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其实也有“副作用”

“跳槽”,原本是职场中的常见现象,这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或多或少会经历的事。例如在一个单位干久了,想通过换一家单位来换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为提升自身发展空间而跳槽,这都是再正常不过之事。可近年来,我们常见到众多频繁跳槽之人,半年之内换三四份工作,已习以为常。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90后、00后,常常像换衣服一样,频繁地换工作。他们频繁跳槽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因为待遇与自己期望不符而“跳”;有的因为跟某个同事或某个领导关系不合而“跳”;有的因为厌恶长期加班而“跳”。等等,诸如此类,各种“真原因”和“伪原因”。

虽然他们跳槽的原因、动机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存现状更“顺心”,更“如意”。如果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或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偶尔跳槽,倒是合理,并且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只是因为一些“不如意”的鸡毛蒜皮小事而频繁跳槽,那就属于病态跳槽了。这不但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良性转机,而且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恶性循环的一系列的“副作用”。

跳槽,其实也有“副作用”

需要重建“朋友圈”

当我们受聘进入一家单位工作时,不仅拥有了一份谋生的工作,而且自然而然地同时拥有了一群朝夕相处的同事。如果你干的是对外业务性质的工作,那么你拥有同事的同时,也将拥有一群被称之为“衣食父母”的客户。在这些人群中,虽然每个人的受教育层次,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各不相同,但其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能和你“同频”。或者说,必定有人跟你是同一类人,喜欢你,欣赏你,敬佩你。如果通过一定时间的交往,这些喜欢你,欣赏你,敬佩你的人,就可能成为你工作中、生活中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的朋友。说白了,是可为你今后生活提供帮助的资源。也就是所谓的“人脉资源”。“人脉资源”的优劣多寡,能决定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兴衰成败。

而“人脉资源”需要依赖于工作平台“做东”,时间“做媒”,才能产生、发展和利用。没有稳定、长期的一段时间培养感情,不可能将一群“熟悉的陌生人”发展成为朋友,继而巩固成“人脉资源”。当你跳槽之后,即使有那么几个跟你谈得来的同事、客户,均会因为失去了互利互惠的“交集点”,而彼此逐渐疏远,继而形同陌路。例如:当年我在做医生的时候,在工作岗位上结识了很多关系不错的同事、同行,以及身处各行各业的“病人”朋友。这些同事、同行、病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我个人的生活上带来了很多帮助。可自从我卸下“杨大夫”的头衔,跳槽转行后,就自然而然地与那些同事、同行、病友,渐行渐远,继而成为点头之交。这对于我来说,失去了人生道路上很大的一笔“财富”和“资源”。这就是典型的,因为自己跳槽和转行,所带来的“副作用”。

跳槽,其实也有“副作用”

职场“俄罗斯方块”

在职场上,有四个因素将会影响一个人的执业能力。一是专业理论知识;二是从事该工作的熟练程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工作经验”;三是你认识该工作的价值观。四是你与该工作所建立的“职业感情”。这四个因素中,后三个因数都是需要在一种工作中,花较长从业时间,才能形成的。

例如一个在铁路上从事巡道工作的巡道工人,从业三个月与从业三年,其工作能力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一个从业三个月的工人,不仅谈不上工作经验,而且无法认识到这种在铁路上走来走去的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更谈不上能与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建立什么“职业感情”。因此,很多从业者会因为巡道工作的简单重复,枯燥无味而跳槽。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认识到该份工作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而兢兢业业在岗位上从业一生。其实,各行各业,均是如此。从业时间,决定着你的从业能力,这能力中包括:工作经验,和职业价值观,以及你与工作之间的“职业情感”。

跳槽,其实也有“副作用”

一个人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是需要长时间循序渐进,慢慢地建立感情的。只有建立感情之后,才能由表及里,逐渐了解你的工作,进而认识你的工作,并与自己的工作建立深厚的“职业感情”。如果工作没几个月就跳槽了,可能单位里的人都还没认全,又从何谈起对工作的认识。当然就更谈不上“职业感情”,和“工作能力”了。如果频繁跳槽,其后果就是将使你在那个行当中,永远保持着一个“菜鸟”的身份。到头来空白了头,其结果必然一事无成,穷得很稳定。

“骡”与“马”的身价

用人单位招进一个新人,只是主观上预测该员工能够胜任目标岗位工作,但客观上到底能不能胜任,这是需要通过实践检验的。因此,在用人单位还不知道你到底是骡还是马的时候,根本不可能给你开出“千里马”的工价。只能给你出个“骡子”的价格,试用你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让你溜一溜,看你到底是“骡”还是“马”。

因此,职场中有个说法叫“跳槽穷半年,改行穷三年”。其中之理,便在于此。

跳槽,其实也有“副作用”

职场中人,如果你总在频繁跳槽,那等于你总是被人冠以“骡子”的价格,给人溜着玩。经历着一个单位“试用”,到另一个单位“试用”的命运。再则,作为经常跳槽之人,不可能今天从这个单位离职,明天就能在另一个单位上班,除非你是职场精英。显然,频繁跳槽的人都不属这类,多半是职场“菜鸟”。想必跳过槽的人,均深有体会:重新择业,需要经过一个长短无法预知的过渡期。运气好的话,短期内可以重新找到新工作。运气差的话,就可能要经历漫长的失业过渡期了。这个过渡期内,是没有任何收入的。到了一家新企业,又得接受“骡子”的工价,让你溜几个月,美其名曰“试用期”。不可否认,有个别职场高手能够通过跳槽来提高薪资待遇,但这对大多数职场人来说是不现实的,特别是那些刚出社会,没有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由此可见,频繁跳槽不仅会影响到你的稳定收入,甚至还可能会严重威胁到你的生存问题。

理想和面包,哪个更重要?

职场中,乐于跳槽之人,每一次跳槽都会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确切地说是说服自己的理由。这其中可能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无论什么原因和理由,如果跳槽的次数多了,那么在同事、朋友、家人的眼里都可能被归结为一个原因,那就是“你没有能力”。一般常人的惯性思维是:只有没有能力的人,才干不好工作,才至于不得不频繁跳槽。长期以往,将严重影响你在朋友、家人眼里的形象。

跳槽,其实也有“副作用”

另外,跳槽找工作,一般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一种专业技能,往往代表着一个行业。一个行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转来转去也就是一个小圈。它就像如来佛的掌心,你就是孙悟空你也很难跳出这个范围。因此,个人职业声誉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你今后的求职谋生,以及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跳槽,往往是职场中人用来实现“往高处走”的常用手法。跳槽跳得好与差,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命运与前途。也就是说,如果“跳”得好,确实能实现“往高处走”,如果“跳”得差,就可能使你像水一样,“往低处流”了。因此,职场中人在作出跳槽决定时,务必谨慎斟酌,利弊分析。有必要结合自己当前的经济实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以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兴趣,来进行理性分析,综合评判。经过利弊评估后,方能谨慎作出跳槽决定。

跳槽,其实也有“副作用”

“生存”与“发展”,是每个人生在世的两大主题。“生存”显然是任何生命的根本,只有在“生存”获得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才有资格和机会谈“发展”。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主题都可以齐驱并驾。可在某些特殊时候,这两个人生主题是错位不可兼顾的。也就是说,往往是顾得了“生存”,谈不了“发展”。例如那些拿着低廉收入的流水线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他们不停地“旋转”,往往只能满足自己“生存”的诉求,根本谈不上任何发展。

而对于大多数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都是无法做到“生存”与“发展”两者兼顾的。这个时候,你不得不思考“生存”与“发展”,哪个更重要?换言之,就是:“理想”和“面包”,哪个更重要?正如前言所述:“生存”固然比“发展”更重要。只有先在职场中生存下来,才有机会谈“发展”。只有用“面包”填饱了肚子,才有力气谈“理想”。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战役。要想在这场战役中活下来,并取得胜利,我们不仅要考虑“战术”问题,而且更要考虑“战略”问题。

跳槽,其实也有“副作用”

初入职场之人,犹如初入战场的“新兵蛋子”,大都只顾当前活命,不顾自身在职场生涯中长远的发展。这是典型的,只考虑“战术”,不考虑“战略”的短视行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择一技能而深入研究。再根据自己所长,择一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行业就业。至于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这是事关“战术”的问题。军事战场上的“战术”种类繁多,常见的是“正面阻击”和“迂回包抄”。而职场如战场,其与军事上的“战术”非常类似。常见的也是“正面阻击”和“迂回包抄”。如果你不愁吃饭问题,那么你完全可以选择“正面阻击”,就是非理想单位不就业。就像一个理想主义者找对象似的,非“真爱”不结婚。但如果你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就应该选择“迂回包抄”的战术,也就是曲线救自己:先将就找一个能接收自己的单位,生存下来。在自己的生存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再骑驴找马,物色自己理想中的单位就业。这是关乎自己在职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战术”问题。

跳槽,其实也有“副作用”

大凡频繁跳槽之人,多数都是在“战略”上出了问题,例如学了一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继而进入了一个没有前景的,或者自己不喜欢的行业。这是个一错再错的连锁反应。极少部分人是因为“战术”上出了问题,例如进入了一个不喜欢的公司,或者因为跟领导、同事关系不好而跳槽。众所周知,“战略”决定未来;“战术”决定现在。略有军事常识之人都知道,要想成为一场战役中的胜利者,务必“战略”与“战术”二者兼顾,而且务必先考虑“战略”问题,再考虑“战术”问题,否则必败无疑。俗话说得好: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身为职场中的你,为避免像病急乱投医似的频繁跳槽,也为避免盲目择业、就业,所带来的“副作用”,务必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战略性规划”,再“战术性”地考虑如何择业和就业。因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你懂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