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日记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近一个时期,FF的武汉日记被炒得沸沸扬扬,可谓占据了各个平台的热搜,从而形成了“FF日记”现象。目前,人们在网上网下热议FF日记,赞同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褒贬不一的评论充满了民间舆论场。

为什么FF日记能够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FF日记到底写了什么又告诉人们的是什么?今天,我借平台一角,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如有不妥还请海涵,本文权当探讨。

01

FF是湖北乃至我国的实力派作家

据资料记载,方方曾经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省文学创作系列高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可以说,如果文笔不能达到一定的水准,是不能获得这样的头衔的。这个头衔意味着她是受到党和国家培养多年的厅级官员,即使退休后也是享受着厅级待遇的作家。

FF的作品我读的不多,其代表作有《风景》《万箭穿心》《琴断口》《软埋》等等。人们对她文字语言的评价是这样说的,她简洁明快、舒畅淋漓的叙述中蕴含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逮的人生思考,其作品《风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并因此而成为中国“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似乎FF的头衔和获奖作品,过去只是在圈内被尊崇,而社会了解她的并不多,甚至读过她作品的人也是不太多。可是,这次武汉乃至全国的战疫,却成就了这个退休在家的知名作家,一部《方方日记》让她火遍了大江南北、海内海外,或许,现在不知道方方的人不多。这些,似乎又验证了这位“中国‘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的实力。

FF日记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所谓实力,如果分解词素的话指的是实在的力量。小到一个个体大到一个国家都存在着两种实力的问题,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我们国家的硬实力与软实力都在台面上摆着,我暂且不分析。但就一个人,或者一个作家的这两种实力即硬实力与软实力解读一下。

一个作家的硬实力包括其个人的学历、职务、收入等,对于FF来说,无疑这是她已经拥有了且具备了的硬实力;一个作家的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性格气质和文化修养的综合表现,这些软实力或许对FF来说,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上她还是有所欠缺的。

当然,我说的这意思并没有诋毁FF实力的意思,我是说她在个人软实力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假如说,FF没有一定的实力,那么她的《方方日记》或《武汉日记》不会在这么短短两周的时间内就被翻译成英文版、德文版且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第一。

02

FF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古今中外,文学有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之分。现实主义重在表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持较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多持肯定和褒扬的立场,换句话说是现实乐观主义;而批判现实主义重在批判,对现实持反对和鞭挞的立场,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是有些偏激的倾向。

批判现实主义是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倾向。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和有深度。

FF日记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世界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题材特别强调当代性、真实性、客观性,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深度,着力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社会的罪恶。

对于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强调冷静地观察现实和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他们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几乎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家们极其重视细节的描写,力求使每个细节都达到精确。

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是法国小说家,一生写出了91部小说,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其作品《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他借鉴了其他文学题材的特点,把戏剧、史诗、绘画、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小说创作中。

巴尔札克之所以真正伟大,就在他握住了现实,而且握住了全体。巴尔扎克对现实主义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

而我国也不乏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从五四运动时兴起的文学革命至今有许多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鲁迅、矛盾等,矛盾的《子夜》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也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批判现实的作品,比如著名作家冰心就曾写过问题小说,这类小说涉及社会上的种种问题,但我们后人始终不能把冰心归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话又说回来,为什么说FF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FF算不算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这要看FF的作品究竟是日记还是文学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讲,她的作品记载和反映的是武汉市封城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隔离事件,叙述了封城时从官员到普通百姓的手足无措,以及所涉及的交通、公共服务等在疫情中方方面面的矛盾纠结等问题。

FF日记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但是,她只“握住了现实”,却没有“把握住全体”。批判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揭露亦并不是为了揭露而揭露,主要是给人传递以信心、希望与力量,给社会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可是,她只用重墨写下了疫情中人们的焦虑、无奈、矛盾与纠结,而没有从战疫大局上客观叙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民战疫的场景,至少说,她的这部文学作品是不完美的。

03

要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FF日记

上面我说了FF是实力派的作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更贴切的说是写实类作家,这并不是我对FF的吹捧或赞扬,至少可以说是对一个作家最基本的尊重。勿容置疑,看待FF日记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的分析FF日记作品的得失,只是就此谈点个人观点,我丝毫没有贬损这位大作家的意思,但愿FF作家看到后不要给我扣帽子,也请大家在评论时更不要打棍子。

得与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得就会有失。先说FF日记的得,FF作为战疫中心的一名作家,在封城之日开始写作,能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甚至道听途说的发生的事情与故事,用日记的方式记录整理出来,这是其作家的职责所在,理应给予肯定。

尤其是一个中国籍作家,写出的作品在短时间内被翻译成英文版、德文版且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第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至少说这部作品被西方所重视、所青睐,不然,他们绝对不会在这么短时间内就以不同的文种翻译成书,且帮助其宣传和销售,还打上醒目的标签:《武汉日记:来自疫情源头的信息》,而且还会给其不菲的版权版税效益。

我们透过《武汉日记:来自疫情源头的信息》短短的几个字,感觉到FF日记就像一个巨大的冲击波,迅速带来了一系列的“失”,而这个“失”有的是可以挽回的,而有的是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可以说,这个“失”既有个人层面的,也有国家层面的。

FF日记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就个人层面而言,受众或者读者在阅读作品后,会对这个知名作家给予许多怀疑和问号,据武汉的读者反映,武汉日记中充满了太多不合实际的内容。可以说,这个日记内容包括了封城后作者的个人生活,作者的医生朋友说的一些不太确定是否属实的事实,和作者以发泄为主的个人感想,以及从一些个人生活中可以看到封城后普通武汉市民生活的部分缩影外,其余的内容价值并不大。

作为写实作家的武汉封城日记,片面放大了很多个人的悲剧,又不能正确的衡量相应问题的责任,总是把一些个人的悲剧强制的放到政府和个人头上,这样就给一些经历过苦难的人一个错误的引导,让武汉这个曾经承受了悲伤的城市伤口上又加了一把盐。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部不太适合在武汉封城情况下给众人阅读的日记,尽管日记中包含很多作者经历的客观事实,但一些道听途说的非客观事实也有许多,作者过度强调人祸的作用而不提病毒引起的天灾,甚至很少触及面对天灾人们万众一心、团结战疫的英雄壮举和场景。

作者突出了个人英雄主义,而对整体疫情的全局处理视而不见。很多地方不适当的让个人观点替代了武汉市民或他人观点,忽视了一个千万人的城市停止运转的难处,忽视了建设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的不容易,忽视了满足群众日常物资的不容易,忽视了政府的决策能力与执行能力,忽视了太多太多为了封城后辛勤工作的基层人员。

作者整个日记做为抗疫的主角,不尊重这个可能会在人类历史刻下深深烙印的病毒,以及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战疫而谱写的那一曲曲壮丽凯歌。尤其是,日记充满了对暗淡的黑暗场景、悲恸的现场以及消极因素的叙述而缺少整体抗疫的深层次思考。

可以说,武汉作为中国战疫的主战场已经承受着过多的压力,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对病毒不了解就进入可抗疫工作的国家,中国成功的遏制了新冠肺炎病毒,整体上中国抗击疫情的工作是最优秀的,中国的战疫经验是对全世界战疫工作的一个推进与引领,而我们的战疫经验却在其作品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积极的弘扬与彰显。

FF日记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读罢这部作品,我想到了上世纪70年代西方某国的一个摄影记者安东尼,曾不远万里来中国采访,当他到武汉长江大桥时,面对天堑变通途宏伟壮观的武汉大桥视而不见,却非要拍摄桥头晾晒的衣服和桥旁的一堆垃圾。

打个比方说,我们大都认为孔雀非常美丽,尤其是孔雀开屏后那色彩斑斓的扇面更美。可是,孔雀开屏后却露出了羽毛下的小小斑点,而有的人专门盯着这个斑点,就说孔雀是不美的,这似乎是有点瞎子摸象的嫌疑吧。

我个人认为,世界上目前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抗疫工作做的更好!世界上任何国家面对疫情的肆虐也没有一本如同FF日记般的作品出笼!或许,作者起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是手忙脚乱,甚至思维混乱,面对无数武汉患病待医的同胞深感悲悯与悲泣不能自抑,而匆匆下笔。

然而,当我们的战疫持续递进,且措施硬核,效果显著时,再那么悲泣悲伤的写下去似乎就有些不妥。我们知道,武汉人民不容易,驰援的医生不容易,我们的作品应该在此基础上重新聚焦,讲好中国战疫故事,传播正能量的中国声音,要感谢武汉的付出,感谢武汉人民的付出,感谢驰援武汉医务工作人员的巨大付出,向所有为了这场战役付出的人民致以崇高的致敬!如果这样,日记岂不是更好吗!

04

西方为什么热捧FF的武汉日记

目前,西方发华势力借助疫情一直在搞事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势力一直在嚷嚷不停,认为中国在抗疫过程中,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导致他们遭受疫情损失,因此要求中国赔偿。

而FF日记在这种时候,又被翻译成各种外文版出版,且坠上--《武汉日记:来自疫情源头的信息》的标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别有用心之举。

FF日记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日记?日记是以日期为排列顺序的笔记,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也可以写景,内容广泛。FF日记被外文出版为武汉日记,且是疫情中心的人写的,这自然就会成为一个被西方追捧的靓点。

在某种意义上说,方方日记必然会被反华势力所利用。他们会打着来自中国疫情最中心声音的旗号,就如同一个撬动各方政治势力的支点,一方面可以用来团结这些反华势力,加深他们的心理自认即就是中国错了,向中国索赔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

如果方方日记仅限于国内流通,没有翻译成各种语言,并流通到世界各地,这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应该容下这样的批评,听取这样的声音,让我们的体制变得更好、更完善。

但是,如果在这种全球战疫的时候,将文字火速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卖到世界各地,可以说FF是严重涉嫌利用这些被代表群体的情绪,为自己牟取利益,并顺带产生给外部势力捅中国而递刀子的效用。

这不是危言耸听,看看亚马逊售书的序言介绍上,都说了些什么?日记封面的设计上又写了些什么?国外出版商已经把她打造成了一个为中国政府所迫害的“良心”作家形象,即她突破专政体制的压迫,勇敢的站出来为千百万人呐喊而发声。

其实,不是我们容不下揭露批判与批评,而且这不是正常的揭露批判与批评,而是刺向每一位善良的武汉人乃至中国人民的尖刀,而且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很快就会刺向我们。

我们允许和需要内部监督,更允许和需要内部发出不同的声音,但是,我们不需要海外势力刺向我们的尖刀,尤其在这种无比微妙的时刻,在很多国家虎视眈眈想向中国主张索赔的时候。

所以,方方日记迅速给他们送去了安慰剂,说你们想的都是对的,中国确实是一个腐败无能荒诞可笑的国家。表面的繁华和抗疫成功下面,全是窟窿和谎言。于是,这些西方国家底层民粹便迅速“如获至宝”,通过方方日记重新找到了他们的自信和定位。

方方日记的写法,从表面上来看,是挑不出大的毛病的。可是,被西方国家出版并打上:“来自疫情源头的信息”的标签,这似乎已经就变了味。因为,东方与西方,外国人与中国人关注的视角是不太一样的,他们始终是带着有色眼镜看我们的,也是经常会以莫须有的理由打压和攻击我们的。

所以,如果方方日记在西方世界名声大振,甚至被西方热捧到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时,那么FF日记是她以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她的成功祭旗的。还可以说,如果将来发生的可能对中国的围攻之时,或许FF日记就是在无知无畏中给别有用心的人和国家递出的刀子。

FF日记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或许,作家FF看到这段文字会不高兴,因为你的日记初衷并不是这样子的,可是造成的结果却出乎你及每一位中国人的预料与想象,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的摆放在这里了,而且已经起到了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尽管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效果与结果。

前天我看到台湾爱国人士邱毅先生的一段视频,邱先生声嘶力竭的分析针对性很强吗,也很到位,可是,被作家FF狠狠的怒怼了;前不久,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先生善意的分析与批评,也遭到了“你以为你是谁”的猛怼;面对网络网友善意的提醒与批评,作家FF一概给予猛怼可谓语言犀利,甚至给予极左帽子的批发或文革式的棒子挥舞。难道一个容不得半点批评的作家就是一个好作家吗?

如果有一天,FF的日记真的被国际反华势力所利用,成为攻讦中国政府、团结海外反华势力、逼迫围攻或求偿中国的一个底层撬动支点,历史终将证明,那个人只是一个小丑而已。

总之,我希冀在新冠肺炎中承受伤痛的人们早日摆脱伤痛,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人民幸福生活以后不再出现疫情!同时,我更希望那些借FF日记而围堵打压中国的西方反华势力们的梦想永远化为泡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