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作者:晓欢(原创文章,图片源于网络,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编辑:晓欢

不难发现,许多家长对于孩子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对于孩子,家长们总是过分苛求其越发完美越好,从而过分的放大了孩子的缺点。当孩子有一点点小事做不好时,家长就会牢牢记住,并且形成这件事他就是做不好的刻板印象。无形之中,家长就给孩子下了定义。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小雅这次的考试成绩进步很大,回家后她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一如往常的淡定。没想到妈妈却说:"又考差了吧,什么时候你才能有点进步呢?"小雅原本开心的心情马上一扫而空,觉得在妈妈眼里,自己就是一个笨小孩。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家长不以为意的刻板印象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已经给孩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刻板印象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通过研究发现: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一、让孩子失去更多发展可能性

家长对孩子形成刻板印象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当家长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真是个闯祸精";"你怎么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笨呀"。

这一系列负面的标签被贴在了孩子身上。让孩子潜意思中被暗示:我是爸爸妈妈说的这样吗?当下一次同样情况再发生,孩子依旧会选择错误的做法,因为他们下意识的认为这就是我会做出的行为。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家长作为孩子最为依赖和信任的存在,家长的标签对于孩子有着导向作用,家长对于孩子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当家长觉得孩子不行时,孩子自然而然觉得自己可能很难做到,索性不去尝试,内在潜能多被浪费,失去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二、容易刺激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负面的刻板印象,让孩子长期处于一个缺点被放大,自信心被打击的一个成长环境。孩子很容易失去奋发向上的信念,变得自暴自弃,从而让逆反心理得到滋长。

对于家长反感的事情就越去做,试图用这种方式引起家长的关注或和家长进行抗争。久而久之,他们就很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理念,逆反心理越发严重,亲子关系也越发疏远。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其实,家长对于孩子之所以产生刻板印象,占比很大的原因是家长对于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追求孩子能够达到尽善尽美。

或是希望孩子在某一方面能够有所成就,所以过分看重孩子这一方面的成绩,倘若孩子不能满足他的期望,家长就下意识的定义了孩子是这一方面的失败者。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举例而言,小丽妈妈希望小丽成为一个舞蹈家,但小丽总是练不好基本功,怕疼。小丽妈妈就经常批评小丽:"你怎么一点苦都吃不了,你这样是不可能学好舞蹈的"。

小丽妈妈想通过批评教育促进孩子进步,但是无形之中自己就给孩子贴上了负面的"标签"。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在家庭教育中,这种现象之多不少。父母对于孩子有期望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要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对孩子的刻板印象,这样才会有利于孩子成长。

何为"期望效应"?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进行了一个实验,结果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是成正比关系。其原理是暗示在激发个人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期望效应"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

游泳健将菲尔普斯在9岁被医生确证患有缺陷障碍伴多动症,认定其很难做到专注,并且对于运动发育是延迟的。

但是菲尔普斯的妈妈没有对儿子形成运动能力有缺陷的刻板印象,而是积极暗示儿子运动能力很不错。鼓励他参加个各种运动,建议菲尔普斯专攻游泳,不断的告诉儿子,他完全的做到,可以说菲尔普斯的成功离不开其妈妈给予的"期望效应"。

由此可见,"期望效应"对于可以给到孩子很大的鼓舞和自信,让孩子在探索前进道路时更加信心满满。家长应该合理"期望效应"的作用,让孩子更加优秀。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家长如何做到合理运用"期望效应"

一、家长的鼓励和适当的帮助

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和夸奖会让孩子更加有动力前进和完善自我。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应该袖手旁观,甚至挖苦嘲讽。这样只会让孩子有更大压力,选择逃避困难。家长要可以主动对孩子提出是否需要帮助,给孩子一些小提示,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在问题解决后,不要吝啬于对孩子的夸奖。当孩子感觉自己是被期望、被认可、被信任的,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就会敢于应对挑战,收获更多的进步。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二、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家长要全面的看待孩子优缺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长。

对于孩子的缺点,家长不过分放大,一次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家长可以选择采取建议指正的方式告诉孩子。用有效的沟通让孩子意识到自身不足之处,而非随意的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家长更应该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优点不要觉得是理所当然。对孩子优点给予夸奖,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可以让孩子继续保持优点。对于孩子的潜能,要注意后天的培养,这样及早的让孩子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三、放手孩子自己体验成功

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些其能力范围之内可以达成的任务。让孩子自己去感知困难,独立的完成任务。

例如,让孩子去打扫房间,在打扫房间的时候孩子就能感受到家庭清洁并非简单的小事,对待任务有了具体的认知。当孩子完成了房间的清扫,会收获很大的成就感,树立了自信,并且会形成自觉劳动的意识。

善用“期望效应”,拒绝刻板印象,家长别再给孩子随意下定义

孩子成长无小事。家长不以为然的给孩子下了定义,在无形之中已经限制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家长们又该做的是拒绝刻板印象,善用"期望效应",当你不断鼓励孩子,信任孩子,期待孩子变得更好,往往孩子也会给回馈给家长一个优秀的自己。

(这里是@晓欢谈育儿,在这有最温暖的育儿知识,请想多了解育儿知识的你们多关注、多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