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焦慮,拿什麼治你的病

佩服生活中那些愛折騰的人:我的同事,相夫教子、教書育人,婚姻美滿、事業安穩。可她悄無聲息的參加了號稱天下第一考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並且通過了。大家都以為她要改行當律師了,她沒有。接著,她又考取了對外漢語教學、生涯規劃師的證書。努力的姑娘,讓人佩服。

有次閒聊,談到此事,我的這位同事說出了自己的苦衷,“我害怕在一張辦公桌旁坐到退休,渴望有所改變有所突破,我很努力:查資料、買參考書、囤課、聽講座,花費不少,收穫也有。什麼都想幹,什麼都沒達到預期,越努力,越焦慮。”

後來在一個寫作群裡也看到很多類似的傾訴,“我就是別人說的,看起來很努力的那種人。別人都說,哇,你看你多厲害,做這麼多事,但其實,我什麼也沒做好。沒有勇氣辭去穩定的工作,沒有能力在心理學上精進,又沒有魄力在保險上大張旗鼓地做。這些領域,都有成功的人。因為好多事自己沒有做好,所以總覺得很挫敗,覺得沒有正向回饋,內心感覺很累。”

越努力,越焦慮,原來得這種病的人不在少數。拿什麼來治這種病?以下三步,不失為一味良劑。

做好本職工作

很多時候,很多人的努力,其實是想著如何去逃離現實,拒絕眼前的生活。他們看不到眼前的風景、周圍的路,一心自我鞭策,逃離現實,沉浸在幻想出來的場景,忽略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先認清自己的現實角色,把自己修煉成生活的高手,至關重要:

做兒女的,關愛好父母,別留遺憾;

如果單身,先打理好自己的身體和顏值;

如果是妻子(丈夫),先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和婚姻;

如果是寶媽,先照顧好孩子的衣食起居;

如果是老師,先上好每一堂課,對每個學生做到問心無愧;

如果是醫生,先如沐春風地對待每個病人;

如果是律師,先盡心盡力地為你的當事人辯護,維護法律的尊嚴和公正;

......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演好自己的本職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是幸福的基石。即便是奧巴馬,這個曾經是全世界最忙的人之一,他也是先把自己修煉成生活的高手,看著他和妻子女兒們的照片,是不是覺得這位美國前總統很可愛很幸福?

越努力,越焦慮,拿什麼治你的病

做好選擇

生活中有些人很努力,整天忙忙碌碌的:

看見別人做保險做得風生水起,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盲目跟風;

看見別人買比特幣掙錢,全然不知比特幣為何物就注資;

看見別人考這證那證的,不知道有啥用先考了再說;

......

看似過得很充實,實則缺乏對自己清醒的認知。有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此言不虛。

學生時代老師經常和我們說要揚長補短,千萬不能因為一門課不及格拖了自己後退。“木桶原理”也告訴我們補齊短板的重要性。但是,當你進入社會,木桶原理就不適用了。你拼命地補齊了短板,別人卻在自己的專長領域做得風生水起,實現了個人高效成長。與其如此,不如避開你的短處,仔細考察自己的愛好和優勢,將其做到極致。

多問問自己:我到底喜歡什麼?我的特長在哪?

你擅長什麼就要把自己的特長最大化:

你會唱歌,你就參加選秀節目;

你愛吃,你可以寫吃貨筆記;

你愛旅遊,你可以做旅遊達人;

你愛讀史,你就帶著大家瞭解歷史;

你會育兒,你就給大眾提供科學育兒經;

做好選擇,才不至於迷失了自我;做好選擇,才能有個良好的開始;做好選擇,才不至於越努力越焦慮。

持續不斷地做下去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日本大神級作家村上春樹,寫作和跑步堅持了30多年,寫作自不必多說,跑步跑得成功戒掉了煙癮和多餘的體重,把自己跑成了一個馬拉松運動員。

我的閨蜜因不滿自己生完孩子後的身材,由從來沒接觸過瑜伽、舍賓,到練成了瑜伽、舍賓的高級教練,歷時8年,體重由最初的140斤到現在的100斤不到,活生生將水桶腰練成了小蠻腰。進入中年,所有人都發福變形,唯有她越練越年輕越練越貌美。

我們普通人要想活得精彩,活得讓人羨慕,只有長期堅持,不間斷地去做,慢慢累積,終會積累成奇蹟。

認真去做認定的事,也許渴盼成功的焦慮也會隨之變淡,因為在你日復一日地努力下,成功是遲早的事。就像約翰·列儂所說:“所有的事情到最後都會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它還沒到最後。”

越努力,越焦慮,拿什麼治你的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