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废话》:刘震云,端着作协的饭碗,写着底层的悲欢

《一腔废话》:刘震云,端着作协的饭碗,写着底层的悲欢

.

《一腔废话》:刘震云,端着作协的饭碗,写着底层的悲欢


读刘震云的小说,总有异样的感触,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又让人迫切得要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这个世界就在《一腔废话》里那个叫作五十街西里的地方,这个地方居住着以模仿别人生活为乐的修鞋匠、屠夫、坐台小姐,孟姜女、总裁、恳谈节目主持人、白骨精若干人等。外部还有一撮国家的总统、首相和皇室成员作为背景。

试图去分辨他们的职业属性是徒劳的,因为他们分明影射着每一个人。刘震云,这个吃着作协的俸禄,在每个文艺座谈会后的等着领餐票的河南作家,以新现实主义为幌子,赤裸裸的,不动声色的解构了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线索凌乱的叙述和长期不打标点的文字里,这个猥琐的话唠控,翻起生活的皮儿,把馅儿剥出来对我说,看,这个世界全是废话,你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一腔废话》:刘震云,端着作协的饭碗,写着底层的悲欢


我试图开脱自己,话说回来,修鞋的老冯是因为少补的鞋钉被顾客骂,卖菜的小白是因为收到的假钱挨男人打,而我可是翻着书在为关乎人类命运的终极琢磨而惆怅咧!我的痛苦和他们那可是有着性质和内涵上的不同!


无尽的痛苦来自于不断的比较之中,当自我与他人比较而得出的差距,一直不能靠内因和外因加以改变时,就会造成人格的障碍,这痛苦的围墙将囚禁不少人到死,于是模仿的天性成了最好救命稻草。


《一腔废话》:刘震云,端着作协的饭碗,写着底层的悲欢


模仿墙外的人和墙外的生活,模仿让人在麻木不仁中假装心安理得,模仿会让人越来越和墙内产生离心力,以至于毫无依据和条件的特立独行,好求得内心那脆弱地平衡感。人们纷纷追寻着自己的模仿对象,这个模仿对象消耗了模仿者无限的精力,情感。回头还得谢他。


这正如书中卖菜小白在日晒雨淋和挨完丈夫毒打后,要憧憬坐台小石的安逸,模仿坐台小石的言谈举止一样,几百块钱的收入差距和不用挨打的待遇区别,凭这两点,卖菜小白和坐台小石之间的鸿沟就无法跨越,而对于书本外更多的精神攀比狂来说,都是一样的人。

《一腔废话》:刘震云,端着作协的饭碗,写着底层的悲欢


那一个‘我’在潜意识里,是否已经悄无声息间指向了另一个人,另一种生活状态,那种指向和坐标一定牛逼地吓人,值得不懈的模仿,好装作牛逼。而装逼这事儿,似乎不能即装之,则安之。成为自己就可以改变别人,模仿别人则永远在改变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