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搞懂“慈善”是什么意思。

慈善由“慈”和“善”两个字组成。

《说文解字》中说:“慈”,爱也。从心、兹声;“善”,吉也。此与义美同意。

也就是说“慈善”包括两个方面,1.从心底发出的爱,2.做出美好的行动。

可以总结为: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有极为精辟的概括:

什么叫慈呢?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讲的是纵向关系。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什么是善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讲的是横向的关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

崔乃夫会长以纵横的关系,很好地解释了慈善的真谛。

大家现在理解了慈善的含义,它并不一定与钱有关,主要是指心中有爱,做利他之事。这与我之前文章中所写“心有和美、无我利他”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慈善的本质是什么?

慈善的本质是能量的驱动。

慈爱,这是一种很高的能量。善举,可以加强能量的同频共振。

因此,慈善,是一种高能量输出的利他行为。

我们知道能量具有吸引属性,同种能量会相互吸引。

我们做出高能量的慈善后,一定会吸引来好的事情,最大的体现是我们的运气会越来越好。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慈善实际上是一种利己行为,受益最大的是自己。

《道德经》说: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天长存,地久在。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所以圣人是通过生长他人的方式,来生长自己。通过先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的方式,反而让自己获得了存在的价值。圣人这样做不是他不偏爱自己,而是通过偏爱他人的方式来偏爱自己。

所以,慈善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行为。

那么,如何做慈善?

现在大家清楚了,慈善不一定指捐款捐物。我认为佛家的给出的方法很好。

佛家有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就是用钱财布施,把钱、物送给有正当需要的人。

法布施:就是布施佛法,主要指讲经、说法、介绍佛教知识、送人佛经等,让人从佛法中受益。

无畏布施:以自己的力量让众生远离恐惧,获得内心的安稳。

也许你现在财力不够,佛法学习不够深入,暂时无法实行财布施和法布施,但是,无畏布施却是我们每个人当下都能做的事情。

当别人处于痛苦、恐惧的时候,你去切实地开导别人,使他不再痛苦,不再恐惧,这就是一种慈善。

就像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慈善不是一种形式,慈善是当下每一次爱和善举的点滴瞬间。

“慈善”到底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