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飲食話風水

中國的風水學說源遠流長,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英語中就有個新創的單詞“風水”。現代,又有人稱呼風水為“環境優化學”或“地球磁場與人類關係學”。

中國風水以“觀形理氣”為核心理念,把崑崙山當做“祖龍”,脈出八方,再分為五大“幹龍”,其中的三支在中國境內。所以,總體來說,中國的大風水格局是以崑崙山為祖的三大幹龍體系。

例如,明代劉伯溫的《堪輿漫興》中說:“崑崙山祖勢高雄,三大行龍南北中。分佈九州多態度,精粗美惡產窮通。”

談飲食話風水

也就是說,以崑崙山為祖山,又分出北、中、南三大行龍。其中,黃河以北的山系為北龍,大致走向為西南—東北向,大致包括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陰山、太行山、大興安嶺等山川;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山系為中龍,大致包括巴顏喀拉山、秦嶺、大巴山、大別山、泰山等;長江以南的山系為南龍,大致包括唐古拉山、岷山、大婁山、衡山、南嶺、武夷山等。

與山脈形成的“幹龍”相對應,江河的流向也形成“水龍”。巧合的是,中國目前的八大菜系,正好和這種風水格局存在奇妙的對應關係。

八大菜系的區域內都毗鄰著一派水系:黃河流域—魯菜;珠江—粵菜;長江上游—川菜;長江下游—蘇菜(含淮揚菜、上海菜、無錫菜);湘江—湘菜;淮河—徽菜;錢塘江—浙菜;閩江—閩菜。

一方水土和氣候對於一大菜系的形成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這種決定不僅表現在烹調所需要的食材、水,還包括特殊的調味料。

對於這一點,中國古人很早就有了認識。《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中央者,其地平以溼,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

雖然我們跟古人隔了千年,但你能發現,《黃帝內經》中的這段記述和現代人的飲食習俗大致相同——同根同源的傳統文化,其實也表現在各地飲食中。

這裡,我對湘菜作一個較詳細的闡釋。

湘菜是以長江支流湘江流域的長沙、衡陽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特色菜系。此地盛產魚蝦、禽類、辣椒、蔬菜和各種菌類以及野禽野味,做法上,湘菜講究原料入味,口味上注重辣味、酸味,多用燻、臘,這是湘菜的顯著特點。

談飲食話風水

由於湖南大部分地區溼熱,辣椒具有祛溼的作用,而在沒有冰箱的時代,燻、臘能使食物容易保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湘菜的基本特點。

中國飲食文化本身具有“遇水而興,隨水流動”的特點。商代的伊尹曾說:“凡味之本,水最為始”,就是說烹調美味,首要的條件就是水。

明代李時珍對自然界的各種水做了非常詳細的劃分,共分為“雨、露、冰、霜、雹、海、河、泉”等四十多種,指出東西南北各種水的不同性質和特點,“如人之美惡,壽夭都不同”,“水因流止,有寒、溫、甘、淡、鹹、苦之味”。進而論述到,“冬霜甘寒,可以解酒熱”,“臘雪甘冷,可延長一切果實不蠹”,“甘泉水甘平”。

李時珍認為,溫泉水清熱,可以燙涮豬羊肉,熟雞肉。“地降甘行”,可解一切魚肉果蔬藥毒菌。這裡的“地降”,可以理解為地下水,特別是暗河水。

清代王士禎說:“天泉水淡,故烹菜篤勝,而煮粥不稠”,“甘泉水下,清焦之熱,煮飯補陰中之陽”。

講究美食的人,一定也講究到當地品嚐其特色菜,這裡頭水土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樣的食材,用不同的水做出來,味道就不同了。

比如,我們四川老家有條河,上下游幾十裡,做同一道豆腐煮魚,必須要用同一條河裡的魚,同一條河的河水灌溉出的豆子,配合這條河的水做成豆腐,這樣吃起來味道才最純正。所以,地方菜一定要在本地吃的主要原因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只有土生土長的人,才能最準確地把握本地菜的做法、內涵。有時候,僅僅是一個小細節處理的不同就決定了味道的巨大差異。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頻繁發生人口大遷徙,地方菜也因此紛紛走出本地,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範圍是得到了擴展,但水土的純正性卻很難保證了。但講究的餐館還是堅持從本地運送食材,用本地廚師,水就用純淨水,儘量降低異地水質對菜品的影響。

談飲食話風水

“一方水土出一方菜”,長江上游的西南山水孕育了川、黔、湘、鄂等菜系,其風格大體類似。根據這個原則,中國的八大菜系可以再統分為四大菜系:以黃河、長江、珠江為界,分為華北菜系,地域在黃河流域,主要包括河北、山東、河南、甘肅、陝西、山西等地方菜;長江下游三角洲地區,如江蘇、浙江、上海等地方菜為華東菜系;長江上游至西南形成西南菜系,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方菜;珠江流域則為華南菜系,包括兩廣、福建、臺灣等地方菜。

“有山則採,有水則漁”。另一方面,中國菜系還可以根據地理上的秦嶺—淮河一線,再分為南北兩大菜系,所謂南稻北黍、南米北面、南魚北羊等,歷來就有明顯的區分。

“隨水演進”是中國菜系的又一大特點。最典型的是長江流域,比如川菜、湘菜沿著長江水道與上海菜、淮揚菜的互相融合。

人口流動,更具體地說是“官宦階層”的流動,也是中國菜系形成、融合的另一大動力,比如“魯菜進京”現象,以及“揚廚遍天下”現象,都與官員有絕大關係。近現代湘菜的崛起,也與湖南人在中國政治中的地位有直接的關係。

風水講究“人傑地靈”,另一個巧合是,歷史上大部分著名人物都出自這八個地方。可見,菜品的味道特色也和各個地方人的性格氣質存在暗合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