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扶貧+”,發現美食節目“新味道”


借美食連接傳統,以食物破解貧困,有別於傳統美食類節目,《發現大廚》通過助力“粵菜師傅”工程及挖掘貧困地區天然食材的方式,助力消費扶貧。


作者:宓柯


“等下,爺爺您先別開。”


“爺爺,您確定不需要防護嗎?”


深耕“扶貧+”,發現美食節目“新味道”


相比全副武裝的廚師與學徒們,“土著居民”邵爺爺徒手開蜂箱取蜂蜜的操作驚呆了現場的一眾人。經由邵爺爺的演示,廚師們順利取到山林裡的蜂蜜。另一邊,由黑哥帶領的“冬菇組”,不僅完成野冬菇的採集任務,又增加採集土茯苓的“副本”,滿載而歸。


日前,由廣東省人社廳、廣東省扶貧辦指導,廣東省扶貧基金會支持,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會攜手國華文旅集團共同打造的精準扶貧美食競技節目《發現大廚》在南方衛視播出,節目深入廣州、佛山、清遠、韶關、潮州、陽江、甘肅等地,挑選6名學員與6位粵菜大廚組隊,進行廚藝競技比賽,在弘揚嶺南文化、傳承粵菜精髓的同時,幫助貧困地區農產品打開銷路,助力消費扶貧和鄉村振興。同時,讓貧困地區青年在實踐中成長為“新時代的粵菜傳承人”,獲得就業上升通道,實現“一人學廚,全家脫貧”。


作為一檔以廚藝比拼為表達方式的美食節目,《發現大廚》融入“精準扶貧”這一實踐命題,進行一次“綜藝+美食文化+扶貧”的新嘗試。

讓“發現”更有價值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如何創新實踐“扶貧”主題,《發現大廚》做了不少嘗試。


《發現大廚》共8期,採用組別PK賽形式,由6位主廚聯手6位來自農村的青年粵菜學徒,以1+1組建戰隊的形式共同參賽。其中,6名參賽青年學徒均為廣東“粵菜師傅”工程學員,節目旨在讓貧困地區青年在實踐中成長為“新時代的粵菜傳承人”,獲得就業上升通道。


深耕“扶貧+”,發現美食節目“新味道”


表面上看,《發現大廚》是在廚藝的較量中發現廚藝更勝一籌大廚,實際上,節目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而潛移默化地“發現”貧困地區的特產,藉助當地美食進行“帶貨”,同時發展旅遊業,助推消費扶貧。


節目的首期拍攝地魚咀村由於處在“滯洪區”,靠農作物維持生計的村民在臺風和水患來臨之後基本絕收,許多年輕人不得不搬離了這裡,成了典型的空心村。隨著碧桂園精準扶貧的推進,魚咀村進行雨汙分流、村莊巷道、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並引入民宿、農家樂、商業街等旅遊業態,如今向著美麗宜居新農村大踏步邁進。


深耕“扶貧+”,發現美食節目“新味道”


隨著節目播出,韶關羅坑瑤族村的蜂蜜、山貨,陽江東平的新鮮海鮮,以及接下來甘肅東鄉的羊、土豆、刺繡等,都將吸引越來越多的美食愛好者與旅遊愛好者。一邊弘揚粵菜文化,一邊挖掘當地特色產品,助力消費扶貧,《發現大廚》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探索了更多的可能性,並用時下流行的“帶貨”理念,將幫扶貫穿節目始終。


深耕“扶貧+”,發現美食節目“新味道”


以弘揚嶺南文化、傳承粵菜精髓為表,助力“粵菜師傅”工程、消費扶貧和鄉村振興為裡,《發現大廚》創新展示了美食節目的表現方式。


幫扶在“山川河海間”

5月2日晚播出的《發現大廚》中,節目組來到深山中的韶關羅坑瑤族村,在邵爺爺和黑哥的帶領下,採蜂蜜、摘冬菇,用地方特色天然食材進行一場廚藝的較量。五位廚師和幫廚需要用採集回來的山貨為輔料,以當地特色的扶貧食材血毛雞為主料,製作一道客家釀菜和粵菜創意料理。


與傳統美食節目中為廚師準備好料理食材不同,《發現大廚》中的食材獲取,往往需要廚師們親力親為,或是“繞山路走上來、走下去,還要爬鐵索”採蜜,或是漫山搜索摘冬菇,抑或出海親自收網捕撈海鮮……“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成為節目的主要特色之一。


深耕“扶貧+”,發現美食節目“新味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不僅是比拼廚藝的廚師,還有當地村民,也因為這一點,在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共同影響下,當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阻礙。節目便將鏡頭對準這些地區,從浛洸鎮魚咀村集結,到陽江東平鎮探海,再到韶關羅坑巡山,一邊戶外探尋,一邊深入貧困村,希望通過鏡頭將優質農產品推向市場。


除了將貧困地區作為節目錄制的選擇地,節目的每個環節設置也與扶貧息息相關。從尋找當地特色食物、特色農產品,到廚藝比拼所使用的蜂蜜、枸杞、果脯、茶葉、豆製品、油製品等,所有食材均出自碧桂園幫扶的貧困地區農產品。


當廚藝不是美食節目的唯一,而是經由廚藝的展示更多地展現貧困縣、貧困鄉、貧困村的特色,從食材尋找、美食製作,到廚藝比拼評定,《發現大廚》的每個環節都展現其對貧困地區的關注,並希望通過這樣的關注助推當地的經濟發展。


深耕“扶貧+”,發現美食節目“新味道”


鏈接飲食文化與風土人情

美食節目層出不窮,有的靠視覺衝擊挑動味蕾,有的在娓娓道來間勾起回味,如何在眾多美食節目中,擁有自己的獨特標籤,《發現大廚》除了以扶貧為基礎,也與特定地域的飲食文化和自然風土產生勾連。


在尋找冬菇和採蜜的路中,邵爺爺和黑哥為廚師們上了一堂“野外百草辨識課”:路邊生長著“中華神草”石斛、登山小徑邊隨處可見“九節蓮”“竹節風”、枯樹下的靈芝……大自然孕育的花草成為與人類息息相關的食材與良藥。在當地線索人的帶領下,廚師們發現土生土長於山海間的食材,展現原生態的生活方式,最大化地呈現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和粵菜文化。


深耕“扶貧+”,發現美食節目“新味道”


作為一檔廚藝比拼美食節目,自然少不了激烈的廚藝對決,在這個過程中,觀眾也逐漸瞭解到更加細緻的粵菜文化。首期節目中,廚師胡含以一道三味沙姜雞征服評委的味蕾,將粵菜與海南風味融合,創新廣東白斬雞的薑蓉口味,獲得最終勝利;廚師馮昔賢的蛟龍出江用清蒸方式,最大限度保留了魚肉原有的味道,放大其清、鮮、嫩、滑、爽的口感,既有粵菜的味道,也加入創新元素,獲得兩位美食召集人的一致認可。


深耕“扶貧+”,發現美食節目“新味道”


尋一種味道,嘗一方水土,承一襲文化。烹飪過程細緻展示、美食召集人的專業點評成為觀眾瞭解粵菜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在食物誕生的整個過程,《發現大廚》更讓觀眾體味到自然的饋贈、勤勞的人民以及延綿不斷並推陳出新的粵菜精髓,創新的幫扶方式,是產業扶貧,也是文化致富。


編輯 | 葉晨瑋 徐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