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人貴富:行商、坐商、居間商人

"下海"曾引起眾多人的議論,當下"創業"的熱潮仍在。其實,文人下海經商,官員辭職做企業,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兩千多年前,即公元前520年左右,子貢就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經商的文人。

此後的範螽、白圭等,也先後辭掉了朝廷的高官而去經商。他們不僅在當時的政事漩渦中叱吒風雲,而且在商業經營中也遊刃有餘,成為擁有家資鉅萬的大富翁。

他們在經商的實踐中積累了大量而豐富的經驗,並將其經驗整理、概括,提升為一整套的經商理論。

這些理論,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仍具有現實意義。由於他們在商業經營中的巨大成功,使得他們成為我國經商史上的開山祖師。

在我國漫長的商貿發展史上,除他們以外,還湧現出許多的民間經商能手。他們各有所長,同樣是在經商的實踐中,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我們今人同樣具有極大的啟迪。

殷人貴富:行商、坐商、居間商人

本篇文章聊聊,是在商貿實踐中劃分出不同類的商人,即行商、坐商、掮客(居間商人)。

從歷史發展的事實看,構成商人的兩個基本標誌:

一是隻為買賣別人的產品而從中牟利的中介人,這是地地道道的商人。

二是那些替王室和有封邑的各紙奴隸主貴族從事交換的奴隸和奴隸管事。

因為這些人已脫離生產專搞交換,即"不耕穫,不畬,則利有仗往",目的是為了牟利。

概言之,一是脫離了生產專門從事買賣;二是在買賣中,不是自己需要什麼貨物,而主要是從買賣中獲取利潤。

從專門從事交換活動的商人本身來說,商業的目的不是直接消費,而是網見市利,謀取貨幣,謀取交換價值。

商人只是為賣而買,只是為再賣而買,取得貨幣才是其積累財富是其根本目的。

即使在商業形成的初期,在奴隸主貴族控制下從事商品買賣的管事人身上,在以經商為主業的商業奴隸主身上,在那些最早的商人身上,已充分顯露出這種性格。"殷人貴富",這句話是有它的具體的歷史內涵的。

殷人貴富:行商、坐商、居間商人

行商坐商

在市的交易過程中,隨著交換的繁榮,出現了作為交易中間媒介的人。這種人不再實行物物交換的一切古俗,而是專門從事物品交易的職業者、經紀人。

他們用流通貨幣從生產者手裡換來大批物品,轉過來又把物品拿到消費者那裡換來更多的流通貨幣,於是在交易過程中出現了與集市交換不同的習俗。

其中行商便是這種民俗中的一種商人類型。

行商,是從市的交易發展起來的遊動性交易形式,這種商的習俗是採取把某些地方需用的物品,或當地不生產的貨物主動運到該地出售的方式。

最早稱這種商人為"客商",他們把布匹、綢緞、茶葉、張寶首飾或糧食從內地運往邊疆遊牧部落,再把貴重皮毛運回內地,這樣的"客商"從很久以前便組成長途販運的商隊。我國古代形成的絲綢之路,正是這種大規模商隊所開闢的。

行商中日常多見的是走街串巷、上山下鄉的小商小販。城邑的商販以出售城市中的一些工業品與手工業品為主,東奔西跑的商販則以出售城邑缺少的生活物品、山珍土產、農業貨品為首,例如說週期性比較強的時令果品、菜蔬以及居家實用性非常強的竹藤類的編織物品,還有一些日用器具。

但是,作為行商而言,無論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或是實力雄厚的商隊,都具備賣方向買方自動聚集的特徵。

殷人貴富:行商、坐商、居間商人

也就是說,行商將貨物直接送到有需要的人手裡,因此。買主對於客商的行為十分關切,尤其是某些大型商貿之旅與村寨城市之間交往的關係則更為頻繁,從歷史上一些重大的商貿往來考察來看,許多村寨城市在迎接遠道而來"貿易商隊"的習俗則十分隆重,不僅我國絲綢從陸路運往西亞是如此,就是我國瓷器從海路運往歐、非兩洲也是如此。

在國內,新疆地區接待從東方來的駱駝商隊是如此,雲貴地區迎接北方來的馬幫也是如此。行商的買賣習俗是交易習慣較為活潑生動的一項內容。

自古形成的這種遊動性交易形式,因其靈活、方便買主而一直延續至今,尤其是在我國一些偏遠的山區、交通不發達的地區,這種遊移性的行商形式,實實在在為古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諸多的方便。

拋開村寨不說,就是在古代的城市中,行商身影及流動的足跡也隨處可見,比如一些小商販會定期到一個地方售賣物品,每月一次或幾次的固定式銷售。

這些行商的特點就是長期輾轉於幾個固定的地方,而且行商的形式還在向更加靈活的方式延伸。

殷人貴富:行商、坐商、居間商人

說完行商,我們再說說坐商。

坐商也是由集市的貿易形式逐漸發展起來的,它與行商流動性的特點則不同,坐商相對行商而言是一種具有固定性場所的買賣形式。

因為,坐商的特徵首先表現在時間、地點、商品的基礎上。

怎麼說呢?這就是一種集地點固定、時間固定、商品固定的一種貿易形式。其擁有固定的地方、店面,預先制定的營業時間,並且還有商品售賣的設定範圍,因而漸漸形成了坐商形式有計劃的分工。

小型的定點攤販,是最早的坐商形式,但它並不是穩定的坐商,而是根據條件因素,它也是可以遷移的。

這種商人的經營地點主要在城市,歷史上許許多多城市的興起和繁榮都源於由集市發展起來的大批坐商。

這種形式的坐商則能迎合城鎮居民生活消費的需求,售賣許多多的日常生活必備物品及非實際需要的一些奢侈物品、女性的妝飾用品等。

坐商無論小攤販、還是小店鋪及較大的商號,其都擁有購買方向售賣積極方動聚集的特徵。通俗地說,這就是一種有需求的消費者只有前往固定售賣自己所需商品店鋪去採購。

所以歷來坐商對於登門的顧客,態度十分關切,常言說的"拉主道",正是坐商這種坐等交易對顧客的吸引作用。

殷人貴富:行商、坐商、居間商人

坐商固定出售的商品常常由於同行業的增多而展開競爭,競爭的方法很多,產生了一系列商業習俗。

其中以在質量上取其高、價格上取其低為主要競爭目標,形成坐商中各種關於"物美價廉"之類的宣傳形式,以影響買主的商業習俗心理。

這種商人形式延續到今天,是目前最為普遍的一種交易方式。

即使當下,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又逐漸形成了強強聯合的壟斷性鉅商,把商業推向激烈的競爭地位。

傳統商業習俗也發展到一定的畸形程度。在坐商的發展過程中,流通貨幣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於是在坐商中便分離出一支專門做金融貨幣生意的行業,這就是過去的"銀號",當下的銀行。

無論是行商,還是坐商,從它們脫離了原始的自然交易之後,從它們產生了物品價值觀念並從這些價值中得到實惠之日起,其私有的營利性質就成為各種商業習慣的核心了。

"唯利是圖"帶來的買與賣的關係,把平等互惠的、等價交換的各種習俗都打破了。此後,一些商業的剝削、欺騙的惡俗也隨之產生。

殷人貴富:行商、坐商、居間商人

說完行商與坐商,我們再說說居間商人

居間商人也稱居間掮客。這是我國古代商業史上出現的掮客,又被稱為"居間人代辦商"、"經辦商"。

因為,掮客的特點是一種為買主和賣主撮合性的職業,劃定商品價格則能說會道的人,因此,就催生了居間商人這個行當,居間商則可以稱之為"牙人"、"牙商"、"邪郎"、"牙儈"等名稱。

最初,古代的牙人只是負責說合牲畜買賣,租駔儈,後來漸擴展到了各種貿易行業中。這是純媒介式的商業習俗所形成的一種類型。

自古形成的集市交換是直接的一次性交易,而有經紀人從事的交換則是間接的、兩次以上的交易。

換句話說,就是人們把要交易的物品換給這種經紀人,還要再通過這種經紀人換回自己所需要的物品,這樣便出現了一買一賣的兩次交易。

我國最古老的經紀人被稱為"質人",如西周市場上就有所謂"質劑"之法。

"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車輦、珍異。凡賣儥者質劑焉,大市以質,小市以劑。"《周禮.地官司徒.卷2》

這裡所說的質人就是負責市場管理、收取一些中間費用的經紀人。因為任何在集市上交易成功的商品都必須經由"質人"給買賣雙方立契據憑證,俗稱書契。

而質劑所指,則是用竹木做的交易文書,買賣雙方各持一份,這種契約是由官方監製的,所以書契上面蓋有官府的印章。

殷人貴富:行商、坐商、居間商人

掮客這種商人自己沒有實際商品買賣,其僅僅是給買賣雙方做一箇中間人而已,他也只是在其中賺些介紹費。

居間商人的類別也不只一種,最原始的是協助交易雙方成交的"說合人",他們往往不脫離集市交易,只以幫助推銷商品為專職,從中獲利。

此外,古時民間還有一種居間商,即用一定資金購進日用商品,如紙張、布、線等,開設固定店鋪,吸引村寨農民用土特產前來交換或用流動形式(貨擔)主動到寨中換取各種土特產,這種形式也不用貨幣直接買賣,而是採取轉手換貨的方法。

殷人貴富:行商、坐商、居間商人

這種方式在民國時期還一直存在,比如那時許多收廢品的人挑著擔子,用牙膏皮,換小麻糖之類的。再比如說,在過去的東北地區"換瓦盆"、換火柴的小經紀人就具有這種居間商人的特點。

這種形式的居間商人在現代商品經濟社會大為流行,許多人本身有正當職業,但協助說合一筆生意,便可得相當報酬,因而往往成為一些人的"第二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