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清平樂》:“我們能成為百姓,白日裡的太陽,黑夜裡的星辰,抬眼就能看見的光。”

近期熱播的《清平樂》,一部講述宋朝仁宗時期的電視劇。這部劇無論是服裝、飾品、禮節、場景、食物、酒水、瓷器、書籍等等,都給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在精細製作的背後,是對古代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化內涵的重視。

就拿《清平樂》裡面的文人與書籍來說吧,我們在追劇的同時,也可以再次膜拜宋代素雅清淡、簡潔質樸的文化美學。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高度文明的朝代,世界上最早盛開印刷出版文化之花的是宋代。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歷代君主都秉承“以文治國”的政策,出於對文化知識的尊重,他們大力提倡出版業印刷,書籍的品種都相當豐富,書籍的品質也相當精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朝廷十分注重兒童啟蒙教材的編寫。眾所周知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現在已經成為傳世經典,均是宋代大學者們的“傑作”。

有句流傳於坊間的老話“一頁宋版,一兩黃金”,寥寥數語,就把宋版書在書籍界以及收藏界的價值和特點給概括出來了。

據史料記載,明朝崇禎年間,著名藏書家毛晉為求得宋版藏書,在自己的藏書樓“汲古閣”門前懸掛了徵書啟示:

“有以宋槧[qiàn版片]本至者,門內主人計葉(頁)酬錢,每葉(頁)出二百;有以舊鈔本至者,每葉(頁)出四十;有以時下善本至者,別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一時間,前來兜售各類圖書的小販子接踵而至,幾乎把毛家門檻踏破。

當時有一種流行的說辭——“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賣書於毛氏。”

雖然毛晉的告示沒有說明貨幣單位,即便不是黃金、白銀,就算是銅錢,也足夠令人瞠目結舌。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2003年在北京古籍拍賣場上,南宋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的一頁《玄都寶藏·雲芨七箋》,拍出了四萬九千五百元的天價,相當於黃金十六兩。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收藏委員會副秘書長秦傑在2008年,提起這頁宋版殘本時說:“這還便宜了,現在它至少價值40萬元。”照這樣說的話,那又等於多少兩黃金?

學者和專家們認為,精美絕倫的宋版書真正價值和“國際價碼”,還遠遠不止目前的市場價格。

為何宋版書的身價如此高呢?除了物以稀為貴以外,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一聊“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宋版書。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本文配圖的《攻媿先生文集》,轉載自羊城晚報



一、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版書的淵源

美國學者卡特(T.F.Carter)在《中國印刷術源流考》中說:“以雕版精善而言,中國曆朝印刷,殆無能超過宋代”。

宋版書在中國古籍中很高的的藝術價值,究其原因,集合了宋人的審美觀,即素雅清淡、簡潔質樸的美學特點,都如實反映在宋版書的刻印、版式、字體和裝幀上。尤其在印刷書籍的原料上面,更表現出宋朝獨具匠心的特點。

首先,從原料上看,宋人刻書的紙墨用料精良。宋墨色澤清純勻淨,在原料配製、藝術加工、種類品質上均有較大的提高和拓展,為書法和印刷開闢了一個新境界。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在宋代,造紙技術已登峰造極,紙色蒼潤,質地堅良,潔白厚實,柔韌而極薄,防黴防蛀。歷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更是著力研究優質紙張,其中又以澄心堂最為傳奇。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其次,從書籍的校對角度分析,宋版書校對仔細,謬誤甚少,原因是宋代有完善的校對體系,校對圖書不僅要知識全面要求嚴格,校勘人員還要是博通之オ

。著名詩人賀鑄,《宋史·姚鉉傳》記載:“家藏書萬餘卷,手自校讎,無一字誤。”由此可見,宋代文人讀書校對之務實精細。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再次,宋人對書籍的雕版印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細與講究”,宋版書版式結構分明,疏朗簡潔,包括文字分佈、字體大小、行列間距、用墨顏色等都相當考究。如南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周易註疏》等,均止八行款式。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最後,宋版書裝幀精美,主要以蝴蝶裝和包背裝為主,從文化到工藝,都散發著一種陽春白雪的氣質。古籍裝幀是一門非常獨到的藝術,作為極具藝術價值的宋版書,自然在裝幀上也獨具匠心。早期,蝴蝶裝成了宋代主流書籍裝幀形式。從宋代中晚期起,宋人又在蝴蝶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包背裝,這是元代最基本的書籍形制。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明代藏書家高濂在《燕閒清賞箋》中如此感嘆“宋人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用墨稀薄,雖著水溼,燥無湮跡。開卷就有一股書香,自生異味”。

從史料記載可知,蘇軾、范成大、楊萬里、朱熹等著名文人,他們親自主持刻書,刊印了大量的典籍與文籍。透過少量留存下來的宋版書,我們仍然能夠窺見那個時代的文化盛況。

那麼,宋版書有哪些特色是後世出版的書籍無法企及的呢?接下來,我們從紙、字體、排版和校勘,這四方面來聊一聊。

二、宋版書的4個特色

1、千古一張紙:澄心堂紙

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概括說:“南北宋刻本,紙質羅紋不同,字畫刻手古勁而雅。墨色香淡,紙色蒼潤,展卷便有驚人之處。所謂墨香紙潤,秀雅古勁,宋刻本之妙盡之矣。”由此可見宋刻本用料之考究。

俗話說,“談書先論紙”。宋版書為世人珍重若此,其主要特徵之一是:印書多用皮紙和麻紙,文理堅緻有韌性。印書用墨也很講究,色澤清純勻淨。

在我國古代造紙業中,紙張原料以麻紙、竹紙和皮紙三大類為主,在這三大類之中,還分化出許多細小的類別,如麻沙紙、宣紙、毛邊紙等。還有一些使用特殊原料、製作方法,滿足書畫家特殊要求的紙張,例如玉版紙、水紋紙、開化紙等。

優質的紙張可以為書畫作品增光添彩,因此歷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更是著力研究優質紙張,甚至不惜代價。而其中最為著名的,要屬“澄心堂紙”。

民間有傳聞,說是南唐後主、才子皇帝李煜為了求得理想的書畫用紙,到處蒐羅民間造紙的名匠。有一位造紙匠名聲很大,面見李煜後答應造紙,但是要李煜“誠心”來求。

李煜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親書“誠心堂”三個字於造紙匠的宅門外。後來,這位教白鹿的造紙匠潛心鑽研,兼收眾家之長,終於造出李煜想要的紙。

有傳言,李煜不惜親自充當下手,將自己的書房“澄心堂”讓出來,作為貯紙的場所,終於製成了這種中國歷史上最傳奇的澄心堂紙。澄心堂紙的紙膚卵如膜,紙色優雅淡麗,堅潔如玉,細薄光潤,並在紙中有美麗的花鳥圖案,顯得格外文雅,自古號稱古紙中的上上品。

李煜將其視作珍寶,僅在獎賞有功大臣時會賜出一些,所以傳世極少。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蔡襄《澄心堂紙帖》,1063年作,行楷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歐陽修得到友人贈送的十張澄心堂紙,做了首詩說,“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意思是說,雖然有澄心堂紙了,但是誰捨得在這上面下筆書寫呢?後來,他是在起草作宋史的時候,才動用澄心堂紙,可以想見其慎重的程度。

而南唐國破後,兵荒馬亂,失去了李煜的監製,澄心堂紙不僅無法再製,而且成品也散落難尋。如此珍貴的紙,技藝失傳當然可惜,因此後世對澄心堂紙的仿製也一直不停。據說,仿製的澄心堂紙始終無法跟原版相提並論。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有800年曆史的宋版書《注東坡先生詩》,現分別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臺北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

2、雕刻手法:意韻深邃,平淡天真,老宋體

從宋代書籍的印刷,我們可以更深一層次欣賞到宋人的美學態度。宋代文人無論是繪畫、書法、還是詩文,均有著清雅、內省的美學特質。他們在審美中追求“韻”,將韻與美聯繫起來,美而飄逸,意韻深邃,平淡天真。

以書籍的雕版為例,宋代雕版印刷,是要書法家先按印刷規格將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然後反貼在棗木或梨木上,其後用刀將反字刻在木板上,印刷時給木板上的陽文覆上墨水,便可以直接印在紙上。

宋代的印書人追求字體的完美,從字體來看,宋人工書法,崇尚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字體。大文豪蘇軾曾說:“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文人風氣所尚也影響到雕版印刷事業,因此,宋版書中大多以顏柳二人的字體作為印刷範本,後世稱為老宋體。

由於雕版印刷業長期穩定發展,培養出大批優秀的寫手與刻工,他們世代傳承,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字體和刊刻風格。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3、排版行格疏朗,被元明清時期的出版業爭相模仿

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說:“宋版書非常嚴謹,它排版、佈局的秩序化,對佈局空間的陳設、文字疏密的安排及線框的運用,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極致。”

宋代美學尚“意”,一幅字、一張畫、不僅僅是表達內容的一種適宜形式,更是文人內在修養的一種外在表現。

就比如,在《書摩詰》中,蘇軾稱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宋代文人修養累積到足夠深的程度後,產生的一種“重意尚韻”的美學。

這種審美也直接影響宋版書的排版,字大悅目,給人的最直觀感受就是行格疏朗。北宋刻本大都是白口,左右雙欄或四周雙欄,也有一些早期刻本採用四周單欄。版心中往往標出書名、卷次、頁碼及刻工姓名,有的還標出字數。此外官刻本卷末一般鐫刻有校勘人姓名,坊刻本則多有書耳和牌記。

宋版書的版式設計,被此後的元明清時期的出版業爭相模仿。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4、校勘完善的校對體系以及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

從校勘上看,宋代刻本謬誤很少,原因是宋代有完善的校對體系以及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極大地影響了我們今日所見典籍的文本形態。

宋代規定刻版前需要由校勘官、復勘官、主判館閣官進行三次校正,確認無誤後オ可以拿去刻版。而刻版完成後,對版樣還要再校對,並在卷未刊載經手校勘的人的名字。

宋代校勘條例中明確規定了各種不同情況的校對方法,每個人每天校對的工作量還要按時上報給各個部門。從事校對工作的一般為通今博古的士人,保證了書籍校對分工明確,質量可靠。

宋綬,以“掃塵"比喻“校書”宋綬,北宋學者。《宋史・宋綬傳》記載他“藏書萬餘卷,親自校,博通經史百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二十五記載,有一次、宋綬校一本書,校了三四次,書中還有脫漏、錯誤,事後宋綬大發感慨:“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繆。”從中可以看出校書之不易,也可以看出宋人為穩定文本形態,延續中華民族的文脈,產生深遠的影響。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兩宋300餘年間,統治者強烈的重文輕武意願,使得書籍印刷之精美成為前所未有。而且,宋代古籍的雕版印刷從原料選擇、雕刻手法、排版裝幀各方面都相當考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也是宋版書成為全世界最昂貴的書籍的主要原因之一。

宋版書對後世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三、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宋版書對後世的影響

一個王朝留給後世的身影,唯有那些沉澱在文化上的審美烙印,才能光彩熠熠,留下了一個時代的精華縮影。唐三彩,元青花,明傢俱,每一種藝術都讓後世仰止。而談到宋,大家耳熟能詳的當然就是“宋版書”。

宋版書,無論字體還是印刷都相當精美,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徵,對元、明、清產生深遠的影響,併為後代所推崇仿效。

1、元代刻書:承宋餘輝,特色發展

元代刻書的特點元承南宋遺風,甚至某些刻書風格特點與完全就是宋版書的復刻版。元代統治者承襲了宋代重視“文治”的一部分體制,因此元代刻書業是在宋代的基礎上平穩前進。

根據現有的資料可知,元代刻書的類型包括史子集、韻書、佛經、日用圖書、醫書、科技類圖書等十餘個種類。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元代 ,吳文貴杭州刊本,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2、明代刻書:雕槧之業,邁軼前朝

明朝統治者朱元璋對文化教育事業保持了極大的興趣與寬容,下令免除書籍和田器稅,為刻書事業提供了極為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明代社會各個階層都持有很大的閱讀熱情,共同推動了明代刻書事業的繁榮發展。

明代刻書情況,大致可分前、中、後三個時期,概括起來就是早期的“黑口趙字繼元”;中期的“白口方字仿宋”;後期的“白口長字有諱”。

其中,明代刻書中期受七子文學復古運動的影響,反映在刻書風格上,一洗前期舊式版式、行款、字體,全面仿宋,頗有宋版遺風。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樂律全書》,明萬曆三十四年,鄭藩刻本


3、清代刻書:雕版時代的最後餘暉

清代統治階級很早就意識到文治的總要性,康熙皇帝積極利用刻書達到“宣揚治世”的目的地。當時的藏書家和學者大多與政治保持距離,潛心學術,一大批精心勘定的版本也在這時代產生。

史書記載,曾國藩聘請著名學者張文虎、劉毓崧等人參與校勘,以但求校之精車,不問成本之遲速”為宗旨,所出書籍校讎精審、質量上乘,重要的有《船山遺書》《五種遺規》《+三經讀本》《唐人萬首絕句選》等,還刊刻了《幾何原本》《重學》《則古昔齋算學》等科技、數學著作,因這些書籍均出自名家之手,所以在當時頗受推崇,被視為善本。

清代刻書最盛行的是沿用明代的方體字,稱為“宋字”或“宋體”或“仿宋字”。其實與宋版的宋字毫無相同之處,後人又稱這種字為“匠體字”。

《清平樂》:價比金貴的宋版書,4大特色工藝助其封神

《幾何原本》明徐光啟筆譯,清朝康熙年間內府精寫本,共4冊,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結語

《大宋王朝》的作者何輝說:“後人對宋版書推崇至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對宋代風骨的崇拜。王安石、蘇軾、范仲淹、岳飛、辛棄疾等人的影響源淵流長,他們的貢獻與中華文明融為一體。正是這個原因,很多收藏家把自己對宋版書的收藏,視為是對中國精神的守護。

宋版書校勘精美,刻印精良,裝幀精美,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式的,所呈現的審美意趣是超越時代的藝術沉澱,這也把後世許多模仿甩得老遠!同時,我們也要思考,我們這個時代又能給後人留下什麼?


本文參考文獻

1、《知中》,中信出版社

2、《中國的歷史07》,講談社出版

我是@小兔愛讀書,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