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編輯:曉歡

不難發現,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意。對於孩子,家長們總是過分苛求其越發完美越好,從而過分的放大了孩子的缺點。當孩子有一點點小事做不好時,家長就會牢牢記住,並且形成這件事他就是做不好的刻板印象。無形之中,家長就給孩子下了定義。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小雅這次的考試成績進步很大,回家後她想給媽媽一個驚喜,就一如往常的淡定。沒想到媽媽卻說:"又考差了吧,什麼時候你才能有點進步呢?"小雅原本開心的心情馬上一掃而空,覺得在媽媽眼裡,自己就是一個笨小孩。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家長不以為意的刻板印象其實在潛移默化中已經給孩子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害。

刻板印象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通過研究發現: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一、讓孩子失去更多發展可能性

家長對孩子形成刻板印象的最直接表現,就是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籤。當家長經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真是個闖禍精";"你怎麼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怎麼這麼笨呀"。

這一系列負面的標籤被貼在了孩子身上。讓孩子潛意思中被暗示:我是爸爸媽媽說的這樣嗎?當下一次同樣情況再發生,孩子依舊會選擇錯誤的做法,因為他們下意識的認為這就是我會做出的行為。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家長作為孩子最為依賴和信任的存在,家長的標籤對於孩子有著導向作用,家長對於孩子的定義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當家長覺得孩子不行時,孩子自然而然覺得自己可能很難做到,索性不去嘗試,內在潛能多被浪費,失去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二、容易刺激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負面的刻板印象,讓孩子長期處於一個缺點被放大,自信心被打擊的一個成長環境。孩子很容易失去奮發向上的信念,變得自暴自棄,從而讓逆反心理得到滋長。

對於家長反感的事情就越去做,試圖用這種方式引起家長的關注或和家長進行抗爭。久而久之,他們就很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理念,逆反心理越發嚴重,親子關係也越發疏遠。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其實,家長對於孩子之所以產生刻板印象,佔比很大的原因是家長對於孩子有著過高的期望,追求孩子能夠達到盡善盡美。

或是希望孩子在某一方面能夠有所成就,所以過分看重孩子這一方面的成績,倘若孩子不能滿足他的期望,家長就下意識的定義了孩子是這一方面的失敗者。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舉例而言,小麗媽媽希望小麗成為一個舞蹈家,但小麗總是練不好基本功,怕疼。小麗媽媽就經常批評小麗:"你怎麼一點苦都吃不了,你這樣是不可能學好舞蹈的"。

小麗媽媽想通過批評教育促進孩子進步,但是無形之中自己就給孩子貼上了負面的"標籤"。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在家庭教育中,這種現象之多不少。父母對於孩子有期望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要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對孩子的刻板印象,這樣才會有利於孩子成長。

何為"期望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森塔爾進行了一個實驗,結果證明,學生的智力發展與老師對其關注程度是成正比關係。其原理是暗示在激發個人心理潛力,提高學習效果的作用。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期望效應"並不侷限於學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同樣適用。

游泳健將菲爾普斯在9歲被醫生確證患有缺陷障礙伴多動症,認定其很難做到專注,並且對於運動發育是延遲的。

但是菲爾普斯的媽媽沒有對兒子形成運動能力有缺陷的刻板印象,而是積極暗示兒子運動能力很不錯。鼓勵他參加個各種運動,建議菲爾普斯專攻游泳,不斷的告訴兒子,他完全的做到,可以說菲爾普斯的成功離不開其媽媽給予的"期望效應"。

由此可見,"期望效應"對於可以給到孩子很大的鼓舞和自信,讓孩子在探索前進道路時更加信心滿滿。家長應該合理"期望效應"的作用,讓孩子更加優秀。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家長如何做到合理運用"期望效應"

一、家長的鼓勵和適當的幫助

多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誇獎會讓孩子更加有動力前進和完善自我。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不應該袖手旁觀,甚至挖苦嘲諷。這樣只會讓孩子有更大壓力,選擇逃避困難。家長要可以主動對孩子提出是否需要幫助,給孩子一些小提示,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在問題解決後,不要吝嗇於對孩子的誇獎。當孩子感覺自己是被期望、被認可、被信任的,收穫了更多的自信,就會敢於應對挑戰,收穫更多的進步。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二、學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家長要全面的看待孩子優缺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

對於孩子的缺點,家長不過分放大,一次的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家長可以選擇採取建議指正的方式告訴孩子。用有效的溝通讓孩子意識到自身不足之處,而非隨意的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家長更應該發掘孩子的閃光點,對孩子的優點不要覺得是理所當然。對孩子優點給予誇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可以讓孩子繼續保持優點。對於孩子的潛能,要注意後天的培養,這樣及早的讓孩子成為更加優秀的人才。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三、放手孩子自己體驗成功

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一些其能力範圍之內可以達成的任務。讓孩子自己去感知困難,獨立的完成任務。

例如,讓孩子去打掃房間,在打掃房間的時候孩子就能感受到家庭清潔並非簡單的小事,對待任務有了具體的認知。當孩子完成了房間的清掃,會收穫很大的成就感,樹立了自信,並且會形成自覺勞動的意識。

善用“期望效應”,拒絕刻板印象,家長別再給孩子隨意下定義

孩子成長無小事。家長不以為然的給孩子下了定義,在無形之中已經限制了孩子發展的可能性。家長們又該做的是拒絕刻板印象,善用"期望效應",當你不斷鼓勵孩子,信任孩子,期待孩子變得更好,往往孩子也會給回饋給家長一個優秀的自己。

(這裡是@曉歡談育兒,在這有最溫暖的育兒知識,請想多瞭解育兒知識的你們多關注、多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