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民国大家杂谈(下)

王国维先生在民国时期绝对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其传统程度不亚于陈寅恪,他始终是前朝遗老的装束,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活在另一个人间,不属于我们的尘世。

王国维先生的著作,出了一篇《人间词话》走进大众外,其他的都是高居庙堂之高,难以和中,像《宋元戏曲考》、《两周金石文韵读》,以及以甲骨文研究殷商史,这都是象牙之塔里的学问。


读书日·民国大家杂谈(下)


王国维先生的著作中,流露着别样的情感,是他在他的人间和俗世人间中交杂的烦乱,他说文学是天才毕生的游戏事业,这就牵扯到另一个话题,在西方讲的月亮和六便士的关系,一个是诗和远方一个是眼前的苟且。

他说: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学海无涯,人间也无涯,

望尽天涯路,即便是天才,也难

因为天才不仅要活在书海里,更要活在人间里,要活在经史子集,也要有柴米油盐,但好似王国维截然不懂柴米油盐,只是在书堆里拧着眉头读书偶尔一个眼神,瞥见了柴米油盐,显得手足无措。

在一系列的历史洪流中,梁启超先生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跟着时代的前进者,早期投身科举,后来发现科举不能拯救中国的危机,便开始和康有为一起谋求立宪变法,后来发现康有为是欺世盗名、见风使舵的人,师徒间逐渐生隙,梁启超为了中国未来之命运,投身革命,不再坚守变法,相比之下,康有为是聪明人,梁启超是大智慧。

读书日·民国大家杂谈(下)

梁启超的文风气势非凡,忧国忧民,雄文可横扫旧世界,带有古之仁人志士的家国天下情怀,一直致力于社会和民族未来的出路。对于文化的革新,也起到关键作用,吴其昌先生称赞梁启超先生的文体改革道: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梁启超先生少年才气纵横,他的文章他的笔锋就像是一把剑,披荆斩棘,开拓着国家的未来,对于历史的梳理,带有很强烈的政治社会色彩,不单纯的是史实梳理,更有分析解读,在为李鸿章作传时,就对李鸿章和那个时代下的定论。

读书日·民国大家杂谈(下)

相比于以上几位先生的严肃和刻板,王世襄先生和朱家溍先生倒是显得轻松些,他们不单单是皓首穷经,更是乐之者,两人都喜欢文物收藏鉴定。

特别王世襄先生更是一老玩主,带有“八旗子弟”的意味,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从小对过去的玩的行当了如指掌,及长以后对于家具收藏,瓷器鉴定有极深的造诣,这是文化研究的一扇新的大门,用文物证实著作,更直观认识、了解过去那个时代的样子。


读书日·民国大家杂谈(下)

朱家溍先生按照家谱论,是朱熹的廿五世孙,其研究的东西是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其出身官宦世家,祖上六代人在皇宫为官,世代生活在北京,对于清朝历史和京剧和好多古典字画的研究,就像是家常便饭。雅好诗词,醉心戏曲,对于其中研究是打开的新的天地,对于戏曲服饰进行的细致的划分,对于碑帖、字画、玉石都有着匪浅的研究。

有水平的人玩着玩着就能把东西倒腾出来,而有的人一本正经的讲道理,却什么也讲不出来。因为这些老玩主看样子是玩物丧志,可是他们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知不觉的下了很大功夫,国学造诣极深,读书极其广泛而且扎实。

而现在一般装深沉讲道理的人,端着肩膀玩弄几个名词字眼,在普通人眼里显得很不一样,稍微读过书的人就能听出来,这人肚里没东西,只是在装大尾巴狼,现在大学里这样的人多了,因为现在大学生读书少了,甚至四年从来不读书,还想装作有思想、有文化的样子,两个小时下来,什么也扯不出来,有点像好多半道出家做学问的人,论文和讲座中洋洋洒洒的玩弄专业术语和学术名词,实际上通篇下来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读书日·民国大家杂谈(下)


民国的时代渐行渐远,那个时代的风流也已经永远的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代再变人也再变,我们今天的情况和过去截然不同,所以能造就能养育出的新的大家也不一样,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家,要交给我们后代人评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