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家:五種類型的表現,說明孩子感統失調,家長應及時干預

Hello,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Matt,提倡體驗式家庭教育,倡導科學育兒、理性育兒。

今天和大家聊的話題是:感統失調的五種表現

春節假期,帶兒子去遊樂園玩的時候被一個小朋友抓傷,可當瞭解情況之後,我反而為那個小朋友有些擔心了。

自己的孩子被抓傷,反而擔心對方小朋友,是不是有毛病啊?

還真不是,那個小朋友的家長向我們道歉後說,這孩子平時總是愛“打”、“抓”其它的小朋友,沒有任何原因,說通俗點就是手太欠,而且,在幼兒園上課的時候特別鬧,不聽講。

聽到這位家長的“報怨”之後,當時在我腦子裡反映出來四個字:感統失調。如果家長不能及時干預,這會對孩子未來產生很大的影響。

心理學專家:五種類型的表現,說明孩子感統失調,家長應及時干預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創導了感覺統合——即“感統”理論。

近幾年,關於感統的研究報道也很多,逐漸開始被社會關注起來,曾經央視在一期節目中特別報道過關於感統失調的嚴重性。

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現代城市家庭中,感統失調兒童比例高達85%,而其中約有30%的孩子為重度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或許很多家長都聽說過,但具體它表現出來的特徵以及嚴重性,可能大多家長並不瞭解。所以,在今天這期視頻裡,我想給各位家長綜合講述一下,並且,希望家長一定要重視。

怎麼理解感統失調呢?當人在處理外界信息時,需要大腦和五官、四肢等器官配合起來完成,如果沒能配合起來或者出現偏差,這就是失調。

心理學專家:五種類型的表現,說明孩子感統失調,家長應及時干預

具體在孩子身上的表現是:

01、前庭覺功能失調

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特別好動、坐不住,喜歡爬高、平衡能力差、老撞著東西。

前庭覺一般指平衡覺,平衡覺又叫靜覺,其感受器是人體內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個半規管,憑著平衡覺,人們就能分辨自己是直立,還是平臥,是在做加速、減速,還是在做直線、曲線運動。

02、本體覺功能失調

表現為身體不夠靈活,左右協調能力不足、平衡能力差,精細運動不夠,感覺有些笨手笨腳。

本體覺一般指深感覺,深感覺是指感受肌肉、肌腱、關節和韌帶等深部結構的本體感覺。

03、觸覺統合失調

表現為對別人的觸摸過分敏感、缺乏安全感、特別黏人、愛哭、愛咬手指等。

當然,很多小孩也都有這些表現,但不能直接判斷為感統失調,還需要進一步觀察與檢測。

心理學專家:五種類型的表現,說明孩子感統失調,家長應及時干預

04、聽覺知覺功能失調

表現為語言理解差、注意力無法不集中;表達能力差或者經常自言自語。

有些孩子的具體表現是,在3、4歲時還無法正常表達,這可不是“貴人語話遲”,家長應該及時干預。

表現為閱讀困難、讀書跳行、寫字時左右不分寫顛倒字、抄錯數字、學習時動作遲緩。

這些表現很容易被家長忽略,家長會覺得孩子小,等上學了自然就學會了,其實不然,如果孩子有類似表現,家長應及時帶孩子進行專業檢查。

如果孩子感統失調的話,表現出來的情況也不完全一樣,這裡要給大家明確的是,感統失調不能算是一種病,只是養育孩子的過程由於一些錯誤的方式而導致孩子的大腦和身體不能協調發育。

但這個結果還是對孩子影響很嚴重的,家長應該給予重視,尤其是孩子在6歲之前,如果發現有類似症狀,那應該及時進行檢查和干預。

只要發現得早,就可以通過感統訓練進行矯正,甚至在家裡就能解決。具體方法,建議家長通過正規專業渠道瞭解,目前綜合醫院和兒童醫院也都有相對應的科室。

感統失調雖然不是病,但會對孩子的學習、工作產生很大阻礙,有時候孩子學習不好,就和這方面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各位家長要注意,不要因為自己的養育方式、教育方式而造成對孩子的危害。

我是Matt老師,感謝大家關注,歡迎留言評論。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