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為啥拼命甩鍋?孔孟二聖2000多年前就說清楚了

西方拼命甩鍋

中國上半場,世界下半場。

新冠病毒的疫情,在中國已經基本被阻斷,但隨著西方國家疫情持續擴散,他們抹黑、“甩鍋”的節奏也越來越快。

就在4月16日,一直沒怎麼發話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法國不會認同“中國應對疫情強有力得多”的說法,並稱中國信息不透明。

西方為啥拼命甩鍋?孔孟二聖2000多年前就說清楚了

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更不用說了,他的“甩鍋”行為一直就沒停過,對象也不僅限於中國,世衛組織、民主黨、奧巴馬,甚至是歐洲盟友,都是他甩鍋的對象。

我們有很多國人不明白,我們對他們那麼好,幫他們爭取了至少一個月的時間,跟他們共享病毒的數據,分享抗疫的經驗,給他們援助醫療物資,結果不要說感謝了,怎麼還被甩了一身鍋?

箇中原因,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孔、孟二聖,在2000多年前就把原因說清楚了。

西方為啥拼命甩鍋?孔孟二聖2000多年前就說清楚了

​孟子怎麼說?

早在3月中旬的時候,就有路透社的記者問: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說中國掩蓋疫情,中方如何評價?

耿爽說:中國有句古話,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看到記者一臉懵圈,耿爽笑得很燦爛,接著說了後半句:知道什麼意思嗎?

西方為啥拼命甩鍋?孔孟二聖2000多年前就說清楚了

耿爽引用的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意思是:當你的行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反省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人自然歸服

在這之前還有半句,其中一段是:治人不治,反其智。

管理得不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的智慧、才能是否足夠。這一句用來形容特朗普,竊以為不能再貼切了。

西方為啥拼命甩鍋?孔孟二聖2000多年前就說清楚了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一件事做得不好,一般都不會去反省自己,更省力、更容易讓自己舒服、更簡單的做法,其實就是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讓其他人來“背鍋”,來為自己的過錯買單。

雖然聽起來不怎麼地道,但其實,這才是人性。

和孟子持類似觀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闡述這件事的,是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他於1957年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

這個理論的核心觀點就是:

一般情況下,個體對於事物的態度以及態度和行為間是相互協調的;當出現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認知不和諧的狀態,即認知失調,並會導致心理緊張。個體為了解除緊張會使用改變認知、增加新的認知、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改變行為等方法來力圖重新恢復平衡。

用“人話”來解釋,就是:

本來我們的認知是協調的,當有一件事沒做好,就出現了認知失調,這會導致我們呼吸急促,心理緊張,兩手發抖,滿臉通紅,這時候我們會採取各種手段,來試圖恢復這個平衡。

西方為啥拼命甩鍋?孔孟二聖2000多年前就說清楚了

用馬克龍和特朗普的例子來解釋,是這樣:

我馬克龍英俊瀟灑,要領導歐盟,我特朗普英明神武,還要讓“美國再次偉大”,怎麼可能是因為我自己領導無方導致的疫情擴散?——這叫行有不得,或者認知失調。

既然自己是英明的,那隻剩一種可能性了:中國的疫情不透明,責任都是中國的。——這在孟子看來,是沒有“反求諸己”,在美國心理學家看來,就是為了“恢復認知平衡”而採取的手段。

僅從這方面看,雖然當了西方大國的領導人,但馬克龍和特朗普,也和兩個犯了錯誤的孩子沒什麼區別,因為害怕爸爸媽媽打屁股,只好指著別人說:都是他乾的,都是他的錯!

西方為啥拼命甩鍋?孔孟二聖2000多年前就說清楚了

孔子教你怎麼破解

中華禮儀之邦,反擊他們的輿論戰當然要打,但我們也不能停留在犯錯誤就“甩鍋”的水平,咱們還是要進步的。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這樣的困惑時,該怎麼做呢?這時候,就要去問孔子了。

《論語·雍也篇》記載: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西方為啥拼命甩鍋?孔孟二聖2000多年前就說清楚了

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呀?

孔子回答:顏回最好學,他遇事不遷怒別人,同樣的過錯也不犯第二次。他死之後,再沒聽說過誰是好學的了。

顏回能這麼賢明,是因為他好學,怎麼個好學法呢?遇事不遷怒於別人,只反省自己,然後同樣的過錯,他就不會犯第二次,從此就越來越優秀,走上人生巔峰了。

在這一點上,孔、孟二聖,觀點是一致的。

反過來再看美國總統,不管什麼事,做得不好,反省自己了嗎?從來沒有,所以不要說“貳過”了,八過、十過都犯了,所以只好說別人“假新聞”。

西方為啥拼命甩鍋?孔孟二聖2000多年前就說清楚了

如果想讓自己有進步,取得個人成長,遇事(尤其是遇到挫折)一定要剋制“甩鍋”給別人的這個人性的“本能”,一定要堅持“求諸己”、“不遷怒”,如果能夠做到“每日三省吾身”,那麼“不貳過”、“天下歸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傳統文化有太多優秀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

前幾天,寫了一篇浙大鄭強教授“炮轟”國內英語學習的文章(文章鏈接附後),這個話題比較熱,很多人在評論區裡發表觀點。

西方為啥拼命甩鍋?孔孟二聖2000多年前就說清楚了

其中有人就提到了:如果英語學了沒用,那麼很多人學文言文更沒用,因為平時更用不著。

這個評論讓我頗有感慨,其實這也是一些人腦海中,應試教育的功利思想在作怪。

我們學習一個東西,僅僅是為了考試,還是為了獲得知識、方法、技能,從而提升自己?

我們學習文言文,當然不單單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能從先賢那裡,汲取知識,獲得力量,知曉真理。

我們能從傳統文化中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優秀的中華民族,曾長時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靠的是什麼呢?當然是5000年來逐漸形成、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民族精神。

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挖掘。


延伸閱讀:

英語要不要變成選修?網紅教授鄭強發話了,俞敏洪表示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