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原创文|着陆的兔子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You jump,I jump!"

这句情话曾经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这部影片的代名词,在22年后的今天听到,依旧温暖我心。

造价2亿多美元的《泰坦尼克号》是当时成本最昂贵的影片,拍摄制作过程更是长达五年。

这份心力造就了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

《泰坦尼克号》于1997年11月1日在日本首映,创下了当年18亿美元的高票房。1998年共包揽15大奖项——11项奥斯卡奖项,3个金球奖项,1个欧洲电影奖。剧情、导演、演员、音乐等全面开花,可谓拿奖拿到手软。

初次观影只是凑个热闹,今天再度观看发现:

这部影片在爱情之上,更蕴含着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百科全书。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一、心灵契合终究赢过门当户对。

女主人公萝丝出身名门,拥有迷人的外表。未婚夫霍克利是有名的钢铁大亨之子,也是泰坦尼克号的钢铁供应商。名门淑女配财主,可谓是"佳偶天成、一对璧人"。

20世纪20年代,女人的命运由人不由己。自由等同于做梦,做自己等同于"找死"。

17岁的萝丝却与众不同,不甘心被命运支配,淑女的外表下有一颗躁动的心。

她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出席的一场场社交宴会,对于她来说,像是在奔赴一场场葬礼,令她如坐针毡。

与霍克利也没有共同语言,物质需求与美学鉴赏方面更是南辕北辙。萝丝欣赏的莫奈画作,在他眼里则是一堆垃圾。

在霍克利身边,萝丝更像一只提线玩偶,而不是未婚妻。

他毫不客气地熄灭了萝丝手中的烟,自作主张为萝丝安排饮食,连萝丝读什么样的书也要经过他的首肯。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一个喘着粗气的女人,在甲板上奔跑,此时的船向前行驶,而这个女人却逆向而行,海上的风浪声始终没能淹没她急促的呼吸,既用力又无力。

被压抑氛围包裹的萝丝,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没想到这次跳海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第一次的"You jump,I jump",发生在此刻,从杰克口中说出。

这个无父无母的穷小子,攻占了萝丝封闭已久的心。

他们都是莫奈画作的崇拜者、活在当下的支持者、自由灵魂的追逐者……

那座死火山终于喷发了。

第一次学吐口水、第一次与下层人狂欢、第一次狂奔大笑、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撕破"淑女的外衣"……

杰克就像是一面镜子,萝丝总能从中看到真实的自己;

像隧道口的一束微光,指引着萝丝走出黑暗;

像平静的湖面,带给萝丝心灵上的安宁。

萝丝脱下了束缚女人的高跟鞋。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罗素曾说:

"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繁花茂。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致爱情于死地。"

我们在对待感情时,常犯的一个错是"凑合"。

"跟谁不是过啊?"

"哪有两个人真的合适,多磨合就好了。"

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语言,成为了洗脑利器。

脾气可以磨合,习惯可以改正,唯独三观不能迁就。

它直接决定了婚后生活的质量,是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焦虑,还是拥有坐看云起时的从容。

门当户对的委曲求全与心灵契合的舒适感,此时的你,会选择哪一个?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二、自己缔造的错误,需要直面的勇气。

当时的泰坦尼克号是最大的交通工具,头顶环绕着"永不沉没"的光环,它的处女之行对于设计者、制造者、驾驶者来说都是一种自豪,就连乘坐者都觉得无比荣耀。

这种万众瞩目的期待感,恰恰成为了一些人争名逐利的直接原因。

泰坦尼克号的构想者伊斯梅,不满足于"空前绝后的最大、最豪华"邮轮的评价,甚至利诱船长燃烧所有锅炉,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驶向美国,借此攻占各大报纸头版的位置。

船长听从了伊斯梅的"建议",下令全速前进。尽管觉得有些冒进,但还是认可了,企图用不久后的成功来为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行驶过程中的冰山预警,让这位有着二十多年航海经验的老船长不以为然。

最为夸张的是,为了美观而设置数量不足的救生艇,一切的一切都源于过度的自信。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没有望远镜的瞭望员,看到眼前的冰山,不由得张大了嘴巴,立在原地一动不动。掌舵手与锅炉工拼尽了全力,可终究未能躲掉。

安德鲁斯感觉到桌子正在抖动,头顶的吊灯也在不停摇摆,他立刻起身拿着图纸找到船长沟通,只有他知道这次撞击的致命性。因为他是泰坦尼克号的建造者。

船上一片混乱,到处充斥着求生的欲望。

一位女士用殷切的眼神望着船长:"船长先生,请问我应该去哪里?"

船长看了看她怀中的婴儿,没有回答,只是默默的转身离开,他知道一些皆无望。

站在驾驶室中的他,环顾着周围熟悉的一切,这是他选定的葬身之所。

在海浪冲破玻璃的那一刻,船长没有丝毫躲闪,径直冲向船舵并企图控制它。这是他的本能反应——保证乘客安全。

而他却淹没在了浪潮中。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此时的安德鲁斯站在宴会厅里,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台钟。尽管耳边环绕着叫喊声,他也只是呆站在那里,仿佛自己是一座孤岛,隔绝了整个世界。

也许是在等待沉没那一刻的解脱,既愧疚又无奈:

"对不起,没能把船造的再坚固点。"

在这之前,安德鲁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获救,更是充当起救生艇的监察者,监督着船员们的举动,直到每艘救生艇坐满为止。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甲板上的局面中逐渐失去控制,随时可能引发暴动,船员默多克本能地开枪打死了制造混乱的乘客。

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尸体,听着耳边的指责,默多克沉默了。

他退到船边行过军礼,便举枪自尽,尸沉大海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

"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犯错是人的本性,重要的是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三、高贵的外表不等同于健康的内心。

"在这里交际不难,他们很爱钱,假如你自己有个金矿,就能融入这个圈子。"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萝丝的母亲是公爵夫人,优雅的举止,挺拔的身段,让她在人们面前显得与众不同。

"可怜天下父母心。"她对女儿寄予"厚望",确切来说是把萝丝当成工具,一把能令自己后半生无忧的钥匙。

为了还清负债,为了攀附有钱人,她选择卖掉女儿。

她不仅牺牲女儿的幸福,对其他人更是刻薄至极。在公共场合故意刁难杰克,甚至还夹杂着嘲讽与贬损。

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她居然没有支持救生艇返航救人。

虎毒尚且不食子。萝丝却被自己的母亲彻底遗弃了。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被夫人们称为"暴发户","低俗的人"的布朗夫人却是整部片子中最有血性的人。

上流社会中只有她表示出了对萝丝的同情。餐桌上的萝丝被母亲与霍克利左右夹击,轮流监管,看到霍克利自作主张点了萝丝不喜欢的羊排,布朗夫人意有所指的问道:"你会为她切肉吗?"

在大家准备看杰克笑话的时候,布朗夫人主动借给他礼服;

用餐时告诉杰克刀叉的使用顺序;

参加上流人士宴会时,帮助杰克树立信心。

泰坦尼克号下沉时,船上的人如下饺子一般坠入海面,夹杂着高频率的尖叫声。布朗夫人激动地从救生艇上站了起来,提议大家回去救人。

可是没有一人支持她的举动,她无奈的喃喃自语:

"我真的不明白你们,你们这是怎么了,那些可全是你们的男人!"

尽管这次旅行,她是独自一人。

歌德曾说:

"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

高贵的外表不等同于健康的内心,反之亦然。

四、生命的意义在于:紧握手中的舵。

无论是情场上的杰克与萝丝,还是职场上的船长与安德鲁斯,抑或名利场上的布朗夫人与萝丝的母亲,他们都清楚的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沉入海底时,平凡的众生相更能深刻诠释出生命的意义。

慌乱的甲板上,一位神父不间断的向众人布道,船的倾斜度逐渐超过45度角时,他右手扒着栏杆,左手紧握着匍匐在脚下的教众。

几个乐队演奏者企图用音乐带给人们力量,从令人振奋的欢乐曲调再到抚慰人心的安魂曲调,手中的弓一刻也没有放下。

他们的专注与周围人的仓皇形成鲜明对比。与其说是在取悦他人,不如说是在抚慰自己。


《泰坦尼克号》:一部值得我们反思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

船舱内两位年迈的夫妻安静的依偎在一起,一位年轻的妈妈讲述着永恒美丽的远方。

这一刻无声胜有声,对于他们来说,此时的身边人就是全世界。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活出生命的意义》

只要你找到生命的意义,找到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东西。

也许是某个人、某个物件、某种信念,甚至任何能鞭策你的一切,你的人生航线就永远不会偏离,船舵始终紧握在自己手里。

共勉之。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