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朱氏內鬥

簡單瞭解一下朱溫的兒子們:

  1. 朱友裕,朱溫長子。
  2. 朱友珪,郢王,
  3. 朱友貞,均王。
  4. 朱友璋,福王。
  5. 朱友雍,賀王。
  6. 朱友徽,建王。
  7. 朱友孜,康王。

除了七個兒子還有五個義子:

  1. 朱友文,博王
  2. 朱友謙,冀王
  3. 朱友恭,
  4. 朱友讓,
  5. 朱漢賓,

弒父篡位,

公元904年,朱友裕在討伐楊崇本叛亂時病死。他的過早去世使朱溫在傳位問題上猶豫不決,最終導致父子、兄弟之間互相殘殺。

乾化二年,朱溫敗回汴梁,又轉至洛陽,由於病勢垂危,遂打算將朱友文從汴梁召來,囑咐後事。郢王朱友珪雖是朱溫的親子,但由於其母只是一個營妓(即軍妓),故不為朱全忠所喜。然而朱友珪野心很大,參與到爭奪儲位的鬥爭中來。


五代——朱氏內鬥

【朱溫】

探知這個消息,並且得知朱溫要將朱友珪貶為萊州刺史,馬上密告給朱友珪。朱友珪驚恐不安,頓起殺機,六月初二日,朱友珪秘密前往左龍虎軍,和左龍虎軍統軍韓勍商議謀劃,決定發動政變奪位。

韓勍連夜帶領牙兵五百人隨從朱友珪混雜在控鶴軍士中進入皇宮,埋伏在宮內。半夜砍斷門閂進入,到達寢殿,侍候病人的都嚇得逃散。


五代——朱氏內鬥

朱友珪的馬伕馮廷諤用劍刺死朱溫,朱友珪親自用毀壞的氈子把朱溫屍體包裹起來,埋在寢殿裡,封鎖消息,秘不發喪達四天之久。

同時假傳詔書派供奉官丁昭浦馳往東都大梁,密令朱友貞殺死博王朱友文。

到了六月初五日,朱友珪給朱溫發喪,並在朱溫靈柩前即皇帝位。

政變

朱友珪通過政變弒父而登位,有虧忠孝,因而未能得到功臣宿將的擁戴。

朱友貞與姐夫趙巖、表兄袁象先密謀政變,伺機推翻朱友珪。除此之外他還遣使赴魏州(治今河北大名),取得魏博節度使楊師厚的支持。

楊師厚是後梁名將,開國功臣之一,戰功赫赫。他原為河陽李罕之部將。後來歸順汴州朱溫,委以重任,拜檢校右僕射、曹州刺史。

之後擊破李茂貞於岐下,迫降王師範於青州,擊敗趙匡凝於襄陽。

開平三年(909年),封弘農郡王,率軍奇襲長安,擊破劉知俊,大敗李存勖,解除晉邢之圍,拜魏博節度使,建立銀槍效節軍,割據河朔地區。

楊師厚於是派他部下將軍王舜賢到洛陽,和袁象先商議這件事,派朱漢賓領兵屯滑州接應。


五代——朱氏內鬥

鳳曆元年(913年)二月,朱友貞用計策反屯駐東京的禁軍龍驤軍,派人到洛陽催促趙巖、袁象先起事。袁象先率禁軍衝入宮城,誅殺朱友珪,控制了洛陽。趙巖則攜帶傳國璽前往東京,請朱友貞赴洛陽即位。但朱友貞卻堅持要在東京稱帝。

朱友貞即皇帝位,追廢朱友珪為庶人,並取消鳳歷年號,複稱乾化三年。

由於朱友貞是依靠禁軍將校的擁戴當上皇帝的,所以即位之後,大肆賞賜。

楊師厚倚仗其擁立之功,更加驕矜不法,目無君主。朱有貞懼怕其勢大,朝中事務無論鉅細,皆先諮詢後而施行,楊師厚儼然成了後梁的太上皇。

猜忌

朱友貞對宗室也頗多猜忌。康王朱友敬曾派遣刺客潛入寢宮,意圖刺殺朱友貞,結果事情敗露。朱友貞召禁軍護駕,親自手刃刺客,並誅殺朱友敬。他從此更加不相信宗室。

後來,朱友貞將衡王朱友諒、惠王朱友能、邵王朱友誨一同幽禁於東京。後梁即將滅亡時,朱友貞擔心宗室趁機作亂,又下令將三人處死,賀王朱友雍、建王朱友徽也同時被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