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小人物—"阿Q精神"傳承至今,一個流浪漢帶來的反思

最近執著於看電影,有人說“看過千部電影,對這世界上的事就見怪不怪了”,看到的是喜怒哀樂,體味的是人間百態。

大時代的小人物—


今天看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當然是電影版的,表達方式雖有不同,但主題和人物不失生動。阿Q的人生是悲是喜呢?放眼那個年代,動盪不安,人民飢苦,若非祖墳冒青煙,貧下階級想要維持生計也來的困難,大都靠地主老財施捨度日,而阿Q本就貧賤,卻又沾染麻木不仁,不務正業的毛病,你說他有“夢想”嗎?他也有想女人,想發財,想吃飽穿暖……甚至做夢“革命翻身”都是,只不過,那也只是“精神療法”的副作用,雖然做過兩天“倒爺”,過了兩天舒服日子,卻也終究因此吃了瓜落,成了替罪羊,腦袋搬了家,所以他是悲的,悲在自己的出身,悲在生活的那個年代,悲在賴以為生的“精神療法”;

大時代的小人物—


他也是喜的,喜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縱然吃虧上當,被人訛詐,不見幾許“悲歡”,身在圇圄,卻落得自在,二十年後他做不做得好漢我不知道,至少他活過的這三十多年,於他而言沒有過多“苦楚”,在那當下,還能“笑”的出來,難得的很,雖最後身首異處,死的冤屈,卻也有人視之為“好漢”,“阿Q精神”更是得以傳承,直到現在,也遍佈著阿Q的遺孤,當然,用的好能讓人得以寬慰,永不言敗,用不好只會落得茫茫然,空空如也,如行屍走肉一般。阿Q是個小人物,又有多少個阿Q,匆匆忙忙過了這人生,這輩子都沒過好,又怎知下輩子美夢成真,出現“反轉”呢?

大時代的小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