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之死並不冤

岳飛的死本身冤,而岳飛之死並不冤。封建社會岳飛的死絕不是秦檜所能完全構陷的,想岳飛死的是趙構,而根本原因是岳飛成為趙構的絆腳石。

說岳飛死本身冤,是因為:在多年的抗金戰鬥中,岳飛率領“岳家軍”,連戰連勝,威名大震。但由於宋高宗與金求和心切,而金兀朮要求“必先殺岳飛,方可議和”。於是奸臣秦檜乃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是年岳飛僅39歲。寧宗死,岳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自此,岳飛”精忠報國“的高大形象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愛國典範,一首《滿天紅》成為激勵歷代愛國人士建設祖國的精神動力。站在岳飛的立場,一生為國搏命,百戰百勝,直搗黃龍,卻被“莫須有”逼死,一杯毒酒赴黃泉,豈能不怨。


岳飛之死並不冤

岳飛(遊戲)

說岳飛之死不冤,要站在趙構立場看。封建皇朝,皇帝為大,無論如何岳飛是趙構的臣子,在抗金問題上,岳飛還是應該按照趙構的心意行事。

  • 一是“奉迎二聖”只可說不可做。趙構為凝聚人心,保衛半壁江山,打出迎回二聖的口號,滿朝大臣都知道這只是一個幌子,可是岳飛卻“直搗黃龍”,在戰爭上勝了,在政治上徹底敗了。趙構的十二道金牌,從滿懷希望到失望,從失望到絕望,從絕望到猶豫,從猶豫到否定,從否定到恨意,從恨意到殺意,從保命符到絕命符,迎回二聖,趙構如何處之,岳飛功高蓋主,趙構又如何處之。
  • 二是不理解上意。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岳飛沒有找準效忠的對象。岳飛的行為和觀念始終是為了宋朝,可是當時的宋朝已不是北宋王朝,北宋王朝已經敗在“二聖”手裡,而宋高宗趙構是在亂世中開創了南宋。南宋從對外用兵到對內政策都要按照趙構的意思來,如果趙構這一生立志要收復故土,那麼南宋的主要工作就是練兵,北伐。可趙構現在不想北伐,只希望安安穩穩度過這段時期,先要南方這個物產豐富的地方站穩腳跟,好好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岳飛就偏偏不跟著趙構的思路走,屢屢觸犯逆鱗,加之軍力最盛的岳家軍只知岳飛,不知趙構,這也是趙構要岳飛的重要原因。要知道當年的淮西軍變可是讓趙構看到軍權不在手的巨大威脅。
  • 三是妄議社稷之本。趙構因金兵圍困受驚,不能生育,這也就更說明了立太子的敏感性。岳飛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想讓趙構抓緊立個太子,可在趙構沒有明確表態之前把趙伯琮塞到了趙構跟前,這不是帶有點武將逼宮的感覺嗎?這種不把皇上放在第一位的舉動直接降低了岳飛在趙構心中的信任程度。雖然最後趙構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趙伯琮(後改名為趙眘),還在自己在世的時候來了個平穩交接,由此可以看出趙構也怕宋太祖這一支在他死後來個反攻倒算。
岳飛之死並不冤

可能很多人覺得岳飛“精忠報國”是個大英雄,是個愛國者,這個我同意,站在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岳飛的死是冤枉的,我們也確實需要弘揚岳飛的精神。但是岳飛不是革命家,雖有樸素的愛國之情和對老百姓的同情之心,但是他也自認為是宋朝臣子,講究“盡忠”報國,逃脫不了時代禁錮,否則他完全可以在中原亂世自立家門。既然始終認為自己是趙構的好臣子,又沒有與趙構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那麼死的就不冤。

岳飛之死並不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