拜航展公開亮相的“殲-10CE”成了焦點話題。其實,這並不是殲-10CE首次亮相,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就出現了殲-10CE這個編號(E=Export,出口型之意)。此外,2016年的新加坡航展上,殲-10也曾以FC-20的編號展出了模型,但最終並沒有獲得訂單,當時有消息稱,FC-20並不是全新生產的殲-10系列,而是二手的殲-10A。
很多軍事觀察員認為,相比鷹獅-E、F-16V等戰鬥機,殲-10CE顯然是價格便宜性能好,不管是航電,武器,還是機動性,都和同類機型處於同一水平。因此,非常有可能打動“中國軍機的老客戶”——巴基斯坦。不過,儘管殲-10CE具有優良的多用途性,在中低空機動格鬥、超音速飛行、短距起降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但是這些性能在和競爭對手相比時並沒有“突出優勢”, 競爭力甚至比不上價格更優惠的二手F-16。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奇怪,比如被給予厚望的“梟龍”戰鬥機,推向市場已經10年了,但除了裝備巴基斯坦之外,緬甸、尼日利亞等國區區幾架的銷量堪稱是“可有可無”。而殲-10CE面臨著和“梟龍”同樣的市場境況:高不成低不就。往高,比不上F-35這樣的隱身戰鬥機;往低,在性價比上不如二手F-16,甚至不如中國另外一款出口戰機FTC-2000。
在國際戰機市場上,殲-10CE的推出更像是一種“無奈”,從近年來活躍於各種國際航展的國產軍用飛機型號上來看,不管是教練機出身的“獵鷹”、“山鷹”相關改進型號,還是處於驗證機階段的FC-31“鶻鷹”,都缺乏可圈可點的特性。尤其是FC-31“鶻鷹”,在中國國內用戶還沒完全敲定的情況下,更難找到國際客戶。
當然,這並不是說殲-10CE毫無出口機會,如果有國際用戶願意以引進航空工業技術的方式,用殲-10CE的進口、組裝和生產,給本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帶來全面的提升,將會是一種“互惠共贏”的良好局面。
此外,從目前國內軍用飛機研發、生產單位的工作飽和度來看,短期之內也難以找出一家來滿足海外用戶的需求。簡單來說,除了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的F-35,非隱身的戰鬥機在未來幾年雖然也有出彩的機會,但殲-10CE可以把握的機會目前來看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