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新希望六和啟動“重生之用”反哺自然行動

2019-10-11 17:37

皮磊

公益時報

近年來,保護生態環境、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指出,我國先後提出並確立保護環境為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為國家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機構和企業也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發展,還會拉動經濟健康發展。改變生產方式、加大在環保領域的投入,已成為很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生存發展策略之一。

近日,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在山東聊城啟動了“重生之用”反哺自然行動。該行動致力於通過種養結合模式,把養殖廢棄物、汙染物轉化為有機肥等可利用資源,實現資源重生和再利用,並因地制宜種植適宜植物,通過有機肥返田的方式促進土壤改良,讓自然迴歸原生狀態,反哺自然。

種養結合推動可持續發展

據新希望六和官網顯示,該公司創立於1998年,立足農牧產業,業務涉及飼料、養殖、肉製品及金融投資、商貿等。在該公司位於聊城市陽穀縣的一處養殖基地,記者看到整體佔地2600餘畝的基地中,養殖區建築面積約為500畝,而種植區面積達到2100畝。其中,養殖區域配套汙水處理、糞汙處理等附屬設施,環保處理設施投入約佔總投入的10%。

新希望六和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導向,為所有大型規模化豬場配套了國內先進的糞汙處理設施,同時配套相應的消納土地和大型的糞汙還田設施,構建了種養結合的基本體系,形成合作種植與科學養殖有機結合的模式,實現了糞汙消納和資源化利用,確保零排放、零汙染,與全產業鏈運營體系契合形成生態閉環。

養殖基地配套大型環保設備

養殖基地配套大型環保設備

“公司把環保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先決條件,以化廢為能的理念,以種養結合模式建立了能源型、循環型的糞汙處理系統。我們致力於呵護地球健康,希望通過種養結合等方式化廢為能,改善土壤,回饋自然,最終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上述負責人表示。

此外,記者瞭解到,該公司採取“公司+規模農戶”的合作模式,可配置規模化代養場約500處,給代養戶實現“統一提供豬苗、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技術管理、統一豬舍標準、統一商品豬回收”的六統一規範流程,能夠為合作農戶創造年收益約1.1億元,帶動當地及周邊1500餘戶農民致富。

多維度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資料顯示,新希望六和致力於推進技術改造,促進資源節約和資源再利用,新建項目的設計和施工都充分考慮最大可能的節約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我們重視環保投入,建設節約型企業,倡導員工開展環保公益活動,推行循環經濟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新希望六和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近年來新希望六和在精準扶貧、教育及行業人才培養、食品安全等領域都有持續投入。

該公司積極響應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的號召,在“造血扶貧”模式的基礎上,根據扶貧地區的客觀狀況,結合自身優勢產業的成功經驗,以基礎性產業為依託,以現代畜牧業為方向,以綠色環保為標準,帶頭落實幫扶責任,積極推動產業化精準扶貧項目,擴大惠及範圍,提升扶貧事業的力度。

據瞭解,新希望六和先後在沂蒙山區革命老區、四川、西藏、新疆等地部分欠發達地區投資建廠70多家,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企業在當地政府及職能部門支持協同下,以多種方式開展精準扶貧項目。2017年11月,該公司提出10萬新農民培訓計劃,通過聯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力量,培訓10萬名有知識、有技術的新型農技員和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戰略輸送人才,實現“造血扶貧”。

在今年7月召開的2019年APEC工商領導人論壇上,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劉暢表示,新希望六和注重食品安全、社會公益,致力於成為可信賴的力量,並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在政府各項扶貧政策支持下,實踐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和技術扶貧。新希望六和在全國開展10萬新農培訓,去年累計培訓農民21000多名。”

此外,文化教育事業也是新希望六和重點支持的公益領域。如,該公司希望為畜牧業行業培養更多的人才,每年在14所農業院校設立獎學金、獎教金。

2016年6月,劉暢在“全國兒童食品安全守護行動”啟動儀式上宣佈,新希望六和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達成五年戰略合作計劃,設立“新希望六和兒童食品安全教育基金”。雙方攜手開展全國兒童食品安全守護行動大型公益項目,推動兒童食品安全知識在全國範圍的普及推廣,倡導更多的企業共同關愛兒童健康成長。

閱讀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