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Oxford和CMU,未来五年,如愿以偿


放弃Oxford和CMU,未来五年,如愿以偿


背景

本科: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GPA: 89.7/100 (5%) | TOEFL:107 | GRE: 323+4.0

海外经历:牛津大学暑期科研,西北大学暑期科研

科研发表:1署名文章,1会议墙报获奖

申请方向:材料信息学方向PhD

申请结果:Northwestern ME; CMU; Oxford; Maryland MSE

1

时间线

启程

从中学时代起我就对物质科学有着浓厚兴趣,因此我本科选择了材料专业,也很早就开始对科研的尝试。大一下学期,我就进入实验室,开展“大创”项目,研究锂电池电极材料。由于学业繁忙,在第一个项目中我并没有投入很多,不过我开始认识实际的科研是什么样子,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多了解,产生了出国读博士的想法。


大二时,在一些朋友的影响下,我接触到计算机科学,也修读了计算机二专,渐渐对计算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产生兴趣。恰逢学院官方的牛津暑研项目招人,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有些意外地入选了。我选择了材料计算模拟方向的课题,从此进入了材料科学与计算科学的交叉领域。同时,我坚定了出国深造的选择,加入了世毕盟,开始有规划地进行准备。


在牛津的一夏,我在悠闲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中,真正感受到科学探索的正反馈,也获得了英国导师很高的评价。相比于实验,我发现自己更喜欢也更擅长偏向设计和计算的工作,于是选定了大致的前行方向。


放弃Oxford和CMU,未来五年,如愿以偿


岔路口

回到交大之后,我展开了第三段科研项目,涉足材料信息学这个材料学与数据科学结合的领域。虽然没有取得发表论文之类的明显成果,但通过实践和与导师频繁的交谈,我对这个领域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且在这段时间,凭借积累和一些运气成分,我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托福和GRE考试。


大三寒假前,我着手寻找第二次暑研机会。制作好简历等文书、收集了美国各顶级高校研究方向相关的教授名单后,我开始了漫长的套磁与等待。尽管早有心理准备,我还是经历了一个难免焦虑的寒假,终于在返校当天收到了西北大学和加州理工的两个暑研offer,分别是材料信息学和计算材料学两个方向。


我最终选择去西北大学,经历了一个美好的夏天,并且发觉“这就是我想做的科研”。正如弗罗斯特的诗,“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大概此时就是给我的申请季定下基调的关键节点;未选择的道路或许别有风光,但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将沿着材料信息学的路径前行。

申请季

相比于忐忑的大三寒假,我的申请季其实比较简单且轻松。从之前收集的列表里筛选出材料信息学方向的教授,就完成了选校。简历、推荐信等关键文书此前都已备齐,除了一些琐碎的材料,剩下的主要就是回顾过往经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乃至学术道路,写出一份SOP。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自己做研究的初心和动机的一次探寻。

因为两个夏天待过的学校都比较稳,我选校数量比较少,且只发了很少的套磁邮件,在申请的所有学校里,除了明确不鼓励套磁的学校,都收到了正面回复。但从结果来看,正面回复与录取似乎并没有多少关系。最开始收到的是三封拒信。虽有彩票没中的遗憾,但内心并无太大的波澜;之后收到了西北的offer,申请季差不多就尘埃落定了。事实上我早已有意回到暑研的课题组再续五年,而今如愿以偿。

放弃Oxford和CMU,未来五年,如愿以偿


2

致谢

幸运的是,在这段旅程中我并不是孤身一人。感恩指引我前行的每一位导师,感恩一直支持我的家人们,感恩相互分享和鼓劲的朋友们。当然还要感谢背后的顾问:从刚入学不久的世毕盟分享会,我听到学长讲“要走在时间的前面”,并一以贯之。在两年来的每个重要节点,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姐姐和学术Mentor(UC Berkeley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的信息支持、答疑解惑、写作指导(再也不用花半小时编辑邮件了),让我真正拥有能够走在时间前面的执行力。最后提交在网申系统中的文书,也是在世毕盟指导小组的耐心修改下,从一篇“叙事散文”收束出了一条主线。

放弃Oxford和CMU,未来五年,如愿以偿


3

总结

整个申请的过程所包含的,其实比“申请”这个词的涵义丰富得多。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选择与自我提升的过程:基于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和对自己的认识,选择一条道路,同时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适合且胜任。

博士的申请像是“拜师学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好的导师比令人艳羡的学校名字更加重要(当然更高的平台也意味着更好的机会),也决定了在学术界的出场方式。而学校在选择学生时,看重的是候选人的科研能力和潜力。在大家都没什么有力的证明材料时,学校能参考的只有所谓的“三维”;而海外教授的推荐信显然更具说服力。如今随着暑研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当顶级学校的申请者们都拿着“牛推”“强推”,或许论文的发表成了下一个必争的阵地。我的科研经历较多且散,没有在一个课题上深入、发文章,或许成为了申请季中的一个短板;但长远来看,我相信开拓眼界是有益的。此中取舍,还要根据个人的追求来权衡。

留学申请只是漫漫长路的一个小段落,然而这个过程对自己的塑造、磨练将伴随我多年,申请的结果也影响着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生活的地方和方式。我感谢高考时答对和答错的每个题让我来到交大,希望多年后,我也会感谢此时的每个选择将我带到西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