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虛的內核,自動化需要哪些高科技?


空虛的內核,自動化需要哪些高科技?

現在,疫情蔓延至全世界,來自歐美的訂單銳減,導致中國製造產能大量閒置,如此狀況給經營者帶來巨大的麻煩:絕大多數的中國製造都屬於密集勞動,所謂巨大的產能,只不過是“流水線工人”的一雙雙手。在訂單充足時,工人們會感覺像上緊的發條,維護著一種隨時都會崩潰的平衡,身體疲憊,但也能多賺一些加班費,如此狀態,是製造經營者最喜歡的狀態;而當訂單銳減時,大量的工人閒置下來,大型正規企業又不能輕易放假,於是,管理這些閒置員工成為最令人頭疼的問題,不僅要按照法律規定支付基本薪資,而且要付出額外的管理資源,如教育、培訓、安全、保險等等,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餐飲、快遞、外賣等行業也非常不景氣,流水線工人另謀高就非常困難,於是,他們往往會選擇“耗在企業內”,直到企業倒閉,顯然,這是經營者最討厭的情景,小企業會直接倒閉,而大企業則會付出鉅額成本,同時,會損失掉名譽。

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的經營者又會猛然想起:為什麼不用自動化呢?相比於自然人員工,機器不需要休息,不需要社會保險,也不會抱怨工作單調、枯燥,即便是碰到疫情,它們也沒有家庭、生計之類的牽絆,經營者只需要下令把電閘一拉即可。懊悔之時,他們又不得不感嘆:自動化趨勢早已非常明確,但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中國自動化改革非常艱難,我們缺技術,也缺資金,更缺乏一份“力挽狂瀾,後來者居上”的決心。

空虛的內核,自動化需要哪些高科技?

惡性循環,中國製造搞自動化難於上青天?

一般來講,自動化所承接的工作,包括兩類:一類是人類做不了的工作,如芯片生產、高精度模具以及特種環境下的工作;另一類則是人類不喜歡做的工作,如手機、空調、家電之類的組裝,衣服、鞋子縫製等等,這些工作單調枯燥,技術含量低,常年做下來,身體也會吃不消。顯然,第一類工作,在歐美、日韓國家的比重比較大,而且早已實現高度的自動化,畢竟,沒有自動化,這些行業就不復存在,加之,芯片、顯示器、電池等行業又都是高利潤行業,生產線就好像一臺印鈔機,強大的利潤確保企業捨得巨大的投資來精進自動化。相關媒體報道,日本製造的高精度機器人每臺價值1000萬美金,而某芯片企業僅僅一個小規模的實驗室,就敢於定製10臺,他們堅信投資回報率一定很可觀,從而進入良性循環,最終成為高度自動化的“關燈工廠”,產品精度也越來越高。

相比之下,中國製造大都伴隨著“單調、枯燥”,流水線工人就好像養雞場裡的肉雞:抬頭看天、低頭喝水,每每看錶僅僅過了五分鐘。為了提高車間、設備的稼動率,很多製造企業要開設夜班,這對於年輕人來說是非常難捱的。如此模式之所以應該遭到詛咒,不僅是因工作單調,沒有技術含量,還在於利潤非常低,稍微有一些閃失就面臨虧損,就好比本次疫情,沿海地區有數百萬家的中小企業倒閉,而一些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則早已陷入“赤字”的泥潭。在這種狀態下,企業的經營者很難有魄力,專注於自動化研發,雖然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能取代人工,降低招募成本,但前期的投資非常大,投資回收期常常要達到3年以上,而訂單的生命週期常常熬不過兩年,導致經營者只能放棄“長遠”的自動化,固守在廉價的基礎人工之上,一個殘酷的惡性循環就此開始。

中國製造大環境之惡劣造成了自動化改革的惡性循環,地方管理者也早早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提出來的時候,就把自動化定義成“戰略”性方針,希望利用制度、政策、國家資本的力量來打破惡性循環,但顯然,搞自動化不止於資本。

空虛的內核,自動化需要哪些高科技?

空虛的內核,自動化需要哪些高科技?

隨著人工成本上升,中國管理者、中國企業都早已認識到自動化的重要性,改革的決心也不可謂不堅定,對於一些有潛力的項目,一擲千金也是常有的事兒,但遺憾的是,中國製造如今依舊持續依靠大量人工,越來越多的自動化設備成為爛尾,堆在製造企業的車間裡,無人問津。因為缺乏核心技術,在中國能製造出優秀自動化機器的企業鳳毛菱角,但因政策之春風,惹得各路牛鬼蛇神都想過來分一杯羹,於是,大批的倒爺、項目經理、風險投資者湧現出來,大家都寄希望在“轉包”的過程中賺一些差價而已,結果巨大的資金在層層轉包中消失殆盡,留給企業的研發資金變得杯水車薪。

其實,從日本、德國等自動化強國的經驗來看,大都有著非常長遠的規劃,再注入工匠精神才能取得突破,中國搞出來的自動化,常常身高2米,又笨又重,製造的精度卻連0.1mm都達不到,我們模仿只有形似,真正的內核一定需要研發的底蘊。

一臺自動化核心的幾個部件,哪一個都馬虎不得,如控制器是自動化設備的大腦,由程序計數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譯碼器的、操作控制器組成,顯然,中國現在不具備這些“單元”的產業鏈,更多地依靠進口,還有傳感器,需要足夠的測量精度,以及測量數據與電信號之間的無差別轉換。此外,現在稍微高級一點的自動化,都配備了工業相機,用於全方位取像,而中國自動化人士普遍反應,一旦自動化安裝了工業相機,價格就蹭蹭地往上漲。如前文所述,中國製造的利潤率非常低,只能持續降低標準,最終的成品,不僅精度差,而且Down Time也非常高,持續運作幾個小時就要壞一次,頻發的宕機時間,大大限制了生產線效率,自動化得不償失。

本次疫情,證明中國有足夠的執行力,能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又有偉大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但疫情管理得好,不能掩蓋一些技術領域的短板,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好在,本次疫情是一次全球性的危機,但也給了很多人彎道超車的機會。(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