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注意:帶孩子去這5個地方走一走,長大後想沒出息都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深以為然。

生活即教育,知識的灌輸不併僅僅侷限於校園和課堂。

如果希望孩子長大後有出息,一定要帶TA去這5個地方走走。


01

去田間地頭

在勞動中體驗農作的艱苦

常常聽到一些笑話說,學習優良的孩子,把小麥認成小蔥,不知道胡蘿蔔是長在土裡的,以為花生是掛在樹上的……

其實,這也怪不了孩子,他們大多數是在鋼筋水泥里長大的,田野和農事,的確是太過遙遠而陌生的存在。

以致於,嘴裡揹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腦子裡卻並一定都能明白這首詩的真義。

那麼,如何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不易呢?

霍啟剛和郭晶晶給出了答案。

去年,他們帶著5歲的兒子霍中曦,到農田體驗插秧,這一舉動,獲得了無數網友點贊。

對此,霍啟剛在微博中回應道:

“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家長注意:帶孩子去這5個地方走一走,長大後想沒出息都難

圖:來自霍啟剛微博

不得不說,這樣的父母,很有遠見。

《朱子家訓》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帶孩子去田間地頭吧,去看看農民伯伯是怎樣播種、施肥、除蟲,又是怎樣灌溉、鬆土、收割,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參與進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相信現場的真實教學,能讓孩子們在頂著烈日、沾滿泥巴、流著汗水的體驗之下,更能懂得農作的不易和艱苦。


02

去體育館

在競技中完善人格教育

在希臘體育聖地奧林匹克山上,刻著這樣一句話:“你想得到健康嗎?就去跑步吧。你想得到聰明嗎?就去跑步吧。”

現如今,好玩的電子產品、繁重的課業負擔,佔據了孩子的大部分時間,以致於很多人因為運動量不足,成了“小胖墩”或“豆芽菜”。

所以,帶成長髮育中的孩子,去體育館做做運動,就很有必要了。

家長注意:帶孩子去這5個地方走一走,長大後想沒出息都難

不僅能鍛鍊身體、強健體魄、促進大腦發育,更重要的是,還能磨鍊意志、增強自信。

教育家蔡元培認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

有研究表明,體育鍛煉不僅能幫助孩子促進發育,還能讓孩子獲得較高的“體能自尊”,而擁有這項特質的人,取得學業和事業上成功的可能性,遠遠高於普通人。

想想看,體育館裡的各類運動和比賽,折射的其實是人生:

為了達成結果、贏得比賽,我們必須要在事前做好準備,在過程中全力以赴,還要在遵守規則和賽制的前提下,和隊員通力合作,更重要的是,要有“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心態。

不大的場地裡,短短的時間內,孩子們所體驗到的高潮與低谷、順境與挫折,其實就是濃縮的人生況味。


03

去圖書館

在書香中愛上閱讀

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說:

“圖書館是個好地方,是個使人終生受益的地方。不要老讓孩子們坐在教室裡,帶他們到圖書館去吧!

他們一生都會感謝這個帶他們走進圖書館的人。”

的確如此。

曾經有人對全球35名各領域大咖做過研究,發現他們的童年有兩個共同特質:

一是和父母的親子關係良好;

二是經常被父母帶著泡圖書館,以培養閱讀興趣。

閱讀,是孩子瞭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認識社會和自然界的主要渠道。而圖書館,是幫助他們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第一站。

家長注意:帶孩子去這5個地方走一走,長大後想沒出息都難

首先,圖書館是專屬的空間,裡面只有書,沒有電子產品、玩具以及嬉笑打鬧的小夥伴,遠離了誘惑,孩子在特定的環境中,可以進行有儀式感的閱讀;

第二,圖書館是安靜的空間,人人捧書靜讀,這種良好的閱讀氛圍,能在無形中帶動生性好動的孩子安靜下來,把專注力放到圖書上;

第三,圖書館書裡籍種類繁多,這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他們沉浸其中,總能挑選到自己喜歡的書。

第四,圖書館也適合親子閱讀。如果家長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那不妨去圖書館,一大一小兩個人,一起選書、讀書,再聊書中的故事、說自己的讀後感想,既收穫了知識,又交流了親子感情,一舉兩得。當然,討論時要小聲,不能破壞環境。


04

去大學校園

感受校園氛圍、樹立讀書目標

可能這些問題,是每個孩子腦子裡的問號:

讀書是為了什麼?

我將來要做怎樣的人?

在長成大人之前,我要去哪裡、做哪些準備?

……

彼時,孩子還是一顆小草,稚嫩而懵懂,而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告訴TA,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在大學校園裡尋找到。

家長注意:帶孩子去這5個地方走一走,長大後想沒出息都難

因為網上有段話說:“大學裡優美的校園風景、濃重的學習氛圍、豐富的社團活動,既能給孩子帶來視覺上的享受,又能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觸動。”

是的,如果希望孩子增長見識,那就帶TA訪名勝古蹟;

如果想要陶冶孩子的情操,那就帶TA遊祖國河山;

但如果想要讓孩子感受校園氣氛,樹立起讀書的目標,那麼,大學校園是不二之選。

這裡,有博學、奮進、堅毅,有自由、勇敢、朝氣,是每個人歷經十載寒窗苦讀所到達的地方,是構築夢想的港灣,是踏入社會之前的修習所。

家長們可以一邊帶孩子參觀,一邊給孩子介紹一下學校特色、校友成就。激發TA對自由神聖的大學生活的嚮往。


05

去爸媽工作的地方

瞭解家庭成員的社會價值

網上曾有一篇很火的小學生作文,標題是《我的媽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孩子在作文中說自己的媽媽“天天喊累”,還“什麼都不會”:

“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指自己的媽媽)不會;

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會;

小宇的媽媽會畫畫;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

我都羨慕死了,可是她什麼都不會。”

短短一段話,道盡了孩子對媽媽的嫌棄之情。

事情的真偽和始末究竟是怎樣的,我們暫且不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子女對父母,缺乏全面而客觀的瞭解。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帶孩子參觀一下我們工作的地方吧。

在這裡,孩子能大致瞭解到:我們在做什麼、為了保障家庭的各項開支,我們承擔了哪些壓力,以及,為了實現自身社會價值,我們又做了什麼程度的努力。等等。

愛的代名詞,是“看見”。

讓孩子“看見”我們,不但有益於親子關係的良性發展,還有利於豐富TA的閱歷、激發TA的同理心。

06

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

“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

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

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

實踐出真知,生活即教育。

為了讓孩子看到、學到、做到、體會到、醒悟到,就帶TA去這5個地方走一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