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於玉審美


玉石自從被人類發現開始,便被賦予了特殊的功能意義,隨著儒家“比德於玉”思想的提出,玉石更是被賦予了人格化的意義,佩玉也成為一種雅好習俗,一般來說男子掛於腰間,女子根據服飾的不同佩戴方式也有不同。

比德於玉審美


大概從唐代開始,女子便有一種掛在胸前的飾品,唐代法門寺地宮已有出土,遼金元時期亦有出土,明代皇后像中也常見,即霞帔之間、束住外衣領口的一枚飾件,比較正式的名稱叫做“墜領”。

香囊也是佩飾的一種,雍正九年(1731年)農曆五月二十日,雍正皇帝下了一道旨意,要求造辦處製作一件花囊,“比黃圓香袋略大些,做一象牙透雕地花囊,盛鮮花用,亦可盛香袋用,若香袋無味亦可以換得”。

“手如柔荑”是古代衡量美女的諸多標準之一,雙手之上的裝飾物也因此超乎尋常的繁多,都力圖使一雙小手看上去白皙柔軟,纖細修長,手鐲便是其中一種。人類佩戴手鐲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晚期,威倫道夫出土的維也納女神像上即雕刻有手鐲一類的裝飾品。清代以後,翡翠手鐲也盛行開來。

簪子,具有插戴在髮髻上點綴裝飾或挽住髮簪固定髮式的作用,既具有裝飾性,又具有實用性。簪子多以翠羽、珠寶、金銀、玉石等材料。


比德於玉審美


比德於玉審美


清 白玉雕葫蘆魚紋活環珮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絡

白玉質,溫潤油亮,由一整料雕琢而成,琢有三層活環,活環依次展開後呈串飾狀,底部借糖色鏤雕一魚,線條流暢,構思巧妙,工藝難度較高,殊為難得。

比德於玉審美


清 白玉透雕花籃活環珮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絡

採用整塊玉料雕琢,玉質精潤,主體採用鏤雕工藝,雕琢花籃紋樣。最難得的是吊環和下部的圓環均為整玉挖就,製作難度非常之大,沒有嫻熟的雕刻技藝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實為難得。

比德於玉審美


清 白玉透雕花鳥如意香囊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絡

此件和闐白玉香囊,雙面鏤空,透雕花鳥、如意等紋飾,枝葉翻轉,藤蔓靈動。香囊為兩部分,由子母口蓋實,整體透雕工藝精湛,剔除了較多的玉材,使香囊的形制極為輕巧,便於日常的攜帶使用。香囊在清代宮廷中使用較為頻繁,不僅可隨身佩戴,也可懸於帳室或閨房中,還可用於舟車步輦中,可以說成為當時的一大風尚。一般香囊都作開合狀,裡面既可盛放香料,亦可盛鮮花等,香味從鏤空處溢出。香囊的材質種類很多,存世尤以玉鏤雕者最為眾多,也最為精美。此件堪為清代玉雕香囊之精品。

比德於玉審美


清 白玉螭龍紋環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絡

玉質潔白,表面高浮雕螭龍紋飾,首尾呼應,螭龍氣勢威猛,活靈活現,雕工純熟流暢,琢磨細膩考究。

比德於玉審美


清 白玉浸色獅球平安墜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絡

和田白玉小瓶,潔白溫潤,帶有黃色沁色。瓶作玉壺春形,撇口,長頸瘦肩,瓶腹飽滿。瓶面刻有獅子滾繡球圖案,打磨圓滑,線條流美溫婉,工藝講究,寓意“平平安安”。

比德於玉審美


明 白玉錐形器(附小圈2個)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絡

比德於玉審美


清 白玉龍紋簪子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絡

髮簪白玉透淨,簪身筆直,簪首雕有挖耳勺,簪子上部琢有蟠龍,龍身蜿蜒攀爬於簪身,極富動感,形制少見。

比德於玉審美


清 白玉絞絲鐲

來源: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雕為鈕繩狀,此器絞絲條杆勻稱整齊,圓潤秀氣,紋飾雖簡單但頗費工時,實為難得。

比德於玉審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