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辛棄疾/陳玲

辛棄疾從小就聰穎過人,能過目成誦,讀書練武都很用功,對兵書尤其感興趣。並且,他還有著與眾不同的長相,天生紅臉青眼,虎背熊腰,威猛無比。

春秋荏苒,在無數鬱郁不得志的文人中,辛棄疾是唯一征戰過疆場的大詞人。“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詩詞風格多樣,渾厚、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人稱為“詞中之龍”。

1140年,辛棄疾出生時,大宋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辛棄疾16歲那年,金將粘得力率兵燒殺劫掠,佔領了辛棄疾的家鄉濟南。其父辛文鬱率眾家丁力抗金寇,掩護辛棄疾與父親辛贊,不幸背中斧劈,含恨而逝。粘得力以全城大宋百姓生命相脅,迫辛贊歸降。

身在金營心在漢的辛贊,不忘國恥家仇,一心想讓孫子長大後建功立業,抗金報國。於是,他堅持引導辛棄疾讀漢書,學習漢文化,介紹漢人英雄讓他認識。爺爺的言傳身教,使辛棄疾小小年紀便萌生了光復中原的愛國之情,他跪拜在父親墓前立誓:誓將胡虜逐出中原!

辛棄疾22歲那年,憑著超群的武藝和積累的人脈,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隊伍,投靠了聲勢浩大的耿京。同來投靠的張安國本來與辛棄疾說好一起配合南宋抗擊金兵,結果趁辛棄疾去南宋談判的空當把耿京殺害,提著耿京的人頭去金人那裡邀功請賞去了。辛棄疾一怒之下帶著50個部下,闖入五萬多人的金兵大營,活捉了叛徒張安國,並順帶招安了濟州府十萬士兵到自己的隊伍裡。

能文能武辛棄疾/陳玲

辛棄疾的魄力憾服了當朝皇帝。宋高宗見辛棄疾不但文采出眾,又有領兵之才,樂得心花怒放,當即賜官江陰籤判。

在那個特別需要熱血的時代,辛棄疾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兒,他不停地吶喊抗金。可事與願違的是,朝廷大多是求和派,就連宋高宗本人也不願意得罪金人,守著溫香暖玉,得過且過。朝廷軟弱無能、苟且偷生的本質,讓辛棄疾萬分失望。他向朝廷上書《美芹十論》,進諫抗金救國大計,但皇上對“美芹”不感興趣,唯恐吃“美芹”會嘴腫鬧肚子。辛棄疾孤掌難鳴,義憤填膺地提筆寫下“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雄心壯志無處施展,而統治集團中也沒有人與他戮力同心。

辛棄疾33歲那年,滁州城的地方治理出現了問題,百姓生活貧苦,偷盜和搶奪事件時常發生,官員們無計可施。皇帝把這個燙手山芋交給辛棄疾去治理。他二話不說一頭衝進滁州,一上任就頒佈了很多利民惠民政策,減免徭役賦稅,發送食物與農用品,鼓勵經商發展。從此,滁州城的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歡呼一片。

能文能武辛棄疾/陳玲

辛棄疾35歲時,江西一帶有茶商起義,朝廷又派他去治理。他在分析了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後,制定了對應的政策措施。不到三個月,他就鎮壓了起義。皇帝終於正視了他的才能,從此,他就像數學裡的那個未知數X,哪裡有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把他設在哪裡。他總是不遺餘力地完成各項任務,為此曾蒙皇上賞賜一條金腰帶。但是他性子太剛烈,做事方式難免武斷,在處理事務的時候得罪了不少地方官員,以至於時常有人向皇帝彈劾他:“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殘酷貪饕,好贓狼藉”“好色貪財,淫刑聚斂”……辛棄疾從不把這些讒言放在心上,他自22歲起兵抗金到68歲去世的40多年間,雖碧血丹心,衷心報國,但從未間斷被當政者排斥,一次又一次被貶。其號“稼軒”,是被貶至上饒期間,辛棄疾給自己取的號,意思是做不了豪傑做聖賢也好啊,這樣遠離塵囂、布衣飯菜、自給自足,何嘗不是另一種境界?

辛棄疾一生以抗金和恢復中原為己任,對南宋統治者妥協投降政策極度憤慨,直到雪鬢霜鬟,他時常“醉裡挑燈看劍”,夢裡再奔赴戰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六十八歲病倒在臥榻,彌留之際,仍心懷不甘地呢喃呼喊:“殺賊,殺賊!”他極力地想站起來,為這個負了自己的國家拼盡最後一絲力氣,可他終究站不起來了!朝廷聞訊後,非常感動,賜對衣、金帶,視其以守龍圖閣待制之職致仕,特贈四官,告慰他的耿耿忠心。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從鐵馬金戈到山棲谷隱,辛棄疾的鐵血丹心和錚錚鐵骨中飄逸的才情,豪邁而輝煌。正如評論家梁衡所言: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的,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

原載於教育部統編版中小學語文教材配套叢書《語文素養核心讀本》八年級上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