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辛弃疾/陈玲

辛弃疾从小就聪颖过人,能过目成诵,读书练武都很用功,对兵书尤其感兴趣。并且,他还有着与众不同的长相,天生红脸青眼,虎背熊腰,威猛无比。

春秋荏苒,在无数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中,辛弃疾是唯一征战过疆场的大词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诗词风格多样,浑厚、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人称为“词中之龙”。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大宋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辛弃疾16岁那年,金将粘得力率兵烧杀劫掠,占领了辛弃疾的家乡济南。其父辛文郁率众家丁力抗金寇,掩护辛弃疾与父亲辛赞,不幸背中斧劈,含恨而逝。粘得力以全城大宋百姓生命相胁,迫辛赞归降。

身在金营心在汉的辛赞,不忘国耻家仇,一心想让孙子长大后建功立业,抗金报国。于是,他坚持引导辛弃疾读汉书,学习汉文化,介绍汉人英雄让他认识。爷爷的言传身教,使辛弃疾小小年纪便萌生了光复中原的爱国之情,他跪拜在父亲墓前立誓:誓将胡虏逐出中原!

辛弃疾22岁那年,凭着超群的武艺和积累的人脉,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投靠了声势浩大的耿京。同来投靠的张安国本来与辛弃疾说好一起配合南宋抗击金兵,结果趁辛弃疾去南宋谈判的空当把耿京杀害,提着耿京的人头去金人那里邀功请赏去了。辛弃疾一怒之下带着50个部下,闯入五万多人的金兵大营,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顺带招安了济州府十万士兵到自己的队伍里。

能文能武辛弃疾/陈玲

辛弃疾的魄力憾服了当朝皇帝。宋高宗见辛弃疾不但文采出众,又有领兵之才,乐得心花怒放,当即赐官江阴签判。

在那个特别需要热血的时代,辛弃疾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他不停地呐喊抗金。可事与愿违的是,朝廷大多是求和派,就连宋高宗本人也不愿意得罪金人,守着温香暖玉,得过且过。朝廷软弱无能、苟且偷生的本质,让辛弃疾万分失望。他向朝廷上书《美芹十论》,进谏抗金救国大计,但皇上对“美芹”不感兴趣,唯恐吃“美芹”会嘴肿闹肚子。辛弃疾孤掌难鸣,义愤填膺地提笔写下“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雄心壮志无处施展,而统治集团中也没有人与他戮力同心。

辛弃疾33岁那年,滁州城的地方治理出现了问题,百姓生活贫苦,偷盗和抢夺事件时常发生,官员们无计可施。皇帝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辛弃疾去治理。他二话不说一头冲进滁州,一上任就颁布了很多利民惠民政策,减免徭役赋税,发送食物与农用品,鼓励经商发展。从此,滁州城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欢呼一片。

能文能武辛弃疾/陈玲

辛弃疾35岁时,江西一带有茶商起义,朝廷又派他去治理。他在分析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后,制定了对应的政策措施。不到三个月,他就镇压了起义。皇帝终于正视了他的才能,从此,他就像数学里的那个未知数X,哪里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把他设在哪里。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完成各项任务,为此曾蒙皇上赏赐一条金腰带。但是他性子太刚烈,做事方式难免武断,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得罪了不少地方官员,以至于时常有人向皇帝弹劾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残酷贪饕,好赃狼藉”“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辛弃疾从不把这些谗言放在心上,他自22岁起兵抗金到68岁去世的40多年间,虽碧血丹心,衷心报国,但从未间断被当政者排斥,一次又一次被贬。其号“稼轩”,是被贬至上饶期间,辛弃疾给自己取的号,意思是做不了豪杰做圣贤也好啊,这样远离尘嚣、布衣饭菜、自给自足,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辛弃疾一生以抗金和恢复中原为己任,对南宋统治者妥协投降政策极度愤慨,直到雪鬓霜鬟,他时常“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再奔赴战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六十八岁病倒在卧榻,弥留之际,仍心怀不甘地呢喃呼喊:“杀贼,杀贼!”他极力地想站起来,为这个负了自己的国家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可他终究站不起来了!朝廷闻讯后,非常感动,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告慰他的耿耿忠心。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从铁马金戈到山栖谷隐,辛弃疾的铁血丹心和铮铮铁骨中飘逸的才情,豪迈而辉煌。正如评论家梁衡所言: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原载于教育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配套丛书《语文素养核心读本》八年级上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