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武松這個人物嗎?還是《水滸傳》中施耐庵編出來的?

炫彩樂園


武松是中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因在家排行老二,又被人稱作武二郎,武松民間影響力在水滸傳的眾好漢中,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其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景陽岡連喝十八碗,三碗不過崗,醉酒打死白額吊睛猛虎,為兄長報仇殺死了著名的姦夫淫婦潘金蓮和西門慶,被刺配孟州結識了金眼彪施恩,快活林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殺了張督監,二龍山落草,三山聚會打青州,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英雄排座次,位列三十六天罡天傷星第十四位,十大歩軍頭領之一,梁山歸順朝廷後,武松在徵方臘的戰鬥裡,不幸被飛刀所傷痛失左臂,後在杭州六和寺頤養天年,八十歲去世,被封為清忠祖師,在梁山眾好漢裡也算是得了善終。原作者施耐庵老先生,又是怎麼塑造出武松這個英雄人物的呢,據專家研究,元·無名氏《大宋宣和遺事》中,武松已是宋江部下三十六員頭領之一。在宋元時期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如此寫道,行者武松,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以上這兩部文學作品都被認為是《水滸傳》的雛形或藍本。也有研究者認為,《水滸傳》中武松的藍本取材自元末張士誠起義的部將卞元亨,武松景陽崗打虎的故事即是來自卞元亨打虎的事蹟,另有杭州武松墓,是宋代杭州有一名叫武松的提轄,曾刺殺蔡京之子未遂,被獲遭擒後死於獄中,或許施耐庵老先生就是依據這些民間的文本故事和傳說,塑造出這麼一位快意恩仇,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漢。


我叫大王qu巡山


武松算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武松能夠揚名四海純屬施耐庵的文學創作,歷史上的武松確有其人,也確實做過都頭,這與武大郎、潘金蓮的境遇一樣,都是歷史人物,但事蹟就與《水滸傳》相差甚遠了,所以也不能將歷史人物當做水滸人物的原型,因為除了名字,找不到太多相似的地方。

歷史上的武松也算是北宋小有名氣的義士,練得一身好武藝,在杭州街頭賣藝期間,被杭州知府高權相中,任命為都頭。看過水滸的應該對生辰綱被劫之後,鄆城縣的步兵都頭雷橫、馬兵都頭朱仝映像深刻,他們二人都參與了追捕緝拿活動。由此可見都頭是維持地方治安、破獲刑事案件、緝拿犯罪分子的職能,可以視為今天的公安系統副職。《水滸傳》裡的武松是受陽穀縣縣太爺賞識,被破格提拔為本縣步兵都頭,與歷史記載有些相似。

(朱仝劇照)

武松在都頭的位置上表現不錯,後來又被提拔為杭州府提轄,再以《水滸傳》入手,來看看提轄是何官職。水滸中孫立曾經是登州兵馬提轄,這就不再是地方公安系統了,而是實打實的軍職,北宋時提轄直管一個州的兵力,且由於重文抑武的朝代特性,北宋常以文職的知州兼任提轄,若是如此任命,則會在官職前加上守、試、判、知的稱呼,孫立只說是提轄,說明是武官專職,由知州節制,畢竟登州是出了名的盜匪橫行,武官專職提轄是有可能的。

有一個不一樣的是魯智深,水滸裡他是渭州經略府提轄,經略府是設於各重要邊鎮的軍政機構,《水滸傳》裡的老種經略府相公就是安撫使級別,比知州、知府品階高,安撫使下屬的提轄也要高於一般州府提轄,是協助一路經略府安撫使分管軍隊的,王進、楊志都是這個級別。所以武松的杭州府提轄屬於常規設置,但放在今天,也算是軍籍正團級幹部。在高權被罷官後,武松也受牽連,被架空為閒差,據說是繼任的新知府蔡鋆所為,也有傳蔡鋆是個大貪官,武松並未孝敬新長官,所以被排斥出核心圈。反正結果就是武松刺殺蔡鋆,被捕後死於獄中。

之所以說蔡鋆是個貪官,因為他是當朝太師蔡京之子,蔡京在水滸裡也是六大惡人之首,但歷史上蔡京雖有很多汙點,卻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不過文學創作將汙點放大,讓他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壞人”。蔡鋆在杭州任上也有很多汙點,主要就是稅收上的經濟問題,這種稅收上交國庫的數目遠比實收數目少,也就是說蔡鋆中飽私囊,在百姓頭上抽油水。因此民間稱他為“蔡虎”,武松刺殺蔡鋆的故事很有可能就是來源於此。元朝成書的《大宋宣和遺事》記有一篇《武行者》,施耐庵的創作對此多有借鑑。

“在蘇小小墓北,謂國初江滸人在進瀧浦下掘地得石碣題曰:“武松之墓”。若是,則應在錢塘江畔,未識孰是。”——《西湖新志·卷九·冢墓·宋義士武松墓》

武松之死算是除暴安良,所以民間自發為其收斂屍體,並埋葬於杭州“西泠橋畔”。清人胡祥翰曾對武松墓做過考證,認為應該是在錢塘江畔。民國時期的《杭州全書》也有“宋義士武松墓”的考證,而且還傳言在杭州湧金門找到了疑似武松的骸骨。但根據一些見聞錄記載,當時的武松墓只是空冢或衣冠冢,是因武松家喻戶曉後,被後世重新立碑修墓,這也說明真正的武松墓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正如1942年,人們也根據古籍的記載,於西泠橋邊重修了武松墓,這與今天眾多關廟類似,只是單純的紀念意義。

而且紀念的初衷可能並不是歷史上的武松,而是《水滸傳》裡的武松。因為有資料記載,這一次武松墓的修繕,是由上海灘黑社會三大亨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出資,當時的碑刻落款上也是這三位的名字。但到1955年後,西湖周邊的墓葬經歷了一次“遷墳運動”,中間雖有喊停,但至1964年,西湖邊包括于謙墓、武松墓等三十多座古、近代名人墓冢被挖開,統一遷至雞籠山馬坡嶺處的10座小型合墓。據傳當時武松墓的棺柩裡確有白骨,遺骨被裝進骨甕裡,葬於雞籠山合葬墓。70年代以後,隨著岳廟重建,這些古代名人墓又重新恢復回遷,但當年屬於合葬亂墳,武松等名人的遺骨難以辨認。現在的武松墓是2004年由杭州市政府於原址重建的。

綜上可見,歷史上的武松是位義士,但其事蹟不足以後世如此傳揚祭奠,施耐庵的創作才是武松文化發揚光大的根本因素。而且施耐庵的創作很難尋找歷史的蹤跡,他更著重於現實世界裡的思想衝突。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加上政府搭臺文化唱戲的經濟模式興起,這些傳統文化甚至超越了真正的歷史。正如武松墓,雖然墓碑上刻著“宋義士”,但不知到底是祭奠歷史上那位除暴安良的義士,還是利用施耐庵杜撰的打虎英雄提升城市名氣,到此觀覽的人多半是衝著“三碗不過崗”、“單臂擒方臘”這些故事去的吧!


棍哥觀史


歷史上有武松這個人物嗎?答案是:歷史上有其人而沒有其人物。

眾所周知,人和人物概念不同。特別是在文化領域,往往把實際存在的人通過塑造修飾後達到某種人物形象。人物即角色,通過具體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有關此人物性格、內質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內心中的具體反映。人物有旁人的主觀成分,也有特定的客觀成分,可以說它是主觀元素和客觀元素的集合體。《許滸傳》裡面描述的武松,便是一個典型的人物,現實中的武松其人,與小說中的武松大相徑庭。

所以說歷史上沒有武松這麼一個神奇的人物,但確有其真實的人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