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走错了,悔不当初又有何用?


在中国当下这个教育环境中,学生根本就立不起一个光明健康的审美观,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审美观,很多时候甚至能影响他一生的幸福。

比如,我们孩子小的时候,在腐朽体制,功利老师的影响下,他首先羡慕的人是那种成绩好,考试好,排名靠前的一类同龄人,然而,这种老师眼中所谓的好学生中有好大一部分其人格并不是健全的,他们或许只有成绩好,而缺少品德的跟进,又或是只有考试好,而没有独立性的陪衬,再又或,他们太过在乎自己的排名,而忽略了自身真正的内心,变成一个个没有独立自我,常习惯带着枷锁去逼自己活成世俗标准里的样子的行尸走肉之人。

到再大一点的时候,即孩子变成了所谓的青年时,随着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他们又受到网络,或是影视,更多的是整个社会大氛围的影响,心里对一个人的审美标准又变成了外表的色,背后的财,这更是一种病态,因为,无论是色,还是财,这些东西永远都无法长久依侍。你贪恋一个人的色,那你对他的爱和尊敬就会消失在他年老色衰时,你贪恋一个人的财,那你对他的爱和尊敬就会消失在他人去财空时。

《论语·学而》中,子夏曰:“贤贤易色。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看人,假如能做到重视贤德,敬畏贤德,而轻视外表的色,外在的貌,那这个人即使没有进过学堂,我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读过了很多书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但凡是能这样看人的人,他必定已经深信了,——人的一生,以修身为本才是正道,以内在修养去看人,才能把人看得最透彻。只是,真正这样清醒的人并不多,以此,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看到堂堂一国之主的卫灵公被女色摆布时,不禁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个社会的风气一旦自上而下都堕落了,那这个国家自然就只能是个二三流的国家。

“好色者”,不仅指那种只贪恋色相的人,也包括那些只喜欢搞外在表现,搞形式主义的虚伪之人。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礼记·乐记》云:“德者,性之端也”。《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德经》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庄子·天地篇》:“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天地有大德大美,却从来都是不言不耀的。

有才无德,或是无才无德,这些都是社会的败类。没有德的才也是不配称真才的。有德的才,德艺双馨,品学兼优自然是锦上添花的事。有德无才,或是德胜于才这一类人,同样值得尊敬。无论是儒家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还是道家的抱静守真,朴素为美,他们的审美观都是先重德,重内在修养的,这才我们这个古老文明,这个先进文明之所以生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所在。

现代人总结自己的爱情悲剧,婚姻窝囊,家庭四分五裂,到最后,大多数无不是以遇到了“渣男”,“渣女”这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你当初跟对方交往时不去好好考察下那个人的内在品性,道德修养呢?非要等到人家原形毕露时你才后悔遇到了“渣男”,“渣女”,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这就叫“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一副德性,就直接决定了围绕在你身边的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审美观,就隐形决定了那些即将要跟你相遇之人的类型。

第一部走错了,悔不当初又有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