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眼所见皆是佛


佛眼所见皆是佛

一、佛眼所见皆是佛缘

想起流传很广的一个传说,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传说,苏东坡要调侃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

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吗?就是一泡牛粪。

但佛印禅师却说,呵呵,东坡居士,你在我眼里是一尊佛呢。苏东坡知道,他又输给佛印禅师了。

佛眼所见皆是佛,魔眼所见尽是魔。

在一个伟大的禅师眼里,世界上没有不好,晴天丽日好,刮风下雨好,赞我者好,骂我者也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岁月。

佛眼所见皆是佛

何事为闲事?

闲事者,于生死大事无干之事,与人间正道无干之事,与伦理道德无干之事。张家长,李家短,唯恐天下不乱,戴着八百度老花镜,不从佛头上找出一颗虱子来,死都不肯瞑目。

累不累啊,朋友?

佛眼所见皆是佛

二、愿力的奇迹

一个老婆子因活得太久,便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为了祈愿那些早逝的灵魂,当然也是为了排遣寂寞,老婆子便以一句观音菩萨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来打发多余的时光。

只是,她因为识字不多而把最后那个“吽”字读成“牛”了。几十年过去,一直如此。

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天,有行脚的僧人经过老婆子的草庵,忽然发现那草庵顶上有一道五色之光。

僧人知道,草庵虽破,但那里面一定住着一位修行高洁的人。

僧人走进草庵,见到老婆子,并听到她所诵读的六字真言。

僧人说,老人家,你读错了,那个字读“吽”,而不是“牛”。老婆子感谢僧人的指教,于是便改变了先前的读法,继续在她的功课中。

佛眼所见皆是佛

僧人离开草庵,回过头来,却发现草庵顶上的五色之光消失了。

僧人意识到,那道五色之光是从老婆子心里发出的,是长久的愿力创造的奇迹,一个人如果对当初的愿力有一丝动摇,一点点改变,愿力的奇迹便不复再现。

僧人重新回到草庵,向老婆子说,老人家,刚才是我错了,你原来的读音是对的,请还是按你原来的读法继续吧。

僧人离开草庵,当他回过头时,草庵顶上那道五色之光再次出现。

佛眼所见皆是佛

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白居易处于唐代由盛而衰的动荡时期,和这一时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唯一能够抚慰白居易身心的,也许就是超越世俗的佛教了。

在杭州,鸟窠禅师道林的故事便很快传到他的耳里,这位异行异迹的禅师的种种传说不能不激起诗人禅者白居易极大的兴趣。他知道,异人必有异相,越是生活异常之人,其内心世界越是比常人丰富得多。

一日,白居易带着几名随从,来到了道林禅师寄住的绍兴东南方向的秦望山。

在一棵古松下,白居易终于发现了道林禅师居住的“鸟窠”。它高踞于茂密的树冠上,果然是由一些枯枝落叶搭建而成,窠顶栖息着一群白色的大鸟,此时,那群白色的大鸟在空中盘旋着,发出激昂的叫声。

从那只鸟窠中,发出一个苍劲的声音:“白舍人别来无恙?”

佛眼所见皆是佛

白居易觉得这声音好生熟悉,却又一时无法寻找这声音的来处,他在内心中寻思,难道与这位鸟窠禅师有过交往吗,为什么他要说“别来无恙”呢?

这时,从那鸟窠中探出一个脑袋,白居易终于断定,他之此生,从未与这位禅师发生过交道。

但他知道,但凡禅者,其语言和行为都是不合常规的,或者是说,所谓的常规,往往不过是人们不符合禅道的陋习而已,唯有禅者,才能独辟蹊径,从这种世俗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真意。

“是道林禅师吗?”

白居易双手合十,深深地向那鸟窠致意。

“呵,你是白家的儿子吗?”

佛眼所见皆是佛

那树冠上的声音突然又显得陌生而唐突,顿时失去了先前的友好和温馨。

“是的,我姓白。”白居易答道。

“那么,你父亲姓什么?”

听着这样不合常理的问话,白居易的随从们不高兴了,世上哪有这样问话的呢?

然而,白居易却觉得,禅者的语言看似荒唐,但却是抛却传统的观念,从一个突兀之处让听者于猝不及防中思悟出别样的道理,这正是禅者的风范。

“姓什么是不重要的,”白居易说。

“那么,什么重要呢?”

“乐天早闻禅师的大名,今天特来拜访,是想请教禅师,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树上的禅师忽然从袖子里抽出一根细纱,尔后将那根细纱示于白居易说:

“我这里没有什么佛法,这个倒是有的。”

佛眼所见皆是佛

白居易一下子就明白了,禅师是说,生活中一丝一缕,哪一处没有佛的存在,何必特意追到这荒郊野林寻找佛法呢?

白居易他看了看那高居于树冠上的鸟窠,忽然就说:“禅师居在这样的地方,不觉得危险吗?”

树上的声音说:“真正的危险不在这里,而在太守。”

白居易说:“弟子位居太守,镇守镇江,上有朝廷皇恩,下有百姓拥戴,危险从何而来?”

“俗界缘业流转,交相煎逼,烦恼从未停止,太守哪一天不是在危险中度过,这还要问我吗?”

树上的声音声声锐利,震人耳鼓。白居易被禅师说到心病上去了,便立即倒身在地,再三礼拜。

“实不相瞒,弟子虽然也久闻佛法,但三藏十二部玄奥无比,弟子至今不明什么是佛法大意,请禅师以一句话告之。”

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后有些失望,不做恶事,多多行善,这是三岁的孩童也懂得的道理啊。

佛眼所见皆是佛

道林似乎已听到他内心的道白,说:“虽然是三岁的孩童都懂得的道理,但八十岁的老人也未必能做到。太守做得又如何了呢?”

白居易站在树下久久沉思,终于恭敬礼退,他终于明白,佛法玄奥,却又在一丝一缕的道理之中。

于是,他记住了一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