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眾所周知,從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開始,新參戰的志願軍部隊,都是在國內改裝了蘇械再入朝的。志願軍第3兵團所屬第15軍和第12軍,就位列首批改裝蘇械的部隊之列。從1952年10月中旬起,這2個軍先後在上甘嶺地區與美偽軍死磕,打出了個聞名天下的山地坑道經典防禦戰役。“上甘嶺”一詞,幾乎成了志願軍英勇頑強精神的代名詞。
為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志願軍不僅投入了大量兵力,而且消耗的武器彈藥數量也屬空前。如果細心瀏覽統計資料,就不難發現,戰役期間志願軍居然消耗了9276發日式山炮彈。也許有人會感到疑惑:15軍和12軍入朝時就改裝了蘇械,怎麼還會保有日式山炮?
實際上,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我國與蘇聯反覆交涉,最終決定引進的,是可供裝備45個步兵師的蘇械輕武器,而不是45個蘇軍步兵師的全套裝備。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新中國還很窮,很難一口氣買下那麼多重裝備。另一方面,蘇軍步兵師的編制和裝備是著眼於在中歐戰場作戰需要的,其並不適應半島的山地環境。
以火炮為例,當時蘇軍步兵師的火力支柱,是122毫米榴彈炮。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我國對其進行了仿製,定型為54式122毫米榴彈炮。這款經過二戰嚴峻考驗的一代名炮,雖說性能不俗,但高達幾噸的重量,必須得用卡車牽引。眾所周知,卡車對志願軍來說,是極為寶貴的運輸資源。有限的卡車集中起來,都很難滿意後勤運輸需求。要想在美軍握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在前線牽引火炮,著實不易。
所以,即便是最終有36個師的志願軍部隊換裝了蘇械輕武器,輕便靈活的日本山炮,仍在志願軍隊屬炮兵中佔據了相當份額。其中主要是41式和94式。
41式75毫米山炮(此炮於1911年,即明治41年設計定型,但其細節完善工作直到1917年,即大正6年才最終完成,因此也稱為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其戰鬥全重540公斤,分解後可用6匹馬馱載。配用彈種包括榴彈、榴霰彈、穿甲彈、破甲彈和白磷彈,最大射程6400米。41式山炮在低仰角狀態下射擊精度不錯,因其彈道低伸,甚至被日軍充當反坦克炮使用,太平洋戰爭末期還為其開發了專用的反坦克彈。但是,41式的單腳大架設計得偏弱,大仰角射擊時候容易劇烈震動,遠射程時精度非常差。
日本針對中國戰場環境而設計的94式山炮,戰鬥全重536公斤。可在3到5分鐘內分解成11個部件,並可在10分鐘內重新組裝起來。分解後最重的炮管,也不過95千克。其餘10個部件平均僅有45千克。方向射界是火炮一項重要的性能指標。方向射界寬廣,就意味著火炮火力控制範圍大,選擇陣地更為方便。94式因為採用了開腳大架式結構,方向射界高達40度。日製94式75毫米山炮彈丸重量為6.34千克,配用的彈種包括高爆彈、榴彈、燃燒彈和毒氣彈,最大射程8300米。
由此可見,別看日式山炮口徑小,射程不及蘇式榴彈炮,卻很適合在朝戰中無制空權情況下使用。因為這些日本山炮使用年限長,因此志願軍保有的日式山炮大多經過修理和改造,最高射速從最初的10發/分鐘提高到20發/分鐘,能部分彌補殺傷力不足的問題。
早在1950年10月,第一批志願軍出國時,日式山炮就是志願軍師屬炮兵的“臺柱子”。號稱出國時基本調換成美式裝備的39軍,軍屬炮兵團3個營中,有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各1個營,每營裝備12門。
哪怕是到第五次戰役時,志願軍20、26、27、39、40、63、64、65軍這8個軍中,裝備了日製41式山炮83門,日製94式山炮50門,晉造36式山炮(94式的仿製品)63門。截止到1951年底,志願軍全軍共有日製41山炮154門,日製94山炮148門,美製75毫米山炮137門。
根據抗美援朝戰場上彈藥消耗量大的特點,志願軍司令部要求在為第五次戰役準備彈藥時,按每門炮一個戰役消耗量來籌集彈藥。晉36式山炮、日41式山炮、日94式山炮每門320發。
截止到1951年4月3日,按上述要求,志願軍尚晉36式山炮彈20160發,日式41山炮彈16587發,94式山炮彈6297發。國內部隊遂翻箱倒櫃,尋找日式山炮彈發往朝鮮戰場。
五次戰役結束後,戰線相對穩定在三八線附近。進入陣地戰時期以後,炮兵火力成為穩定陣地的重要因素,炮彈消耗量比運動戰時期有了急劇增長。志願軍急需補充大量炮彈以保障炮兵有充足的彈藥,發揮其火炮威力。到1951年7月底,經全國各大軍區清理庫存,經後勤運輸部門努力,志願軍炮每門日式山炮備彈數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43發。
戰爭進入1952年,日益呈現戰爭長期化的趨勢。為著眼於長遠,我國除繼續向蘇聯訂購武器裝備,也開始組織國內兵工廠自制一些戰場上急需的武器裝備補充前線。在自制與進口雙管齊下的同時,我軍也在國內各大軍區清點庫存,將一些性能尚好,有彈藥保障的舊雜式武器裝備送往戰場,作為志願軍武器損耗的補充。其中,僅1952年上半年,華北軍區就從庫存中調撥日製41式、94式,晉造36式山炮共計40門,運往戰場裝備志願軍。後勤部門全年共向戰場前送山炮彈188934發,
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45師山炮每日彈藥消耗量最高曾達3.38個基數。後勤部門不懈努力,才保證了這些老炮的炮彈供應。非但如此,到1953年6月27日,一線志願軍各部(1軍、24軍、23軍、46軍、60軍、65軍、67軍,2師、炮7師、炮8師)共擁有日製41式山炮彈64827發,日製94式山炮彈70983發。東西海岸防禦部隊和二線部隊共有日製41山炮彈27708發,日製94式山炮彈47698發。志願軍後勤部尚庫存日製41式山炮彈55488發,日製94式山炮彈94171發,
由於當時志願軍各部隊蘇式炮彈貯備量嚴重不足,為了給即將到來的夏季大反準備足夠的彈藥,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向國內申領日製41式山炮彈5萬發,日製94式山炮彈5萬發。與此同時,志願軍裝備的日式山炮都是戰場繳獲品,炮齡過大,損耗率很高。其中,尤其以94式山炮駐退系統漏油漏氣問題比較突出。軍委為徹底解決94山炮漏油漏氣問題,派太原兵工廠4名技工赴朝修理。他們不僅突擊修復了92門94式山炮,而且還將檢修技能無私傳授給志願軍戰士。
據統計,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共損失日製41式山炮57門,日製94式山炮74門。美軍恐怕做夢也沒想到,他們當年對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繳獲的41式、94式山炮不屑一顧,評價還沒有92步兵炮高,但這些美軍看不上眼的武器到了志願軍手中,卻成了暴捶美偽軍的利器。說到底,武器還是那款武器,使用的人不一樣,效果肯定兩樣。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