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最近,我在讀《弟子規》,頗有感悟。現在,就結合《弟子規》,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01

《弟子規》講什麼?

大家一看到《弟子規》,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封建餘毒,這不是教人奴性的書嗎?學它幹嗎?唯恐避之而不及。

但是,請注意,現在,從國家層面提倡孝道。從上而下,都十分重視孝文化。二十四孝的故事,廣泛宣傳,大街小巷都張貼著壁畫。

“人間大愛古今同,惟孝為先暖意融”,“千年禮法務須躬,萬事皆應善意中”,“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詞句,無不體現在《弟子規》中。誰能說,這些就是封建糟粕呢?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規》,在其淨化心靈,激發人性向善,陶冶情操,規範日常行為方面,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也正是當代青少年,甚至是父母所欠缺的。

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合時宜的方面,我們則應該辯證對待。我們不能全盤否定西方文化,更不能把我們的傳統文化視作腐朽。

任何一種文明,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侷限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02

古今教育理念不同

《弟子規》,開宗明義,“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的核心是,教人孝悌、仁愛、誠信,把“有餘力,則學文”則放在了後面,難道學習文化不重要嗎?

我們現在的教育唯分數是天,評判一個學校的好壞,也主要是以升學率為標準的,這就是古人和今人,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古人說,“有餘力,則學文”,為什麼說,有餘力呢?當然有個前提,就是你首先要,“守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把這些最基本的品德修養學好了,做到了,然後再去學習文化、技藝。

古人,非常重視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培養,上古時代,帝王的“禪讓制”,是先從品德看起的。

二十四孝之一,黃香溫席的故事,想必大家也有所瞭解。黃香從小就很懂事,母親病重,不離左右。黃香家境貧窮,夏天炎熱,把父親睡覺的席子扇涼,冬天寒冷,先把父親的被窩曖暖,再招呼父親睡覺。黃香長大,做了官,愛民如子,深受當地百姓愛戴。百善孝為先,黃香溫席的故事,一直傳誦至今。

古人是“重才重德”,不管是才能,還是品德都很好,他們的靈魂也很豐滿,當然是指大部分。而今人呢,是“重才輕德”。很多人學習成績很好,考試分數也很高,可就是品德不高,自立能力差,心理脆弱。

我想,這就是古今教育產生的偏差吧。這就牽扯到教育理念上,德與才,先後順序的問題。

古語講“德行天下”,德是方向,是舵手,才是本事,是技藝。就像在大海中航行,你航行的技術再好,如果方向錯了,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地,而且還會越行越遠。

一個人思想品德出現了問題,你縱有一肚子墨水,如果用到偷雞摸狗,幹壞事上,比沒有文化的人,可是有過之而不及。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前段時間,看過一則報道說,博山一本科“高材生”,從網上學習開鎖技術,盜竊十餘起,最終受到法律的嚴懲。

像這種人,學門技術,幹什麼不好,非得偷竊,這不就是腦子進水,思想品德出問題了嗎?

所以有人就戲謔地說,“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有文化的流氓,辦起壞事來,殺傷力大的很呢。這句話雖然粗俗了點兒,但是話粗理不粗。

現在社會上,校園犯罪率一直很高,‍‍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現在‍‍從小學開始,‍‍就狠抓學習成績,‍‍家長在一起‍‍談論的話題,‍‍一般也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問題,‍‍很少會關注到孩子的道德品質問題。

以前看過很多報道,‍‍某某同學,學習不好,‍‍考試不理想,‍‍家長說了幾句,‍‍就離家出走了,‍‍甚至輕生的都有,‍‍很明顯,這些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

這種情況,家長也是有責任的,‍‍沒有正確引導孩子,‍‍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教育存在問題。

學習文化知識,‍‍學習精湛的技藝,‍‍可以更好的工作,為社會做貢獻。‍‍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方向做引導,走偏了,則會事與願違。

很多年前,看過一個電影《少年犯》,不就是我們教育的偏差造成的嗎?‍‍我們‍‍重視孩子的學習沒有錯,‍‍但也不能忽視了孩子的道德品質的培養。

03

繼承傳統文化

進入新世紀,國學熱不斷升溫,少兒經典誦讀更是波推浪湧,方興未艾。

《弟子規》在很多國學班及中小學裡大受重視,有的單位指定為員工必讀書。

我認為《弟子規》‍‍不但孩子們要讀,做父母的也有必要讀一讀。《弟子規》裡涵蓋的思想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做人準則。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的教育,不但要注重孩子的學習,更要注重孩子品德的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