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中大文凭的第10年后,你居然去做保险?

今年年初,特意花了一个下午时间在家完整看完罗振宇的2019-2020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竟一个人看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一是为“躬身入局”,二是为罗振宇对保险业的解读,更庆幸自己在6年前“阴差阳错”的选择和躬身入局。

人到新年总喜欢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所以也不免俗地希望借着不一般的2020年春节假期,把自己好好梳理一遍。


谁知前路如何,唯有直面向前


很多保险公司新人培训的第一堂课就叫《寿险的功能与意义》,时隔六年,我站在新人班的讲台前,也一次次演绎着这个行业中许多感动和使命。

然而,当初歪打正着闯进来,真没想过什么责任与爱,只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对未来迷茫和探索的时期),遇到了一个合适的行业(新科技与新市场带来的保险新商机)。

2014年,已是我大学毕业的第10年。

从小被“学霸”“乖乖女”称呼的人,一毕业却没往父母老师期待的公务员、留校老师方向走,倒是连滚带爬地在各种商企中扑腾,打过工、开过公司、做过直销。

生在那个年代的父母大都循规蹈矩,纳闷为啥生出个如此“不务正业”的女儿,白白浪费了这985 211的大学背景。

“早知道去干这些,还读那么多书干嘛?”“又没买社保,以后谁帮你养老啊?”能感受到老妈当时那话背后的一脸同情:这娃混成这样,以后咋办啊?

被说多了,说得我也有点迷茫了:难道我这10年的折腾,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标签?是否该乖乖低头,做个安安稳稳的工作,拿份稳稳定定的收入,嫁个实实在在的老公,过别人口中的人生才是正道吗?

2020年,是我大学毕业的第16年,入保险业的第6年。


手持中大文凭的第10年后,你居然去做保险?


当我每年去美国接受全球寿险精英人士共同期待的百万圆桌会员荣誉时,

当我以公司金牌讲师身份站在台上分享时,

当我每年以公司全国10%比例的精英获得嘉奖时,

我在想:

如果没有前面那10年的“折腾”,我是否有德有能承载今天各种荣誉?

如果我听了老妈的“劝”,走一条“中国好女儿”的路,我今天是否会发自心底的开心?


手持中大文凭的第10年后,你居然去做保险?


有个逻辑悖论在于,一个人永远无法在两个平行空间活出不一样的结果来证明到底怎样的选择才是最好。

所以上帝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他给与了每个人选择的自由,也给了无数个选择背后的结果让人来自己负责。

目前,我只有一个答案: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过去的看不起,未来的了不起


过去有句话这么说:“一人做保险,全家不要脸”。

一是在90年代确实很多人是拒绝排斥了解,二是真的受不了那种一坐就是2小时的“保险知识普及”营销方式。

但是这几年,越来越多海归精英、企业高管、企业主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结缘保险业,颠覆了很多人眼中过去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印象。

也确实有很多人透过保险业更富有人性化的激励制度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创业与打工的中间找到更容易实现理想人生的平衡。

过去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看不上保险业。甚至身边一个非常要好的姐妹入行,我依然抱持这样的态度。

“她外省来广州,没学历没人脉,她要做保险可以理解。”

“她性格适合做保险,我不适合,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

你看,几乎每个人在拒绝离开舒适圈时都会找各种理由,我也不例外。

直到有一天,我惊觉几年间她的改变那么大,无论形象或谈吐,早已不是几年前那个外来打工妹的状态。

可现实啪啪打脸,我啥条件都不比这姑娘差,怎么她在可见的物质和不可见的精神方面,都正用我无法比拟的速度在成长?

往事清零,我决定谦虚下来去一探究竟,这个过去被我、被很多人都看不上眼的行业,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可以点亮那么多普通人的人生?


手持中大文凭的第10年后,你居然去做保险?


隔行如隔山,透过一系列培训,我终于知道原来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产品设计背后也有精算、测算,核保等等一系列专业复杂的底层逻辑。

虽然行业门槛很低,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全职踏入并坚持三年以上的寿险顾问,都是对保险安全机制的高度认可,和对客户的热心与责任驱动。

借着国家推动、国民意识加强的大好趋势,我也在进入保险业的第一年就完成当年的百万新星奖。看到更多客户对保险机制以及我的认同和信任,我又开始了新的思考。


百花齐放,前路在何处


2015年我还在某大型央企寿险公司任职时,有位客户跟我吐槽:

“小晨啊,其实我特别认同保险,不然不会配置那么多。但我不满意的是,无论你们多高级别的主管,见到我都只会说这个产品好,买一点吧。但从没人跟我说,到底我该配置多少比例才叫合适?已有的保单是多了还是少了?老说好,可不能好的我全要买单啊。”

是啊,我当时内心的OS竟然和客户一样,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她的问题。

作为一家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我自己都没有学过太多系统的财商知识、更别提如何协助客户理清资产的配置建议了。

再来,即使我懂,又能给她除了本家公司以外的任何产品配置建议吗?

无论从自身专业储备上、还是自己的代表立场上,都确实无法能公平、公正、透明地给客户建议。

直到我选择转型成为保险经纪人,真正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为他们货比三家、优中选优,才体会到这个行业能赋予给客户的更大价值。


手持中大文凭的第10年后,你居然去做保险?

90年代初,全中国也就那么一两家保险公司独大,基本垄断了所有保险业的市场,那时买保险的人并不是有多好的观念,要么就是给面子,要么就是见识比较广、思维比较开放接纳。

所以1.0时代里,叫“有就好”。信息极度不发达和不对称的环境里,信息优势集中在保险业务员身上(别人愿不愿意听是另一回事了)。

但随着2.0时代迎来了保险公司百花齐放的年代,目前在册的寿险公司已有91家,今年还要开放外资进入,意味着这个市场已经不是保险公司“自卖自夸”的优势年代了。


手持中大文凭的第10年后,你居然去做保险?


这一点都不稀奇,任何商业都经历了这种自由市场经济的改革,对于客户来说选择更多,产品种类和保障范围等都更多样化和人性化了。

但保险又和其他商业有点不一样,原因在于产品本身和面对的客户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客户可以在网上搜索看看一些文章科普下基本常识,但绝对没那个精力去家家户户研究商品。

假如你一天研究1家公司,也要至少3个月才能研究完这90家,更何况每家公司都不可能只有一款在售商品。

所以,百花齐放的年代,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肯定很难明辨,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选到自己适合的方案搭配。

这时如果有个“专属你”的经纪人就好了,他/她可以根据你家庭的综合情况和需求做分析,为你筛选各家公司里最符合你需求的产品做组合方案。

不需要您老人家费时费力,只要安坐家中,就可以用比别人省20-30%的成本获得一样的保障价值,是不是感觉这才是您所期待的呢?


手持中大文凭的第10年后,你居然去做保险?


结语


回应到罗振宇对保险业的一句总结,能干保险的,不是走投无路,就是身怀绝技。

我从2014年入行以来,似乎很少见有人真的走投无路,却见到非常多才华洋溢、背景素质都绝对值得敬佩的人才。

我们的职涯规划不太像是一道道的996“工序”两点一线,倒像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不断知识更迭、拓展认知、自我实现的升级打怪。

最后每个人到达的目的地不一定一样,但一定都在此过程中经历和自己的对话,遇见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