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走錯了,悔不當初又有何用?


在中國當下這個教育環境中,學生根本就立不起一個光明健康的審美觀,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一個人小時候形成的審美觀,很多時候甚至能影響他一生的幸福。

比如,我們孩子小的時候,在腐朽體制,功利老師的影響下,他首先羨慕的人是那種成績好,考試好,排名靠前的一類同齡人,然而,這種老師眼中所謂的好學生中有好大一部分其人格並不是健全的,他們或許只有成績好,而缺少品德的跟進,又或是隻有考試好,而沒有獨立性的陪襯,再又或,他們太過在乎自己的排名,而忽略了自身真正的內心,變成一個個沒有獨立自我,常習慣帶著枷鎖去逼自己活成世俗標準裡的樣子的行屍走肉之人。

到再大一點的時候,即孩子變成了所謂的青年時,隨著生理發育的日漸成熟,他們又受到網絡,或是影視,更多的是整個社會大氛圍的影響,心裡對一個人的審美標準又變成了外表的色,背後的財,這更是一種病態,因為,無論是色,還是財,這些東西永遠都無法長久依侍。你貪戀一個人的色,那你對他的愛和尊敬就會消失在他年老色衰時,你貪戀一個人的財,那你對他的愛和尊敬就會消失在他人去財空時。

《論語·學而》中,子夏曰:“賢賢易色。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人看人,假如能做到重視賢德,敬畏賢德,而輕視外表的色,外在的貌,那這個人即使沒有進過學堂,我也可以說他是一個讀過了很多書的人。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但凡是能這樣看人的人,他必定已經深信了,——人的一生,以修身為本才是正道,以內在修養去看人,才能把人看得最透徹。只是,真正這樣清醒的人並不多,以此,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看到堂堂一國之主的衛靈公被女色擺佈時,不禁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個社會的風氣一旦自上而下都墮落了,那這個國家自然就只能是個二三流的國家。

“好色者”,不僅指那種只貪戀色相的人,也包括那些只喜歡搞外在表現,搞形式主義的虛偽之人。

《易 · 乾卦》曰:“君子進德修業。”《禮記·樂記》雲:“德者,性之端也”。《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道德經》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莊子·天地篇》:“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天地有大德大美,卻從來都是不言不耀的。

有才無德,或是無才無德,這些都是社會的敗類。沒有德的才也是不配稱真才的。有德的才,德藝雙馨,品學兼優自然是錦上添花的事。有德無才,或是德勝於才這一類人,同樣值得尊敬。無論是儒家的文質彬彬,盡善盡美,還是道家的抱靜守真,樸素為美,他們的審美觀都是先重德,重內在修養的,這才我們這個古老文明,這個先進文明之所以生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所在。

現代人總結自己的愛情悲劇,婚姻窩囊,家庭四分五裂,到最後,大多數無不是以遇到了“渣男”,“渣女”這種藉口來安慰自己。可是聰明的你告訴我,為什麼你當初跟對方交往時不去好好考察下那個人的內在品性,道德修養呢?非要等到人家原形畢露時你才後悔遇到了“渣男”,“渣女”,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這就叫“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副德性,就直接決定了圍繞在你身邊的是什麼樣的一群人;你有一個什麼樣的審美觀,就隱形決定了那些即將要跟你相遇之人的類型。

第一部走錯了,悔不當初又有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