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可欽專訪實錄(下):疫情期間如何教育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可欽專訪實錄(下):疫情期間如何教育


本期《白丁會客廳》系列訪談“疫情下的反思:我們與未來教育的距離”,有幸邀請到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劉可欽,作為全國小學教育信息化的排頭兵,她為我們精彩分享瞭如何開展疫情下的教學。


因篇幅較長,此份採訪實錄將分3次進行文字推送,敬請關注。


本期文章為線上網友提問精選。


(注:本文為視頻專訪實錄,未經本人審閱)


點擊回顧

專訪實錄(上)| 劉可欽:疫情下,中關村三小的教學解決方案(硬核推薦)

專訪實錄(中)| 劉可欽:數碼學校、實體學校、雲學校,我們永遠在路上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可欽專訪實錄(下):疫情期間如何教育


主持人

白丁:鄭德林 未來學校研究院執行院長 中國教育智庫總負責人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可欽專訪實錄(下):疫情期間如何教育


受訪嘉賓

劉可欽: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


好的教育是擁抱無限可能


白丁:第一個問題,隨著網絡的發展,特別是現在小視頻軟件的興起,催生了很多還在上學的學生類型的網紅。不知道三小有沒有小網紅,劉校怎麼看待這個現象和問題?可以簡單的聊聊。


劉可欽:現如今無論是老師網紅,還是小學生網紅,我們都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事情。因為網絡技術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存在感。所以我對這個事還是比較包容的,這是其一。

第二,我覺得家長也好、學校也好,不要因“網紅”而讓孩子向單一的方向發展。因為未來的可能性還有很多,我們不希望在這方面拔苗助長,我們希望讓孩子未來的路寬一些。直播可以作為一個興趣愛好,我們學校也有孩子願意在網上唱唱歌呀,我覺得這都是作為孩子成長助力的一種手段,而不是他的終極目的,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謝謝。

白丁:全面發展很重要,我們也知道很多過去的神童,最後在歷史上都未能留名。

劉可欽:對。所以這時候他要做網紅做什麼的,都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的成長,而不是把它當一個結果。什麼神童、什麼天才,我覺得不要給孩子掛這些標籤,標籤對孩子不利。你想他現在剛小學生,未來無限的可能最多了。所以什麼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他對未來充滿著期待,他有無限多的可能和機會,那你如果制約了這一塊,他就不長了,不長了,那他就停止了。我覺得他的人生未必精彩。

家長要放寬視野、走近孩子


白丁:好的。第二個問題是,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教育過程中家長角色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間這一點顯得更加重要。現在家長的負擔挺重的,最近除了照顧孩子日常起居,還要配合他的學習。那麼家長在這段時間應該如何陪伴、引導、教育孩子?尤其是針對小學的學段。劉校哪些建議?三小又是如何要求、引導家長的?


劉可欽:這段時間,我在千龍網直播也講了居家學習,家長怎麼來陪伴孩子。我覺得家長這方面還是要更多的建立一個概念,就是家長在為孩子打樣。家長是孩子最近的老師。如果家長在玩手機,還非要讓孩子去學習這是不可能的。尤其對小學生。我想學習是孩子的任務,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即使沒有工作你做家務也是自己的任務。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都要去做工作。

孩子在刷手機學習的時候,家長還在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學習。同樣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你在幹這些事情,孩子也會說你怎麼那麼自由。所以我覺得家長要給孩子做出一個榜樣,哪怕裝你也要裝好。因為小學生他是需要榜樣的。這是一個。

第二個,我想家長在居家期間,眼睛不僅僅是盯孩子學校的課業,也不僅僅盯著“張家的孩子報了個什麼網課,我們家也不能落後。儘管我家孩子不學,但是我當家長的責任盡了,我給你買了課了,你就要好好學”。我覺得這些都不能換來家長所期望的一個結果。

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這一段時間如果家長也是居家,或者能夠錯開工作的話,正是和能夠孩子在一起親子互動的時候,可以一起做家務,一起打掃衛生,一起做點麵食等等,還可以孩子聊一聊,一起讀書,一起玩一會兒電子遊戲也沒什麼。這個過程不是說玩什麼,而是你走近孩子,跟孩子就有了一個話語體系。

五六年級的小學生正是進入青春期,要脫離你,逆反你的時候。我們家長要怎麼辦?恰恰要通過這個方式來走近他,不動聲色的給他一個引導。所以,第一個家長你得示範好,第二個你最好跟著一起做做事兒,第三個我覺得孩子在居家學習期間也要儘量跟老師多溝通交流。相信我們每一個老師都很希望家長能跟他一起來建設孩子在家裡學習的良好環境,提供學習上的幫助。

還有就是在居家期間,家長的視野要寬一些。跟孩子們聊一聊現狀,像我們學校,提供的項目學習都是疫情期間的,一個是對野生動物的,通過這次疫情思考我們人類怎麼和野生動物和諧共處。一個是致敬英雄,學生去找一些英雄榜樣,不僅僅是找電視裡看到的那些英雄,也可以找身邊社區裡的英雄。

我記得我們有個孩子找英雄找到了他的姐夫,一位高速的交警,在疫情期間就沒有回過家,這也是英雄。我想這些潛移默化,都是居家學習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也包括我們學生現在在做的家庭健康指南。這個就是孩子小鬼當家,家長需要給他放開這樣一個天地,讓孩子去探索,去當一次家。

我今天也看到我們六年級的項目研究裡,有的要開始研究世界衛生組織,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我想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如果家長的視野放得寬,在這個過程當中去看孩子,你可能就不會僅僅讓孩子跟張家比。所以更平和的心態,更積極地語言,去陪伴我們的孩子,可能會給孩子營造一個更好的氛圍。

影響國計民生的,必然會進入教育


白丁:

下面是來自產教雲社區的提問:目前火熱的新技術,像5G、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這些未來是否都會應用到未來小學的建設當中?尤其在未來線上教育方面的推動,學校的教育應該如何與這些新技術結合?請劉校做個研判。其實剛才您也提到了區塊鏈、5G、大數據等等這些概念。我想作為三小的校長,這些思考可能會更深入,更有前瞻性一些。


劉可欽:我覺得這個研判可能有點妄議了。但是我覺得如果是一個技術的話,中央這一次不是也在講新基建嗎,像這樣的新基建,將來可能會影響我們國計民生的東西一定會進入教育,我是這麼想的。那麼會不會用到校園呢,這是肯定的,教育會受社會形態的影響。另外我們學校在雄安有一個校區,所以我們在和雄安的建設、信息的交流上,可能就會相對多一些。雄安建設當中,每一塊磚都有它的IP地址,都可以溯源。如果這樣類推到學生的話,一個學生一個IP,一個老師一個IP,那也是可以被記錄的,生成一些資源或資產,我覺得都是有可能的。謝謝。

線上教育帶來的是挑戰,而非衝突


白丁:好的。最後代表我自己問個問題,因為我們在推進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也知道中關村三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未來學校的一個模板。三小在新校園規劃建設的時候,可能也考慮到未來學習方式變革、未來教育創新的一些需求。


這次疫情也讓我們在反思,過去覺得學生只有在學校才是學生,或者說學生是離不開學校的。但是現在已經幾個月了,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小學生,或者是幼兒園的學生,居家學習看來還是在正常的進行。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學習的能力可能還得到了更好地發展,那麼我們的學校的價值何在?或者說這個對我們學校的價值,會不會產生一些衝擊或者動搖?也請劉校做個研判。

劉可欽:我想是這樣的,線上的學習始終無法代替線下的學習,這是一個。還有一個學生現在居家學習也是在跟同學、老師之間互動。這樣一種互動,給學校帶來的不是衝擊,而是挑戰。我們學校的管理方式,我們老師與學生互動的方式,在各種技術衝擊的情況之下,怎麼樣去更多地增加與孩子的粘合度,我想是這樣的。

為什麼是挑戰而不是衝突呢?我覺得學生的生活、成長,不僅僅是學點知識和技能。作為一個社會人,更需要學會怎麼處理關係。怎麼處理關係也不僅僅是我去書本上處理關係。他必須在真實的場景中去處理,所以我覺得學校還是永遠會存在的。

前一段時間,我見過一個挺有名的朋友,她說她朋友的孩子就沒有上學,也是小學,兩個孩子都沒上學。我就問她,“你的孩子沒有上學,他的小夥伴怎麼辦呢?”她說我們給他找各種各樣很有品味的夏令營,讓他去參加、去交夥伴。我當時在認可的基礎上,又給了點建議。你去參加夏令營也好,去參加各種演出的社團也好,幾乎沒有利益衝突。即使有利益衝突,頂多一個月就完成了。比如我參加社團,籃球隊也好,合唱團也好,就這一段時間。但是孩子從上小學開始,這個班一般來說要陪伴他六年。在這六年當中,這孩子面對的是這個班裡的每一個孩子以及每一個孩子背後的家長。家長面臨的也是這麼多人,這個過程是非常好的學生學習社會化的進程,這裡邊有利益衝突有利害關係,也有長期在一起相看兩厭的情節,有在一起相互鼓勵支持的各種各樣的場景,也有包括換老師。

我想這樣的一種學習,恐怕線上短時間是代替不了的。即使我們做了人工智能“艾米麗”,那麼像人是吧,但是她也不是人,對不對?我想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真實的生活、真實的場景,去讓他的社會化進程有更好的發展。同樣我們即使進入了信息社會。技術在今天充斥的到處都是,人的倫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性。這些還是靠人和人之間互動才能夠完成的。

白丁:好的。感謝劉校長拿出寶貴時間給我們帶來這麼好的分享。不單單應對個疫情,我們圍繞著三小的信息化,圍繞著我們學生全面和個性發展,深入探索信息化怎麼樣去更好的服務我們學生的發展,怎麼樣服務我們老師的發展,怎麼樣能夠讓我們學校成長的更好。關於三小的實踐,今天劉校的分享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好的啟發,我們也期待劉校再次做客。

劉可欽:謝謝鄭老師,謝謝大家。

編輯整理:王乙琨、呂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