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巖書巖畫呈現史前天文遺蹟,天文學家經過實地觀察和測量後認定:該類遺蹟應為古代天文星象圖,尤其是謝莊巖畫遺蹟中的天文學內容豐富,是具有定季節和時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論意義的天文星象圖。初步推測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天文臺,學術意義重大……


2021年1月25日,南陽岩石文考古研究迎來重大發現:南陽學者此前在臥龍區謝莊鎮發現的、被稱為“日月祭壇”的岩石文,中國科學院大學認定為“具有定季節和時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論意義的天文星象圖。其年代雖尚難確定,但初步推測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天文臺,學術意義重大……”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臥龍區謝莊“巖畫天文臺”“日月同輝”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在2021年1月25日,為此向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發出《關於加強對南陽謝莊等地“天文巖書巖畫”等重要文化遺蹟現場保護及開展相關研究的函》,並建議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積極向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和當地領導彙報,努力探索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法和保護手段,制訂預防性保護措施,切實加強天文巖畫的保護力度,使得南陽豐富的天文考古資源在中國上古科技文明及中華文明探源過程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這是一處獨特的巖刻形式的天文臺,具有新石器時代的文明特徵。石刻兩重圓圈具有日晷的功能,既可以定一年中的季節,又可以測一天中的時刻,同時也是宇宙天文圖;在其東南和東北方位有“旦”“月”兩個形似文字的刻畫符號,其意義非凡,應是冬至、夏至日出的方位。這種“巖畫天文臺”,從天文學的角度推開一扇探索新石器文明的新窗口。

南陽,一塊古老而神奇的人文土地,一部博大而厚重的文明史書。50萬年前,當南召猿人在這裡生活並孕育出初步文明的時候,就註定了南陽這塊土地將成為華夏文明的誕生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岩石文在南陽大量存在,這是古文字研究的基石,蘊含的信息是中華文明探源的寶庫;黃山遺址蘊藏的上古密碼,留下一個個文明起源的足跡;這次南陽“巖畫天文臺”的發現,是南陽考古及巖畫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漢畫像石拓片“日月同輝” 袁祖雨 拓制

南陽原史文明是華夏文明一顆耀眼奪目的明珠。從文明起源到文明曙光初現,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從混沌矇昧到開化文明,遠古“南陽人”在這一方熱土上開闢草萊,生生不息,創下輝煌燦爛的原始文明,一步步照耀華夏的歷程。南陽原史文明踏著南召猿人的足跡匯聚成歷史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的進程、華夏文明的源起與傳播,形成一種多元一體的文明體系。這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內部活力,使南陽成為華夏文明的肇始地與引領者。


中國科學院大學:

兩到南陽確定“巖畫天文臺”


天文學是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就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遠古時代,人類驚歎於天地,敬畏於天地,並對天地運行的奧秘開始探索,通過觀察太陽、月亮、星星的位置和變化規律,確定了時間、方向和季節,並據此編制曆法,指導農業生產……天體測量學便是最早的開端。

“巖畫天文臺”“日晷”“日月祭祀壇”……南陽,臥龍區謝莊鎮。

2020年11月7日,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一行三人,在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臥龍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相關人員陪同下,對謝莊鎮的古巖畫進行了實地考察。這處大型巖畫雕刻在一塊稍有坡度的岩石上,南北長約29米,東西寬約27米。巖畫最顯著的地方是位於北端的圓盤狀雕刻,由內外圓組成,內圓面稍高,形成內外圈之間的凹穴圓環。孫小淳等人對其進行了粗略測量:圓盤的內圓直徑為1.7米,外圓直徑為2.6米,圓盤面東高西低,坡度角約為12度,圓盤中心有明顯的圓點。孫小淳現場取一樹枝立在圓盤中間,解釋其測時的功能:根據一天中立杆的影子投在圓環上的位置,即可測定時刻,因此他推測這是一種日晷。內圓上有一明顯鑿刻的缺口,初步判斷在正南方向。

孫小淳對圓盤外東側東南和東北方位約2米處的“旦”形和“月”形圖案,作了角度估算,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東經112度,北緯33度)推測,認為很可能是冬至、夏至的日出方位,因此該日晷又具有測量日出方位以定節氣的功能。整個巖畫上還刻有一些成組的圓點,構成星象圖,其中可以辨認出“北斗”等星象。根據這些初步的觀察與分析,孫小淳認為該巖畫具有明顯的天文觀測功能,兼具天文宇宙圖的性質,推測為“巖畫天文臺”。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孫小淳等專家學者考察謝莊“巖畫天文臺”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鴨河工區皇路店鎮楊寨村柳樹溝組遠古祭臺(上為拓片)


2020年12月21日,冬至,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教授楊益民、宋國定,副教授羅武幹、張明悟,科研助理周麗曉博士等,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永恆、副研究員黎耕、高級工程師何勃亮,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宋豫秦等天文學史、天文學、考古、巖畫等多領域專家學者一同來到南陽,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古天文遺址學術考察。第一站謝莊“巖畫天文臺”。自11月初孫小淳教授一行對謝莊“巖畫天文臺”進行考察後,這一天文遺蹟就被保護了起來。在臥龍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臥龍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大力開展古文明遺蹟的普查和研究,謝莊鎮立即行動,將這一區域用柵欄圍起,標明“保護文物”,儘可能減少對這一遺蹟的損壞。經專家們現場精細測量,再次認定是“遠古時期的日晷”。巖畫上的星星點點,跟天文有什麼樣的具體聯繫?會不會是古人的某種祭祀活動?或是進行一些儀式,刻畫一些星圖?為什麼會分佈那麼廣泛?為什麼相隔十公里左右,就會有這類或大或小的巖畫?專家學者一行又對分佈範圍廣、數量大、類型齊全、自成體系的南陽凹穴巖畫進行了多地考察,鴨河工區皇路店鎮楊寨村碾盤狀岩石文(巖畫),唐河縣祁儀鎮羅莊村巖畫(岩石文),方城縣一里坡巖畫(岩石文)、小楊莊巖畫(岩石文)、張莊西崗巖畫(岩石文)……一路認真考察,詳細記錄,在大膽猜測的同時,又通過科學求證探索與研究,專家學者們最終一致認為“如果經考證謝莊天文臺為新石器時期,那將是重大發現,或將為文明探源提供天文學答案……”

2020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史前考古與科技文明南陽研究中心”成立,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簽訂三方合作協議。旨在通過發揮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在科技考古與古代科技史研究領域的優勢,深度挖掘南陽盆地史前考古與文物價值,探索古代科技文明之源,在開展考古學與天文學等學科交叉的新模式研究中發揮關鍵作用。無疑,這是一件盛事,探尋中華文明的根與魂,將開啟新的征程。

2021年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致函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認為該類遺蹟應為古代天文星象圖,尤其是謝莊巖畫遺蹟中的天文學內容豐富,是具有定季節和時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論意義的天文星象圖。初步推測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天文臺,學術意義重大……

同時建議,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制訂預防性保護措施,切實加強天文巖畫的保護力度,使得南陽豐富的天文考古資源在中國上古科技文明及中華文明探源過程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南陽岩石文(巖畫):

印刻在大地上的史前密碼


人類從亙古洪荒中走來,人類文明在亙古洪荒中萌芽。在南陽史前文明裡,有一部凝固的史詩:南陽岩石文(巖畫)。

南陽岩石文(巖畫)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現的巖畫一樣,都是人類文明初期的歷史畫卷和刻畫在岩石上的鮮活“史書”。生活在這裡的先民,用最原始、最質樸的藝術語言,通過岩石這種載體來表達心聲、交流思想、記述事件、表達願望,以祈求平安吉祥。這些荒古人類遺留在岩石上的畫面,是人類文明的肇始和起源,是遠古文明的歷史記憶,是中原地區的文明之根。

尋尋覓覓,時光荏苒,歲月的年輪上閃爍著今人與古人相視的光影,鐫刻著今人與古人對話的印記,蘊含著今人與古人智慧的通靈。

2010年2月底,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方城籍考古學者馬寶光回鄉探親時發現當地有大量凹穴巖畫。圓凹穴、方穴、不規則凹穴網格狀紋、溝槽、玉璧形大碾盤、溝槽連圓凹穴、大小腳印、女陰、男根……散落於方城大地上的巖書巖畫一經發現,便立即引起了方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聚焦了國內眾多巖書巖畫學者關注的目光。南陽岩石文(巖書巖畫)研究,自此拉開序幕。

“這讓今人難以解讀的有形而無字的天書,是遠古祖先最初也是最為精美的生活構圖。甲骨文是我們的祖先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那麼,刻甲骨文的祖先的祖先把文字刻在哪裡呢?”方城縣立即組織力量,對境內的岩石文(巖書巖畫)分佈情況進行普查,在13個鄉鎮境內發現巖畫2000餘處,內容涉及祭祀活動、星象天文、生殖崇拜、神話傳說等諸多方面。當年9月,在方城縣召開巖畫專家報告會,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世界巖畫委員會執委、《世界巖畫藝術委員會會刊》編委、中國巖畫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湯惠生、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巖畫研究中心創始人、中心第一任主任、國際巖畫學會權威專家陳兆復等國內巖畫學權威學者雲集方城,縱論方城巖畫,解讀史前文明。在該縣楊樓鎮子房山等地,專家們又發現了巨石巖畫、巨石遺蹟等,被譽為“填補了我國上古時期沒有巨石遺蹟的空白”。自此,“中原巖畫”在中國巖畫學範疇內的獨特地位,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公認。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方城縣清河鎮小谷莊村張莊村西邊擬似星象圖(右為拓片)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踏尋岩石文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方城縣清河鎮楊莊村觀音臺組擬似星象圖(右為拓片)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南召縣小店鄉關莊村莊南坡大嶺坪擬似星象圖(下為拓片)

2013年5月27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市舉行的國際巖畫大會上,時任方城縣文物局局長李迎年作為中國代表,以方城巖畫為內容作專題報告,引起與會國際巖畫專家的高度關注。此次國際巖畫年會共有來自各國的200餘名巖畫專家參會,其中中國巖畫代表團40餘人。李迎年在中國分會場第一個發言。他從方城巖畫的分類、基本認知、意義等方面講起,精彩的發言贏得熱烈掌聲,原定40分鐘的發言時間被一再要求延長,足足進行了兩個小時。

與會國際巖畫專家表示,以往在中國賀蘭山等地區發現的巖畫,較為具象;方城巖畫的範圍更廣、規模更大,說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中原地區便有遠古人在此生活繁衍,巖畫正是這一史實的有力佐證。因而,方城巖畫對於研究華夏文明起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和意義。

2012年,鴨河工區再次發現與方城巖畫類同的大量的凹穴巖畫和巨石文化遺存。當年4月份鴨河工區成立巖畫普查隊,委託方城縣文物局、南陽理工學院、市收藏協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會同皇路店鎮相關工作人員,沿鴨河口水庫周邊和夢山一帶進行詳細調查。在鴨河工區內凡屬山崗、丘陵地帶有裸露岩石的地方,大都有巖畫遺存,分佈面積廣泛。鴨河巖畫形式多樣,有的帶溝槽,有的凹穴帶方格,也有動物刻畫、龍圖騰、大型祭祀場所、玉璧狀大碾盤,遠古石刻石屋(王宮),還有石刻生殖崇拜圖騰等。其中凹穴巖畫占主導地位,面積有大有小,從幾釐米到幾十釐米不等,形式有單穴、雙穴、三連穴、六連穴或多穴相連,其中更有一塊巨石上刻有上千個凹穴並有溝槽相通相連。普查人員先後發現凹穴巖畫遺存千餘處,並繪製出以鴨河工區為中心向周邊區域輻射的巖畫分佈詳圖。6月10日,中國巖畫研究中心調查組一行七人,經過為期一週的實地考察,正式確認在鴨河工區境內發現大量史前巖畫遺存。這是繼方城之後,南陽大地上又一次發現大規模巖畫,其範圍之廣、密度之大、內容之豐富,引起了國內外巖畫界的高度關注。此後,鴨河工區多次組織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及南陽本地岩石文(巖書巖畫)研究者進行系統普查、深入研究、廣泛宣傳和有效保護。

鴨河巖畫的發現,引起了正在中國考察的世界巖畫組織聯合會執行主席羅伯特·貝納裡克的極大興趣。2014年6月,正準備去貴州考察巖畫的他特意改變行程,連夜來到南陽,對鴨河巖畫進行實地考察。6月29日至7月1日,“中國南陽鴨河工區·世界巖畫研討會”在鴨河工區成功舉辦。世界巖畫組織聯合會執行主席羅伯特·貝納裡克,印度巖畫協會會長、本迪支利大學教授庫瑪爾,世界巖畫委員會執委、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教授湯惠生,中國巖畫學會會長王建平等多位專家雲集於此。羅伯特·貝納裡克認為“鴨河工區數以萬計凹穴的巖畫群,是截至目前發現巖畫中最壯觀的,當屬世界之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豐碑”。併為鴨河巖畫題名。庫瑪爾稱:“河南鴨河地區的巖畫有潛力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最具影響力的巖畫。”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世界巖畫組織聯合會執行主席羅伯特·貝納裡克和印度巖畫協會會長考察鴨河岩石文(巖畫)

2017年10月28日至30日,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的湯惠生、張亞莎、橋本好史、裴恩浩等3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南陽,對方城楊樓鎮趙店村屋石溝、石龜泉、子房山,清河鎮楊莊村觀音臺,鴨河工區境內沿鴨河口水庫周邊、夢山、上潘莊、楊寨村等地發現的大量巖畫進行深入考察,仔細考證、論斷。專家學者們就“日本杯狀穴巖畫”“凹穴巖畫直接測年”“中國凹穴巖畫區域分佈”“凹穴巖畫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一致認為,南陽以方城、鴨河工區為地理中心的巖畫群,已成為中原巖畫的典型代表,越來越多的學者正在熟悉、認知南陽巖畫;南陽巖畫將為中國巖畫學、世界巖畫學研究提供翔實、客觀、可靠的基礎資料,將為解讀史前文明提供實物例證,解開中原文明起源發展的奧秘……

2018年9月起,一批來自蘇州和南陽本地的專家、學者,系統研究、解讀鴨河工區及周邊的巖畫。

2019年5月25日至26日,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中國先秦史學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南陽曆史地位考察研討會”在南陽召開,學部委員宋鎮豪等專家學者認定:“南陽岩石文大量存在,蘊含著中華文明形成時期的重要信息。巖畫在南陽地區的方城縣、南召縣、唐河縣、臥龍區、鴨河工區等地的淺山丘陵地區都有較廣泛分佈,僅鴨河工區境內就有幾千處,主要有圓形凹穴、溝槽、網格、象形圖案等形式,既有抽象又有具象,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是中華文明初創期的文物遺存……”並以會議紀要形式為鴨河岩石文立志;同時,這次學術會議確立了南陽“中華文明探源核心區”歷史定位!宋鎮豪揮筆為南陽題寫“六通四辟毓文致遠”“南陽原史文明之光”。

這次會議上,成立了中國先秦史學會古文明研究與保護中心。自此,古文明研究與保護中心對南陽岩石文的調查、研究全面鋪開,並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


岩石文(巖畫)研究:

探尋華夏文明的南陽之光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曾說過,“(巖畫)中很可能蘊含著古代天文曆法的豐富內涵,還可能承載漢字起源的歷史信息,研究和破解這些神秘刻符將具有劃時代意義”。而鴨河工區及周邊區域發現的岩石文(巖畫)是世界級的,所有岩石文都具有清晰統一的脈絡傳承,每個區域皆有主題。每一處遺蹟都是上古人類在此耕耘播種、繁衍生息的真實例證,反映了原始人類的精神世界。它像一個觀測古代人類智慧技能和生存方式的萬花筒,從中可以窺見古代人類的工作勞動方式、經濟活動、社會實踐、審美傾向、哲學思想、原始思維和自然環境。

從方城到鴨河工區到臥龍、到南召、到唐河、到內鄉……隨著對南陽岩石文(巖畫)研究的深入,一個合乎演化進程的答案逐漸顯現:在有文字記事之前的遠古時代,一個有著統一信仰崇拜的多氏族部落集群便生活於此,他們從茹毛飲血的舊石器時代走來,在河洛至漢淮之間的廣大區域繁衍生息,丘陵與平原之間水草豐美,他們摒棄了居無定所的漁獵採集生活,進入播種收穫的農耕文明,進入加工製作精細工具的新石器時代。於是,氏族逐漸演化成社會,房屋乃至宮殿建成了,部落進而演化為國家。夏啟石生的傳說象徵著農耕民族對給予自己第二次生命的石質工具的崇拜與崇敬,這種敬仰體現在腳下——他們用無比虔誠之心,不惜耗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在岩石上刻鑿出無數的淺穴、溝槽,表達對天地賜予生機的感恩,或模擬出心目中最神聖的生殖器圖案,表達對部落生生不息的祈福祝願……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鴨河岩石文(巖畫)中的“太極龍”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鴨河工區孟山村岩石文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鴨河工區皇路店鎮盤狀岩石文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旦”字(拓片)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棋盤”圖(拓片)

湯惠生在《在南陽巖畫中探尋華夏文明傳奇》中說:“談到中原巖畫,我首先想到的是黃帝時期的華夏文明。黃帝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人物,那麼他領導下的文明社會留下了哪些遺存?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尚不能給予解答。中原凹穴巖畫是不是黃帝時期留下的文化記憶?如果能通過年代斷定證明中原巖畫創作於5000年前,那麼,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鴨河工區及周邊區域發現的巖畫群,體量巨大、內容豐富,而且分佈集中與密集都前所未有,是世界級的。通過南陽地區的巖畫考察,或許將為我們解讀史前文明提供實物例證,解決中華民族‘從哪裡來’的疑問,解開中原文明起源發展的奧秘。”他還認為“中原巖畫與華夏文明起源有關,應該是史前文字時期的產物”。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巖畫研究中心創始人、中心第一任主任、國際巖畫學會權威專家陳兆復認為:“鴨河工區及周邊區域巖畫群,填補的不僅是地理位置發現層次的空白,其豐富的內涵與內容也將填補相關領域的空白。從中原巖畫的一系列發現可知,凹穴巖畫是成熟的民族以國家意志進行的集體創作,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解讀,有望解決中國文化史上的相關重大問題與疑問。”陳兆復還認為:“中原巖畫是人類社會早期的文化現象,是比甲骨文更為年代久遠的原始文字,是人類先民們留給後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王碼五筆字型”發明人王永民教授說,南陽被認定為“中華文明探源核心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發現,是對南陽曆史地位的再發現,是對河南文化地位的再提升,這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重大考古成就!


“岩石文化體系”:

激活南陽文化自信


南陽岩石文(巖畫)是凝固在岩石上的一部史詩,是比甲骨文更為年代久遠的原始文字,是中華文明初創期的文物遺存,是人類社會早期的文化現象,是中華悠久燦爛文明的歷史見證。2017年5月19日,二月河先生在《南陽日報》發表《鴨河巖畫》一文,文章指出“這密碼有待人類去努力破解。上天留下了天書,就是讓我們讀閱的。這和張衡、張仲景、諸葛亮一樣,是天賜予南陽的瑰寶吶!”

散落於方城大地的巖書巖畫一經發現,該縣四大家領導就踏察方城巖書巖畫;縣文化、文物和文史工作者全面深入山山嶺嶺,開展地毯式搜尋普查;召開巖書巖畫專家研討會,共同探尋方城巖書巖畫的研究方法、表現形式、斷代標準、歷史淵源、文化內涵、開發利用,努力揭開方城巖書巖畫的神秘面紗,並率先將已發現的岩石文(巖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立碑標識,加強保護與研究。鴨河工區發現同樣分佈著大量的巖書巖畫時,中國先秦史學會古文明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白振國等一批南陽地方學者,把足跡留在鴨河工區的山山水水,更是把汗水揮灑到南陽2.66萬平方公里的田間地頭……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河南日報》刊發《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系列文章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盟誓臺”“會盟碑”“龍圖騰”全貌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的石刻太極圖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南召縣石門鄉桑園村的石刻太極圖

南陽,遠古文明與日月同輝

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的生殖圖騰

2020年1月1日,《南陽市文物保護條例》頒佈並實施,其中明確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對方城縣、唐河縣和鴨河工區等南陽區域內的巖畫不可移動文物實行重點保護。

近年來,中國先秦史學會古文明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白振國等一批地方學者跋涉在南陽的山水和荊棘中,走進荒山野嶺,穿越草木與風聲,一次次凝神注視那些遠古的凹穴、刻符、形象圖、生殖巨石、巨石遺蹟等不同形態的巖畫,一遍遍感受遠古祖先超群的智慧和文明的先聲,一遍遍聆聽遠古祖先無聲勝有聲的話語和聲音……發現一處處“岩石文”並精心拓制,忘我地投身到文明探源的考察、研究、論證、發掘、宣傳中去。2020年1月起,白振國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創新與嚴謹,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學術思想:“岩石文”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岩石文”→泥陶文→甲骨文,構成了華夏文字的發展、演變體系。中國先秦史學會古文明保護與研究中心的南陽地方學者從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地名地望、方言俚語、風俗習慣、文獻記載、天文星象、考古發掘中綜合研判,認定認證,取得了累累碩果,至今,已在《河南日報》《南陽晚報》等省市級媒體刊發《南陽“岩石文”(巖畫)試讀》系列文章,分別以《“南陽‘岩石文’(巖畫)中發現‘太極龍’”》《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王宮’”》《南陽遠古石刻的生殖圖騰》《南陽發現遠古石刻的“圖”“書”》《遠古石刻的“三皇”》《遠古石刻的炎帝黃帝“會盟碑”“盟誓臺”》為題,發表多篇研究、釋讀性文章,研究和破解這些可能承載漢字起源的歷史信息神秘刻符,試圖窺視古代人類工作勞動方式、經濟活動、社會實踐、審美傾向、哲學思想、原始思維和自然環境等,或許能解決中華民族“從哪裡來”的疑問,為中華文明起源探索開闢新的路徑,提供實物例證,從而解開中原文明起源發展的奧秘……由白振國主編的《方城巖書巖畫》《岩石文化》將南陽岩石文(巖畫)的發現、研究過程、相關研究性文章以及新聞報道記錄在冊,以供讀之。

一個遠古時期的日晷,“旦”和“月”同在其上。在南陽漢畫像石中,“日月同輝”等天文星象是其最具特色的一個部分。日月同輝,日月交會,在漢代是祥瑞的象徵。無論是遠古時期還是漢代,這兩種石刻都是古人對“天”的哲學理解的刻畫,也昭示著南陽先民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不斷前行,不斷開啟著人類歷史的文明旅程。

什麼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它必須有悠久的歷史,更要有讓人值得追根溯源的“根脈”,它是喚起民族認同的力量,是激勵文化復興的特殊因素,是樹立民族自信和自尊的重要精神財富。追尋歷史的腳步,探尋歷史的時光。無論是“不見冢”考古“天子駕六”橫空面世,還是“巖畫天文臺”,作為一名南陽人,我們有責任讓南陽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光輝再次迸發出令人側目的光芒,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白振國在他主編的《方城巖書巖畫》一書序中寫道:這些古老而神秘的巖畫,時常引誘著我們棄車徒步,走進方城的荒山野嶺,穿越荒山野嶺的草木與風聲,一次次凝神注視那些遠古的凹穴、刻符、形象圖、生殖巨石、巨石遺蹟等不同形態的巖畫,一遍遍感受遠古祖先超群的智慧和文明的先聲,一遍遍聆聽遠古祖先無聲勝有聲的話語和聲音……這是讓今人難以解讀的有形而無字的天書,這是遠古祖先最初也是最為精美的生活構圖。源於此,不是學者也不是專家的我斗膽作了一個假設,甲骨文是我們的祖先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那麼,刻甲骨文的祖先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哪裡呢?刻在石頭上。因此,方城巖畫應命名為“巖書巖畫”。


白振國十年前賦詩一首《巖書巖畫的述說》,獻給那些智慧的先民們——


我們那些茹毛飲血的先人

滿身披掛著血雨腥風

記錄那一件件驚天動地的史事

只是一次次的結繩


其實啊

當夏啟從石頭縫中誕生

人類啊

才真正走上文明的征程


一塊塊巨石

是華夏人心靈深處的圖騰

要實現通天的願景

那意志須如磐石般堅硬


繁衍生息祭祀活動

堯舜禪讓部落紛爭

四時更替收穫播種

豺狼虎豹大雁蒼鷹


子房山上的摞摞石

誘引著玉皇大帝的閒情

老鴰嶺裡豎起的男根

托起華夏民族茁壯的春夢


那鐫刻我們身體中的記憶

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見證

甲骨竹帛活字網絡

是我們延續的足跡


請告訴那些

懷疑中華文明之源的人們

凝神於阡陌溝壑中的圖形

聆聽這縈迴千年的大音希聲


萬載光陰雕琢額頭上的滄桑

左手擎閃電

右手劈驚雷

鑄就我們永恆的光靈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片、拓片圖由張長運等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