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想玩手机,为何最后总是如愿以偿?


小孩子想玩手机,为何最后总是如愿以偿?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机,这句话不假,小孩的所作所为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家长的教养,我们能经常看到有很多关于未成年孩子“天价”打赏主播的报道,小编挑了其中一篇报道,标题写着12岁男孩一周花光家长十年积蓄,网友们对孩子的过度消费感到吃惊,有人对此类“熊孩子”表示痛恨,不知家长持家的辛苦,也有人表示质疑,为什么一个年仅12岁的未成年男孩会想到并且去做了这样的打赏行为?这篇报道的专家发现,90%有打赏行为的孩子,都有沉迷使用手机的习惯。为什么有些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就会触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战争”?为何小孩最后总是如愿以偿?

为了更好的促进孩子成长,家长要先分析孩子玩手机的原因,对症下药。如果能家长在孩子9岁前知道这两点,相信能让孩子远离手机的依赖。

一、家长教育的认知。家长应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着迷于手机游戏?很多家长说自己明明花了很多时间来陪孩子,为什么孩子宁愿玩手机也不想搭理家长呢,原因很可能是家长只是人在孩子旁边,心却飞到十万八千里了,内里觉得自己花时间陪孩子是遭罪了,家长只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不断重复的无效教育。如果一个家长在督促孩子写作业的同时自己却在一旁玩手机,孩子会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以至于有样学样的照搬了家长玩手机的行为,以此来达到让家长重视自己的目的。

小孩子想玩手机,为何最后总是如愿以偿?

很多家长也存在主观判断,认为自己应该这样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好,从不把焦点放在孩子的感受身上,也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就像生产产品的商家,只会闭门造车,从不对用户进行调研,也不关心用户需要什么,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的产品是最好的,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倒闭关门,家长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就算在努力的教育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正确的方法是引导孩子说出玩手机的感受,多让孩子接触其它丰富的环境,比如报运动的培训班,用正能量的环境去感染孩子。

当然,现在这个年代可能孩子不玩手机和同龄孩子就缺少聊天话题,这点是大环境导致的一个普遍现象,也就更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孩子脱离手机的环境,如果实在不能做到,就尽量的提高孩子接触手机的成本,例如:1.给一台配置很差的手机,减少孩子接触成瘾性游戏的机会。2.定期卸载手机上的游戏或大量占用时间的成瘾APP。


二、家庭成员的教育理念不一致。这出现的形式很多种,可能是家长两人彼此的不一致,也可能是爷爷奶奶与家长的不一致。无论是哪一方出现教育不一致,都会无形之中影响孩子的认知,攻破孩子的认知缺口。人的天性就是追求舒适,享受既得利益,如果家庭中有4人都是一致不让孩子玩手机,而只要1人认为可以让孩子玩手机,那么孩子会更愿意拥护玩手机的一方,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很多时候,不必要的争吵也由此发生,相信,这也是家长不想看到的结果。通常孩子就是这样静静的看着家庭成员在教育上出现矛盾,让自己“出师有名”,出兵造反,家长失去耐心,孩子如愿以偿玩手机,最后又回到一个恶性的教育循环。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多沟通交流,用逻辑推理与对方达成共识,如果是长辈与家长之间无法达成共识,让长辈与家长分开居住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每个孩子内心都存在着超人和怪兽,家长自身不要因孩子玩手机的怪兽出现而恐惧焦虑,家长积极的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行走即可,孩子总是有自己的选择,相信孩子的无穷潜力,去激发孩子上进勇敢的超人心态。

小孩子想玩手机,为何最后总是如愿以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