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變法,為何商鞅能成功,而申不害卻將韓國帶入了死衚衕

提到商鞅,很多瞭解戰國曆史的朋友都應該對其不陌生,而由他所主持的“變法運動”也讓常年遭受山東諸國鄙夷目光的秦國實力大增,不僅經濟得到發展,就連軍隊的戰鬥力也在不斷加強,並最終使秦國成功發展成為當時最富強的集權國家。戰國初期,曾經在春秋時期獨霸中原的第一強國晉國被趙、韓、魏三家瓜分,史稱“三家分晉”,獲得獨立後,由於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會面臨亡國的危險,於是雄心勃勃的魏文侯便當上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先是任用李悝在政治、經濟上進行變法改革,後又任用吳起進行軍事改革,訓練出了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

同樣都是變法,為何商鞅能成功,而申不害卻將韓國帶入了死衚衕

由於早期的變法實施並不透徹,且處處受制於王公貴族的掣肘,所以魏國的強盛也只僅僅維繫到了魏惠王時期,只能用曇花一現來形容,後來繼李悝、吳起變法後,同時期的商鞅與申不害也走進了法家的大門,而提供給他們大展拳腳的舞臺便是秦國和韓國。公元前375年,韓國吞併鄭國,該國原先的官員大多也投向了韓國的懷抱,其中便有申不害,魏國崛起後,愛好征戰的魏惠王便派兵討伐韓國,韓國不敵,只得聽從申不害的建議:執圭朝見魏王,以示敬畏之意。魏軍退兵後,韓昭侯對其刮目相看,絲毫不顧及申不害是鄭人的身份,開始進行大力提拔,使其逐步成為韓昭侯的重要謀臣。

同樣都是變法,為何商鞅能成功,而申不害卻將韓國帶入了死衚衕

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宣佈在韓國境內實行變法,而申不害雖然和商鞅同為法家出身,但他卻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理念,那就是著重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俗稱“術治”。既然是變法改革,那總得有人因此“犧牲”,早期的魏國、楚國、秦國皆如此,那韓國也不例外,而在韓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便首先向韓國的俠氏、公釐和段氏三大強族開刀,果斷收回其特權,摧毀其城堡,沒收其府庫財富來充盈國庫,此舉雖然導致很多老世族的利益受損,但也穩固了韓國的政治局面,使得韓國因此實力大增,而與魏武卒同名的韓勁卒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以至於後人都為此津津樂道:“魏有武卒、韓有勁卒,趙之騎兵、秦之銳士。”

同樣都是變法,為何商鞅能成功,而申不害卻將韓國帶入了死衚衕

除了推行基本的法治之外,申不害還將自己的“獨門秘方”——“術治”運用到了實踐中來,督促君王積極整頓官吏隊伍,並時不時對官吏進行抽查,有功上位,無功讓位,而在他自創的理念中,“法”是公開的,是臣民的行動準則,而“術”卻是隱藏在君主心中,專門駕馭文武大臣的統治手段,也就是所謂的“恩威並施、雙管齊下”,然而這條路雖然看似順暢,但也為後來埋下了諸多隱患,其中最主要的一點便是“因人而異”,如果韓國後續的君主都和韓昭侯一樣賢良的話,那韓國或許還有希望稱霸,但明君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能聽憑天意,可一旦遇到常君、昏君的話,這條法令便很容易成為導火索,因為在申不害的“法治”中,君王雖然也是體系的一員,但“術治”的誕生也為韓國變法增加了一分“人治”的風險,兩者看似是士兵手中的矛與盾,對外可以共同禦敵,可如果對內那簡直就是“自相矛盾”。

同樣都是變法,為何商鞅能成功,而申不害卻將韓國帶入了死衚衕

同一時期,韓國的近鄰秦國也在積極進行變法,但商鞅卻從吳起等人的變法中吸取了經驗教訓,一貫堅持“法治”,同樣是懲罰,秦國的太子犯法,作為太子傅秦孝公的兄弟便被以“教導無方”割去了鼻子,而在韓國的“術治”下,犯罪的人要不要受到懲罰,那完全就由君王的心情和臉色來定,總而言之,秦國的變法雖然也看君王的支持,但其變法終究立足於法,雖然商鞅最後被車裂了,但是變法的成果卻深入秦人之心,以至於後來的秦惠文王也不敢貿然廢除,於是法令便得以繼續執行,而反觀韓國,立足、執法的是君王,不是純粹的“法治”,多少帶一點“人治”,而等韓昭侯死後,這條法令也就很容易被廢除,但總得來說,申不害的變法雖然有諸多弊端,但也為韓國贏得了十數年的和平時光,使其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