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壶大家无不是“童子功”

巧哥研究壶艺几十年,纵观历史,从古至今,制壶大家无不是“童子功”。

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时大彬,从小就跟着父亲时朋学艺,十岁时就做得一手好壶。

制壶大家无不是“童子功”

时大彬

陈鸣远,也是出身于壶艺世家,其父是明代著名的紫砂艺人陈子畦。陈鸣远技艺精湛,雕镂兼长,是紫砂史上技艺最为全面而精熟的大师,他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童年开始学制壶。

邵大亨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他出生于制壶世家,从小就喜欢制壶,在少年时他就享有盛名。

制壶大家无不是“童子功”

邵大亨

这些都明清时期的制壶大家无不是如此,近代制壶名家也是如此。

比如程寿珍,从小师从养父邵友庭,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他制的掇球壶在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获金奖,名重一时。

制壶大家无不是“童子功”

程寿珍


当代的吴云根、裴石民、朱可心,都是14岁学制壶技艺,而王寅春是13岁从事壶艺生涯,由于是“童子功”,“做得多的人没有他做好,做得好的人没有他做得多”。蒋蓉就更小,她11岁随父亲蒋鸿泉学艺,之外徐秀棠、汪演仙、徐汉棠都生于紫砂世家,自幼学艺。

一代宗师顾景舟,从小跟着奶奶学制壶。小时候做壶就让人刮目相看,他奶奶觉得景舟日后必成大器。他奶奶是邵友兰之孙女,擅长制水平小壶,其壶端穆隽秀。景舟父亲顾炳荣的壶与其娘的壶,差距大,所以他奶奶寄希望于景舟接上脉息。

制壶大家无不是“童子功”

顾景舟

让她欣喜的是,景舟制壶,出手不凡,教其招式,过目不忘。那个时候,他就懂得款印的价值,还特意为自已刻了几枚图章,如“敬周”,即使景洲的谐音,也含有“敬仰周公”的意思。还有“瘦萍”,是“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自励,也说明他年少即自重,即有抱负。

“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老安顺”第四代传人、国家级大师章燕明,也是“童子功”,幼年就跟着父亲章永添学做壶。章燕明从小就有艺术天赋,16岁那年进厂,帮当时闻名遐迩的陶瓷雕塑家林鸿禧彩瓷塑作品。林鸿禧这个当时的名艺人,为何选这样一个才16岁的小伙子帮他彩作品?因为章燕明出手不凡,对艺术有灵感,他把雕塑彩得更加栩栩如生。

制壶大家无不是“童子功”

章燕明


章燕明是第一个用朱泥做薄型壶的,第一个做千环壶的,他善于创新,他做的壶型有300多种,他的壶年轻时就畅销东南亚,后来销往美国、欧洲,在英国有他和儿子章海元的专卖店,他制作的《长虹贯岳》《圆》《紫晞》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十全十美》《鱼乐图》《祝寿》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摆在这里的作品代表着中国的最高工艺水平,这些作品与顾景舟、蒋蓉、徐秀棠、吕尧臣等大家的壶摆在一起。《奥运壶》被誉于世纪经典,100多家媒体报道该作品。

制壶大家无不是“童子功”

章燕明

巧哥发现,这些有“童子功”的大家,艺术功底深,且制光素器都有很高的造诣,比如时大彬,邵大享的掇球壶,顾景舟的汉铎壶、笑樱,秦权壶,裴石民的鱼罩壶,吴云根的四方提梁壶,章燕明的祝寿壶、十全十美、长虹贯岳、紫晞都是如此。

也正因为如此,巧哥收藏壶,除了看壶的品质,还要了解制作者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素养,是不是“童子功”,制壶的时间多长,是不是制壶世家,读了多少书……对于收藏者来说,了解得越多越好。

“半路出家”做壶的,也有做得好的,但要达到顾景舟、章燕明那种高度就难。

“童子功”就是“童子功”,他们做得快而好,如果聪慧好学,耐得住寂寞,成大家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