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蕃之用茶時已自唐時”是謠言還是事實?誰又敢造如此大的謠?

普洱茶源自明朝,這是大家心裡的概念,然而,我最近聽到這麼一句話“西蕃之用茶時已自唐時”

這是事實還是謠言?若是謠言,誰又敢造如此大的謠言?

“西蕃之用茶時已自唐時”是謠言還是事實?誰又敢造如此大的謠?


最初聽到這句話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謠言”!

對雲南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唐代,普洱這個地名尚未出現,何來的普茶?

然而經過翻閱一些資料,我慢慢的對這句話有了改觀。

“普洱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府屬六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蠻磚、六日慢撒,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這些文字最早見於檀萃所寫的《滇海虞衡志》,《滇海虞衡志》寫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比阮福的《普洱茶記》早25年。


“西蕃之用茶時已自唐時”是謠言還是事實?誰又敢造如此大的謠?


作者檀萃,福建人,乾隆二十年考取過進士,任過雲南祿勸和元謀縣的知縣。檀萃寫的《滇海虞衡志》共四冊,對雲南的歷史沿革、山川地理、風俗物產作了很詳細的介紹。檀萃治學嚴謹,他在書中記述的大部分內容至今都經得起考辨,《滇海虞衡志》是一部歷史價值極高的史籍。 在《滇海虞衡志》中定論“西蕃之用普已自唐時”,他的這個定論是否可信?

“西蕃之用茶時已自唐時”是謠言還是事實?誰又敢造如此大的謠?

說起西蕃,大多數人以為就是西藏,西蕃其實並不全是西藏,根據唐代以來的大量史書及雲南大學歷史學家方國瑜、尤中先生著作所述可知,西蓄還包括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即今四川省涼山州全境,這一地區在唐代、宋代屬於雲南地方政權南詔國、大理國、管轄。檀萃所說的西蓄主要是指這一地區,因《滇海虞衡志》記的是雲南的人文地理。西雙版納在唐代屬於南詔國的銀生節度範圍,六大茶山的茶運至西蕃實際就是南詔國南部的茶運至南詔國北部,這條路自然是暢通的,南詔國時期雲南人已普遍飲茶,這從樊綽公元863年寫的《蠻書》中可知。唐代南詔國與大唐時好時惡,戰多和少,南詔國的人自然不會去大渡河以北的大唐買茶,南詔國的西蕃人不愁茶喝,銀生節度的諸山都產茶,南詔國的人喝的是南詔國的茶完全可信,

“西蕃之用茶時已自唐時”是謠言還是事實?誰又敢造如此大的謠?


因為中國幾千年的史書,沒有哪一頁說雲南人或南詔國大理國的人向雲南以外的地區購過茶,說明雲南人用的茶自古便是雲南所產,唐代南詔國與吐藩(西藏)的關係較好,戰少和多,西蕃還有一部分屬於吐藩,吐藩不產茶,吐藩的西藩人自然也就和南詔國的西藩人一道喝銀生節度諸山產的茶。”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完全可信,與歷史背景相符合。

“西蕃之用茶時已自唐時”是謠言還是事實?誰又敢造如此大的謠?

回到最初的問題,唐代,普洱這個地名尚未出現,何來的普茶?

對於這個問題,在資料中我也找到了答案

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寫於1799年,檀萃在寫這段話的時已經在文章中做了解釋,闡明瞭他說的普茶是指的普洱府轄的攸樂,倚邦,革登,蠻磚慢撒六大茶山地域上產的茶。檀萃不知道六大茶山的茶在唐代叫什麼茶名,他只能用清代的茶名來敘述,檀萃說“西蕃之用茶時已自唐時”實際上指的是西蕃之用六大茶山的茶已自唐時。

“西蕃之用茶時已自唐時”是謠言還是事實?誰又敢造如此大的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