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80、90年代流行的老菜,後來慢慢消失了,全吃過的已經奔四了

信陽,地處秦嶺淮河一帶,正好是南北方的分界線。在北方人那裡不敢稱呼自己是北方人,而在南方人眼裡,自己又算不上十足的南方人。南不南,北不北的,身份十分尷尬。但信陽的美味卻是當地人引以為傲的,跟這座藏在山裡的小城一樣,精緻而又不失味道,頗有一種南北“混血兒”的氣質,用三個個字來形容,就是“還闊以”。

信陽80、90年代流行的老菜,後來慢慢消失了,全吃過的已經奔四了

信陽菜館在鄭州和洛陽等兄弟地區還是很有地位的,走在鄭州的街頭,信陽菜館的出鏡率非常高。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並不是信陽現在流行的一些美食,而是八九十年代流行的老菜。現在慢慢都消失了,基本都是兒時吃過的,現在想起來還回味無窮。可惜,現在隨著生活條件好了,這些老菜基本都已經絕跡了,已經很少有人再做了。

木炭暖鍋

這個菜是對於我來說印象深刻,小時候來客人或者是過年的時候,這道菜就是桌上實打實的主菜、硬菜。這種暖鍋類似於現在的北京銅鍋,基本就是銅鍋的縮小版,裡面放的是燃燒的木炭,一邊加熱一邊吃,那種熱氣騰騰的暖鍋讓吃飯的氣氛瞬間提升了好幾個檔次。暖鍋裡煮的一般是豬肉燉蘿蔔、排骨燉粉條,對於小時候來說就是一道大菜了,暖鍋滋滋作響,大家一起吃的是熱火朝天。

信陽80、90年代流行的老菜,後來慢慢消失了,全吃過的已經奔四了

燉豬心包

豬心就是豬的心臟,是一種益補的食品。自古就有著“以髒補髒“、“以心補心”的說法,吃豬心是奶奶堅持多年的飲食愛好。每到臘月裡殺完年豬之後,家裡的豬心包就得給奶奶留著,不僅包括自家的,三個姑媽家的豬心包每年也都會專門送過來給奶奶煮著吃。

寒冬裡,火坑裡正燃燒著熊熊的大火,奶奶開始收拾她那個陳年老罐子來煮豬心包了。那個時候我只有幾歲,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替奶奶數綠豆,奶奶當年多大歲數就要數多少個綠豆,小心翼翼的還要多數幾遍生怕出了差錯。數好之後將綠豆裝入豬心包裡,由奶奶找線封住口,罐子上面橫著一根筷子,線頭繫到筷子上,吊著在罐子裡煮。罐子在放在火坑旁邊,我們一邊烤著火一遍煮著豬心包,感覺幸福極了。兩個小時之後,豬心包就散發出迷人的香味兒。主要是煮給奶奶吃的,但是奶奶還是會分給我一些。從上小學到初中,我也為奶奶數了好幾年的綠豆,每年都要加一顆。奶奶已經走了5年了,想念給奶奶數綠豆的日子,再也沒有吃過那麼好吃的肉了。

信陽80、90年代流行的老菜,後來慢慢消失了,全吃過的已經奔四了

豬脬臘肉

豬脬臘肉彰顯了信陽人的特殊儲位之道,跟做臘肉類似,只不過比臘肉多了幾層工序。在殺完年豬之後,需要將上好的五花肉切成方塊兒撒上鹽,填入豬脬中,要壓的越緊越好。別看一個小小的豬尿包,越撐越大,可以足足裝下20多斤肉。信陽冬季氣候溫潤潮溼,特別適合醃製臘肉。在經過幾天的醃製後,鹽分逐漸滲入豬肉中,就可以將豬脬放入火炕上進行熏製,兩週以後豬脬臘肉就做好了。晶瑩剔透的臘肉顏色粉嫩,油而不膩,炒著吃非常美味。

信陽80、90年代流行的老菜,後來慢慢消失了,全吃過的已經奔四了

豬肺湯

現在的人很少吃豬肺了,但是在小時候,記得爸爸最愛吃豬肺。媽媽將整個豬肺浸泡在水裡一天一夜,其中還要多次換水,因為豬肺裡含血水較多,需要多清洗幾次才行。

將豬肺切成大塊兒,炒出水份,放入鍋裡煮上半天,小煤火咕嘟嘟慢燉。直到整個屋子裡都散發著迷人的肉香味兒,豬肺湯煮好了,聞起來真的非常香。但是豬肺湯空有一股香味兒,其實口感並不好,吃起來軟軟的,跟嚼現在的棉花糖差不多。

信陽80、90年代流行的老菜,後來慢慢消失了,全吃過的已經奔四了

炒豆渣

豆渣是做豆腐剩下來的渣滓,可以說是一種下腳料,平時人們也很少吃,但是在青黃不接之時,豆渣卻成為了人們下飯的一道家常菜。炒豆渣有一種沙沙的感覺,在嚥下去的過程中,還有點兒澀澀的。豆渣口感偏軟,加上辣椒一炒,也能當作一種下飯菜。

信陽80、90年代流行的老菜,後來慢慢消失了,全吃過的已經奔四了

炒紅薯脆

這個紅薯脆就是紅薯的藤莖,將紅薯葉掐掉,去掉表皮的筋,切成段,炒著吃也比較爽脆。這個菜一般是在七八月份吃,趁其脆嫩的時候吃口感好,老了就不好吃了。

信陽80、90年代流行的老菜,後來慢慢消失了,全吃過的已經奔四了

以上除了紅薯脆現在人們時不時還做著吃以外,其它就真的就很少再有人吃了。我家還有一個老太太傳下來的暖鍋,現在已經成了老古董了。這些菜,你們都吃過嗎?#美食測評團# #雲梯計劃# #閃光計劃二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