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0卷本長篇回憶錄《一蓑煙雨》34:三、幹加工活

王鐸10卷本長篇回憶錄《一蓑煙雨》34:三、幹加工活

海帶養殖

王鐸10卷本長篇回憶錄《一蓑煙雨》34:三、幹加工活

王鐸10卷本長篇回憶錄《一蓑煙雨》34:三、幹加工活

王鐸10卷本長篇回憶錄《一蓑煙雨》34:三、幹加工活

翻車魚

王鐸10卷本長篇回憶錄《一蓑煙雨》34:三、幹加工活

抹香鯨

王鐸10卷本長篇回憶錄《一蓑煙雨》34:三、幹加工活

玻璃水漂

王鐸10卷本長篇回憶錄《一蓑煙雨》34:

《一蓑煙雨》

王鐸 著

三、幹加工活

小時候在西鎮,有些事情印象很深,直到半個世紀之後,也不容易忘記。就說曬海帶吧,這可是孩子們最撒野、最撒潑、最盡情、最盡興、最練本事、也最比精力和耐力的活計。

那個時候,貴州路上的海帶養殖場非常出名。從團島灣到青島灣的一大片藍色水域,都是海帶的養殖基地。只要你站在岸上,眼前那一排一排的,一個方一個方的,全是。最多的時候,小青島周圍、棧橋的西北面,就好像大片的田野一樣,非常規整,也非常壯觀。所以,西鎮人稱它是“海壠田”。

這些海帶,都生根在粗壯的纜繩上。繩子拴在籃球大小的玻璃漂上,幾米一個漂,使整條繩子都漂了起來。就這樣,一條繩一條繩地並排著漂在海面上,陽光照在繩子上,也照在玻璃漂上,閃閃爍爍,斑斑點點,非常耀眼,也非常好看。

看官,海水植物與陸地植物的生長習性是不一樣的。莊稼是正著長,向上長,一天天脫離和消耗著地球的引力。而海帶卻是倒著長,反著來,從海平面往下長,它們也在天天尋找著地球的引力源。莊稼長得大小,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可海帶到底能夠長多大,我們不鑽進水裡去,卻是看不到的。

那時,匯泉灣畔,萊陽路上的青島海產博物館經常有展覽。這些展覽對於成人是二分錢一張門票,但對於學生,只要你拿著學生證或學校裡開的證明,就不花錢。展覽非常通俗,都是科普性質的,不管是誰,一看就明白。

有一年的夏天,這裡辦了一個海洋藻類展覽,吸引了很多市民。

還記得當時《青島日報》登出了這樣一則消息:稱海產博物館要舉辦海藻實物展,有多少多少種類。最炫目的是,其中有一條中國最長的海帶,約27米長,最寬處也有1.2米,好像還配發了一張圖片。這下可好,去看的大人、孩子都鼓了,擠不動了。

母親告訴我,這個展覽的展期是兩個月,不要急著去。等到了中期,人少了,再找時間去。還有,去之前,最好先把海藻的知識看一看,帶著問題去看,效果會更好。

母親還說,小孩子家,要學會多問,多向大人請教。那時,母親有句名言,我至今受用不淺。她說:“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會的。知識都是學來的。”就這一句“知識都是學來的”,太棒了,讓我受用終生。

終於選了一個禮拜天,我和元利事先準備了簡單的午飯,帶上本子和筆。不到九點鐘,我們就待在海產博物館門前。

我們事先都商量好了,只要一開門,我們先分頭去看,等到了中午,再找在一起吃飯、交流。下午,我們再一起從頭至尾看一遍。這是母親教給我們的看展覽的方式,她說:“這樣看,大家都有選擇,印象也深。”

孩子們的習性就是這樣,說是去看大海帶,說好是先各自分頭去看。可是,由於那天人多,展覽又不是一個。所以,你擠我,我擠你。這邊跑,那邊遛。還有捉迷藏的、還有鑽人縫兒的、還有在大人面前劃了一個大圈兒,又出遛歪拐找不著人的。嘿嘿,我們早把母親的話給忘了。

就說我和元利吧,都是隨著人流往前走,前前後後碰了好幾次面兒。每次碰面兒,總是相視一笑,並不多言,各走各的。

在我的印象中,出了海藻館,就是標本館。在標本館的一個進出口門的上方,掛著一個很大很大的翻車魚的標本。這種魚,嘴巴扁平,頭很大,幾乎除了頭就是尾巴。尾巴有一排褶皺,像是老太太捏的包子皮兒一樣。最奇的是它有上下兩個鰭,又尖又長,讓人很難想像它在海里遊動的樣子。

一位女講解員說,這是青島的漁民在黃海捕撈的。捕撈上來之後,捨不得吃,就把它獻給了國家。海產博物館最後把它做成了標本,供大家參觀。

最後,女講解員還綴上了一句:“這是我國首次捕獲這麼大的翻車魚。這傢伙可厲害了,能夠頂翻一條漁船,所以人們叫它翻車魚。”

看官,當時,我對這種說法信以為真。現在想想,這還真是一句笑話。

還有一個魚類標本,也是最後看到的,是一條很大很大的抹香鯨。這條鯨魚,光它自己就佔了一間屋子,架在半空中。好像說它重達28噸,長十幾米。漁民在捕獲它的時候,發現它已經死了,就趕快通知海產博物館,最後做成了標本。

中午吃飯的時候,我與元利交流起來。他說,他也看到翻車魚和抹香鯨了。他還聽到旁邊有人說,這條翻車魚在海上,專門找漁船翻。就在要翻咱們沙子口的漁船時,叫漁民給打撈上來的。打撈上來之後,由於太沉了,還差點兒把漁船給壓沉了。好傢伙,就是這麼條翻車魚,還有這麼多驚險故事。當時聽了,很傳奇,也很迷人。現在知道,這一定是人現編的故事。呵呵,那個時代,就是這個樣子,很難知道什麼是真相。

我問他:“你看到了27米長的海帶了嗎?”

他說:“沒有啊?沒見有那麼長的海帶。”

我說:“我看見了。就在一進門的左面。”

於是,午後時分 ,我們又一起去看那條大海帶。

下午的海產博物館,人就少很多了。那條大海帶,由於展覽不開,是奎疊在一起的。講解員見我們感興趣,還找來幾個人,一段一段地伸展開給我們看。她還讓我們用手摸一摸,足足有兩釐米那麼厚。我們倆都開心地笑了。

女講解員還告訴我們,讓我們趁著人不多的時候,多看一看那些像樹葉一樣的海藻,多增長一些知識。

我曾好奇地問她:“有沒有青島人做涼粉的凍菜?”

她說:“怎麼沒有,你到這邊來看看,都曬乾了,就是‘石花菜’。”

我這是第一次知道了凍菜的學名,原來它是一種紅藻,喜歡在含鹽量高的海流中生長。這,我就明白了。原來青島沿海因為含鹽量高,海水流動急,才生長這種石花菜啊。

晚上回到家,我向母親說起這一天的見聞。她說:“你們這些孩子,有空,還要多多去這些地方看看。海產博物館西邊的水族館,儘管沒有多少種魚,但也要經常去看。你們是在海邊生長的孩子,應該多多瞭解大海。”

看官,平時,海帶養殖場的海帶漂得到處都是。只要你從海邊經過,都會撿回一大抱,拿都拿不了。

母親說:“千萬別撿海帶了,咱們西鎮人最不愛吃這個。如果你看到有裙帶,還可以撿一些,也別撿多了。裙帶用開水一燙,大蒜、醬油和忌諱一拌,那才清口好吃哩!”

那時,在西鎮,大家都有一種常識。只要是“海牛”(青島獨有的一種汽霧笛,為德國人設置。平時半沉在海水中,沒有聲響。只要氣候一變,風浪一起,它就會漂浮在海面上,發出“哞——哞——哞——”的聲響)一叫,大家就知道反天了。這個時候,就是在海邊撿拾海貨的大好時機。

有時,收音機裡的“海浪預報”會告訴我們,近幾天有颱風過境。

看官,你就去看吧——“海壠田”就會被風颳得散了架子,橫七豎八的。一堆堆海帶也會隨著巨湧、海浪,漂盪得到處都是,把海水都映黑了。

有時,你會看到巨大的海浪翻著浪花,許多海帶、裙帶和繩索也會隨著浪花澎湃、翻滾……

颱風過後撿水漂,是西鎮公開的秘密。為了減少損失,海帶養殖場的工人會奮力划著船,到處打撈失散的玻璃水漂。這個時候,只要你到棧橋海水浴場去,或到團島小海灣去,說不定就會撿到一個或幾個玻璃水漂。

誰也不知道西鎮人為什麼特別喜歡這種玻璃水漂。可是,只要你抱著一隻大玻璃水漂在街上走,羨慕的眼光就會立即從四面八方向你投來!真饞人啊!好多人就會這麼想。好多人就會為了這麼一隻玻璃水漂,而找人去給他打撈。

這裡說的打撈,不是真正打撈的意思。而是請那些水性好的人,去給他偷!呵呵,那些水性好的人,往往是那些經常趕海的人、釣魚的人、撈凍菜的人、半夜提著嘎斯燈照蟹子的人、站在岸邊撒旋網的人和有時放小船釣針亮魚的人。

這些人,只要一看到海面上有隻散失的玻璃漂,就會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兒,一個猛子紮下去,快速地游過去,把它抱上岸。只要水漂一拿回家。你就看吧——

院子裡面炸水漂,那是西鎮的一景。看熱鬧的人,什麼大姑娘小媳婦、什麼老大爺老太太、什麼上學的上班的,什麼幹部、還是工人等等,好傢伙,都會瞪圓了眼睛,急三火地圍了上來。

這些玻璃水漂,裡面好像原來都是充了惰性氣體的。有的玻璃質量好,白色透明。有的玻璃質量差,通體發綠發藍,透光性低,近看還有些發烏。有的玻璃很薄,也很均勻。有的玻璃較厚,對著太陽一望,七厚八薄的,裡面還夾雜著大大小小的汽泡。

反正不管怎麼樣,只要你拿回一隻玻璃水漂,就是好樣的,就是西鎮人喜歡的。人們看炸水漂,就像看爆苞米花一樣。只聽得“嘭”的一聲,院子裡的空氣一收縮一膨脹,看熱鬧的全都樂開了花!

看官,你知道這隻玻璃漂如何才能“嘭”得一聲炸開嗎?是用什麼工具炸的?炸開之後又如何處理?處理完了又做什麼用?你都知道嗎?呵呵,說你也不會信,這些還都是老西鎮人的把戲哩!你就接著往下看吧。(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